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海科技”的“灵境”平台发布会后,舆论场上掀起了一阵针对“启明”与“云脑”的质疑声浪。“技术抄袭”、“模式陈旧”等帽子被一顶顶扣来,虽然暂时动摇不了“启明”的根本,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视听,影响了部分潜在合作方的决策速度。
林晚晚没有选择在媒体上与对方进行口水战。她的反击,精准而致命。
首先,“启明”合作的几家顶级第三方测评机构,发布了那份深度对比评测报告。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测试案例,无情地揭示了“灵境”平台在核心算法效率、多源数据融合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场景的预测准确性上,与“云脑”存在“代际差距”。报告甚至委婉地指出,“灵境”在某些功能设计上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仿痕迹,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
(某资深技术博主解读:这份报告等于直接扒掉了‘灵境’的底裤。启明的‘云脑’是肌肉扎实的内家高手,数海的‘灵境’更像是穿了件漂亮外衣的架子。)
(数海科技内部会议气氛凝重:没想到他们的技术壁垒这么高…我们的模仿还是太表面了…)
紧接着,“启明”法务部提起的诉讼正式立案,并以符合法律规定的最高调方式进行。起诉书直指数海科技“系统性、有组织地窃取商业机密”,并申请了证据保全。虽然官司最终结果需要时间,但这记法律重拳,成功地将“数海”拖入了舆论和司法的泥潭,使其“创新者”形象大打折扣。
(数海科技cEo在内部咆哮:他们是故意的!想把我们拖死!)
更让数海科技难受的是,周薇按照林晚晚的指示,私下接触了那位被挖走的经理的原团队成员。谈话并未涉及任何诱降或诋毁,只是以职业规划师的名义,客观分析了在“启明”与在“数海”不同的发展路径、技术氛围和企业文化。几天后,那位经理团队中的两名核心骨干,以“无法适应新环境企业文化”为由,向数海科技递交了辞呈,并未回归“启明”,而是选择了另一家风格稳健的中型技术公司。这一举动,无声地印证了“启明”在技术人才心中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林晚晚内心: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失去人心,比失去技术更可怕。)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数海科技”的攻势明显受挫,陷入了被动。而“启明资本”和林晚晚,则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向国内所有潜在的觊觎者宣告——想从我这里分蛋糕,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牙口。
“镜海”的突破与尘封的线索
就在商业反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镜海”项目的“追影”子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技术团队通过构建更精细的时空数据模型,并结合当年少量的气象、水文公开数据,成功模拟出了那家“诚信”仓储公司,在第七中学实验室事故发生前约三个月内,数次异常夜间活动的可能轨迹。模型显示,有高度可疑的运输行为,指向城北废弃运河区的某个特定、且未被当年调查记录在案的倾倒点。
(技术负责人兴奋地汇报:林总,模型置信度达到了87%!这个地点非常隐蔽,而且根据土壤和水文数据回溯,那里可能存在长期、小剂量的特定化学物质残留!虽然十几年过去,自然降解严重,但如果进行定向的深层土壤和沉积物采样…或许还能找到微量证据!)
这个消息,让林晚晚精神一振。这不再是模糊的数据波动,而是一个可以实地验证的具体坐标!这可能是揭开当年掩盖真相的最后一层纱布的关键!
(林晚晚内心:只要找到残留物,就能与实验室事故的试剂建立直接关联,进而坐实‘诚信’公司与事故的关系,甚至可能顺藤摸瓜,找到赵永康和魏昌明直接指使的证据!)
她立刻下令:“组织最可靠的外部环境检测团队,以其他名义,对目标区域进行秘密采样和分析。整个过程,必须绝对保密,人员背景要干净,行动要快。”
她知道,这是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和可能依旧存在的、魏昌明残余势力的警觉性赛跑。
记忆的侵蚀与秦老的到访
然而,外部的顺利推进,并未能缓解林晚晚内心日益加剧的困扰。属于“林晚”的记忆闪回,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在一次与重要客户的视频会议中,她都险些因为眼前突然浮现的、属于“林晚”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操作仪器的画面而失态。
(林晚晚内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已经影响到我的正常工作。必须找到控制或者理解这种现象的方法。)
她开始查阅大量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资料,甚至匿名咨询了顶尖的脑科专家。得到的解释多倾向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某种特殊表现”或“深度催眠暗示被激活”,但都无法完全解释她这种“承载他人记忆”的奇特体验。穿书的真相,如同一个无法向任何人言说的诅咒,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
就在她为此焦灼之际,那位曾送来林建明遗物的秦老先生,再次登门拜访。
这一次,秦老先生的脸色更加凝重,他带来了一本纸张脆化、封面没有任何文字的旧笔记本。
“林小姐,上次回去后,我整理旧物,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秦老先生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这是我一位早已过世的老友,当年在第七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时留下的工作笔记。里面…零星记录了一些关于那位早逝的‘林晚’同学的事情。”
林晚晚的心猛地一跳!她接过笔记本,轻轻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记录着繁杂的校务。但在某一页,她看到了一段用红笔圈出的简短记录:
“‘林晚’同学,天赋卓绝,心无旁骛,实乃可造之材。然其性格孤僻,与周遭格格不入,屡遭同窗排挤。近闻其与校外人员(疑与‘康安’有关)有所接触,询问新型实验材料,忧其误入歧途,曾找其谈话,收效甚微。深感惋惜,亦觉不安。”
记录的时间,就在实验室事故发生前不到两个月!
(林晚晚内心:校外人员…康安…她在主动接触康安的人?是为了获取实验材料?难道…她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康安的人注意到了?所谓的‘事故’,会不会是她发现了什么,而被…灭口?)
这个推测,让林晚晚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如果真是这样,那“林晚”的悲剧,就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研究威胁到了专利,更可能是因为她触碰了某个更致命的秘密!
秦老先生看着她骤变的脸色,叹了口气:“林小姐,逝者已矣。有些真相,或许沉重得超乎想象。知道太多,未必是福。老夫言尽于此,你好自为之。”
送走秦老先生,林晚晚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那本沉重的笔记本和紫檀木盒里的《物种起源》。
商业上的敌人,她可以精准打击;技术的壁垒,她可以不断加固。但这份来自过去的、如同附骨之疽般的记忆侵蚀,以及这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加黑暗的真相,却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林晚晚内心:林晚,你究竟发现了什么?你的记忆,到底想告诉我什么?难道彻底揭开你死亡的真相,才是让这一切停止的关键吗?)
她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两个灵魂在这具身体里无声的呐喊与对话。
外部的反击号角已经吹响,并初战告捷。但内部的战役,关乎记忆、身份与真相的战役,却刚刚进入最错综复杂的深水区。林晚晚知道,她没有退路,只能迎着这来自过去与现在的双重风浪,继续前行。采样分析的结果,将成为下一阶段行动的关键。而她的内心,也必须找到与这“后遗症”共存,乃至驾驭它的方法。前路,依旧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