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府坐落在洛阳城东的达官贵人区,朱门高墙,气派非凡。赵云和蔡琰抵达时,府门外已是车马簇簇,不少穿着华丽、气度不凡的宾客正被家丁引着往府内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脂粉香和书香混合的气息。
赵云还是第一次进入这种级别的官宦府邸,看着那气派的大门和来往的宾客,心里不免有些打鼓,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装着纸张的木匣。蔡琰倒是神色平静,她自幼随父亲出入过不少类似场合,虽然卫府奢华,但还不至于让她失态。
递上名帖,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迎了出来,看到蔡琰和赵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但面上还是保持着礼节:“原来是云琰纸坊的蔡姑娘和赵掌柜,我家公子已等候多时,二位请随我来。”
跟着管家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宽敞精致的花园。园中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布置得十分雅致。此刻,花园中央的敞轩内,已聚集了二三十位宾客,大多是些年轻士子、文人墨客,也有几位看起来像是鉴赏名家或富商模样的人。主位上坐着的,正是今日的东道主,卫宁。他今日换了一身更加华丽的锦袍,正摇着折扇,与身旁几位宾客谈笑风生,看到赵云和蔡琰进来,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诸位!”卫宁见人来得差不多了,站起身,朗声道,“今日邀请大家来,乃是举办一场‘赏纸诗会’,以文会友,品评各家佳纸,共襄雅事!”
众人纷纷附和,气氛热烈。
卫宁目光转向赵云和蔡琰,带着一丝戏谑:“这二位,是西市新开的‘云琰纸坊’的蔡姑娘和赵掌柜。听闻他家的纸颇为不俗,连袁府的荧小姐都赞不绝口。今日特请他们携纸前来,与诸位大家共赏,也好让我等开开眼界。”
他这话,看似介绍,实则把“云琰纸坊”捧到了一个高度,等下若稍有差池,摔得就更惨。
不少宾客闻言,都好奇地看向赵云和蔡琰,尤其是看到蔡琰虽衣着朴素,但气质清雅脱俗,不似寻常商贾,更是议论纷纷。
“开始吧!”卫宁一挥手,示意家仆将各家送来的纸张呈上。
一时间,七八个家仆端着铺着锦缎的托盘走了上来,每个托盘上都放着几刀纸张,旁边放着编号牌。纸张种类繁多,有常见的麻纸、楮皮纸,也有更加精美的蚕茧纸、薛涛笺等,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卫宁自家准备的纸更是奢华,用的是掺了金箔的顶级贡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来一片惊叹。
相比之下,赵云木匣中那三刀素雅的“云琰纸”,就显得有些“寒酸”了。不少宾客瞥了一眼,便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品评开始。由卫宁请来的三位号称“洛阳纸鉴大家”的老者,开始逐一品评。他们或摸或看,或对着光透视,或蘸墨试写,然后低声交流,打分。过程冗长而严肃。
轮到“云琰纸”时,那三位老者拿起纸张,初时表情平淡,但仔细摩挲感受后,脸上都露出了些许讶异。他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又进行了更仔细的检验,甚至有人拿出放大镜观察纤维。
卫宁见状,眉头微皱,忍不住问道:“三位先生,这纸如何?”
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沉吟片刻,缓缓道:“此纸……触手温润,纤维细腻均匀,韧性极佳,吸墨性适中,墨色饱满且固着性好……实乃佳品!更难得的是,其原料似乎并非寻常麻楮,别有玄妙,老夫竟一时难以分辨。单论纸质,可入上等!”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谁都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纸张,竟能得到鉴赏大家如此高的评价!连卫宁的脸色都变了变。
赵云心中暗喜,看向蔡琰,却见她依旧平静,仿佛早有预料。
品评完毕,开始匿名投票。结果出来,卫宁家的金箔纸凭借其奢华耀眼,得了不少“印象分”,暂列第一。而“云琰纸”竟也紧随其后,名列前茅!
卫宁脸色有些难看,他干笑两声:“纸张虽好,终是死物。我等文人雅士,更重纸上文章。既然纸已赏毕,不如诸位就以纸为题,赋诗一首,如何?也好让这佳纸,承载锦绣文章!”
他这是见纸质比拼没占到便宜,又想从文采上压人一头了。他知道蔡琰是女子,又是商贾,想必文采有限。而他自己,可是素有才名的。
众宾客纷纷叫好,磨墨铺纸,准备即兴赋诗。
卫宁率先提笔,在他那金箔纸上笔走龙蛇,写了一首辞藻华丽、歌颂太平盛世的七言诗,赢得一片喝彩。其他士子也纷纷挥毫,各有佳作。
轮到赵云和蔡琰时,众人都看了过来,眼神各异,有好奇,有期待,也有等着看笑话的。
赵云心里直打鼓,让他打架他在行,让他作诗,那可是要了亲命了!他求助地看向蔡琰。
蔡琰却微微一笑,对赵云低声道:“赵师兄,你来写。”
“我?”赵云眼睛瞪得溜圆,“师姐,你别开玩笑了!我哪会啊!”
“无妨。”蔡琰从容地铺开一张“雪浪纹”笺,轻声道,“我念,你写。”
赵云将信将疑地拿起笔(他的手更适合拿枪),蘸饱了墨。
蔡琰略一沉吟,清越的声音在轩中响起,不疾不徐,吟出一首五言诗。诗句并不华丽,却意境高远,借纸喻人,咏物言志,既赞纸张之洁白坚韧,又抒发明志高洁、不随流俗的胸怀。尤其是最后两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留取清白在人间”,更是掷地有声!
赵云依言写下。他虽然字迹算不上多好,但笔力雄健,结构端正,自有一股刚劲之气,与诗中的风骨相得益彰!
诗成,笔落。
满场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首诗的意境和风骨所震撼!这哪里是一个普通商贾能写出来的?这分明是胸有丘壑的才子之言!
就连那三位鉴赏大家,也纷纷动容,拿起诗笺仔细观看,连连点头:“好诗!好字!诗如其纸,纸衬其诗!相得益彰!妙哉!”
卫宁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对方不仅在纸上胜了一筹,在文采上,更是将他那华而不实的诗作比了下去!
蔡琰对着众人微微一礼,声音平静:“献丑了。此诗乃民女与赵师兄共同偶得,借纸明志,让诸位见笑。”
她巧妙地将功劳归于“共同偶得”,既抬高了赵云,又不显山露水,更是狠狠打了卫宁的脸——你不是瞧不起商贾吗?可商贾亦有凌云志!
这一刻,再无人敢小觑这对来自“云琰纸坊”的年轻男女。他们的纸,他们的诗,他们的人,都深深印在了在场每一位宾客的心中。
“赏纸诗会”的结果,不言而喻。“云琰纸”连同那首无名诗,一夜之间,传遍了洛阳的文士圈子。
赵云和蔡琰,凭借实力,在这洛阳的上流社会,初露锋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