当晚回到家里,姜晓荷锁好钱盒后,没有像往常一样进厨房做饭,而是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托下巴,陷入了沉思。
今天林静姝遇到的事,让她彻底警醒了。
在这个时代,小打小闹的生意根本站不住脚。没有根基,没有靠山,随时都可能被人欺负。
更重要的是,她现在做的小吃摊生意虽然赚钱,但门槛太低,任何人都能模仿。就像林静姝,用假方子都能做出好味道,这说明什么?说明她的优势并不牢靠。
“想什么呢?”秦卫东拄着拐杖走过来。
“想生意。”姜晓荷抬头看他,“我觉得现在这样不行。”
“怎么不行?”秦卫东在她旁边坐下。
“太容易被复制了。”姜晓荷认真地说,“而且风险大,随时可能出事。”
秦卫东点点头:“那你有什么想法?”
姜晓荷深吸一口气,第一次郑重地向秦卫东阐述自己的商业计划:“我想转型,不做小吃摊了,改做酱料。”
“酱料?”
“对,就是我调制的那些酱。”姜晓荷眼睛发亮,“你想啊,小吃摊每天都要现场制作,累不说,还容易出问题。但是酱料不一样,可以批量生产,保存时间长,而且一旦有了口碑,别人很难模仿。”
秦卫东饶有兴趣地看着她:“继续说。”
“我要把酱料做成品牌。”姜晓荷站起身,在院子里来回踱步,“统一的包装,统一的标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家的产品。”
“品牌?”秦卫东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就是让所有人都记住我们的名字,认准我们的产品。”姜晓荷解释道,“别人可以模仿味道,但模仿不了品牌的力量。”
秦卫东若有所思地点头。这个女人的商业眼光,确实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那你需要什么?”他问。
“玻璃瓶,统一的玻璃瓶。”姜晓荷掰着手指算,“还有标识,要醒目,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玻璃瓶很贵。”秦卫东提醒道。
“我知道。”姜晓荷咬咬牙,“但是没办法,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秦卫东看着她那副认真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我明天去想想办法。”他说。
“真的?”姜晓荷惊喜地看着他。
“嗯。”秦卫东站起身,“你先把配方完善一下,批量生产的酱料和现做的肯定不一样。”
“我知道!”姜晓荷点头如捣蒜,“我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
第二天一早,秦卫东就出门了。姜晓荷也没闲着,把自己关在厨房里,开始反复试验配方。
批量生产的酱料必须考虑保存问题,不能像现做现卖那样随意。她需要调整各种香料的比例,既要保持原有的味道,又要确保长期保存不变质。
一整天下来,她试了十几种配方,手都被辣椒辣得通红。
傍晚时分,秦卫东回来了,身后跟着一辆牛车,车上装着好几个大木箱。
“这是什么?”姜晓荷好奇地走出厨房。
“玻璃瓶。”秦卫东简洁地说。
“真的?”姜晓荷兴奋地跑过去,“你这么快就搞到了?”
“县玻璃厂有一批次品,外观有些小瑕疵,但不影响使用。”秦卫东解释道,“价格只要正品的三成。”
姜晓荷打开木箱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透明的玻璃瓶,确实有些小瑕疵,但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太好了!”她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这些够用好久了!”
“嗯。”秦卫东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
送牛车的人走后,姜晓荷迫不及待地搬了几个瓶子进厨房,继续她的配方试验。
秦卫东没有打扰她,只是默默地为她烧水、递柴。到了深夜,姜晓荷还在厨房里忙活,他就给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
“先吃点东西。”他把面条放在灶台上。
“等我把这锅做完。”姜晓荷头也不抬,专心地搅拌着锅里的酱料。
秦卫东没再催促,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她忙碌。昏黄的油灯下,女人专注的侧脸显得格外认真,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
这一刻,两人之间有一种无言的温情在流淌。
第三天晚上,姜晓荷终于成功了。
“试试这个!”她兴奋地盛了一勺新配方的酱料,“我觉得这个最好。”
秦卫东接过勺子尝了一口,眼睛亮了一下:“确实不错。”
“是吧!”姜晓荷得意地说,“这个配方既保持了原有的鲜香,又能长期保存不变质。”
“那就用这个。”秦卫东点头。
姜晓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纸和毛笔,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姜记”二字。字体秀气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怎么样?”她把写好的字举起来给秦卫东看。
秦卫东仔细看了看,眼神变得深邃:“好名字。”
接下来两人开始包装第一批产品。姜晓荷负责装酱料,秦卫东负责贴标签。
“你的字写得真好看。”姜晓荷看着秦卫东工整的笔迹,忍不住夸奖。
“小时候练过。”秦卫东随口说道。
“在部队?”
“在……家里。”秦卫东顿了一下,“家教比较严。”
姜晓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男人的过去,果然不简单。
忙活了大半夜,五十瓶“姜记”辣酱终于包装完毕,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屋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看着这些成果,姜晓荷心中豪情万丈。
她转身对秦卫东说:“明天,我就要让全县城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