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父亲蔡邕的文会请柬后,蔡琰心中五味杂陈。与父亲关系的疏离、当前纸坊面临的危机、以及请柬背后可能蕴含的深意,都让她对三天后的这场聚会既期待又忐忑。
这三天里,她一边处理纸坊的日常事务,应付少府监和各方势力的试探,一边精心准备着赴会的事宜。她挑选了几道最新研制的、带有暗香纹路的特制“文会笺”,又亲手抄录了几份自己近期所作的诗赋,准备作为与文士们交流的由头。赵云则忙着安排护卫,确保蔡琰往返途中的安全,并反复叮嘱自己到时候一定要“多看少说,装傻充愣”。
三天时间,转眼即到。
文会定在午后。这天,蔡琰特意换上了一身素雅而不失庄重的曲裾深衣,略施粉黛,长发挽成简洁的髻,簪着一支父亲早年所赠的白玉簪,既显才女风范,又不失对父亲的敬意。赵云则穿了一身较新的武人常服,腰佩短刀,显得精干利落。
午时刚过,两人便乘着马车,由四名精干伙计护卫着,前往位于洛阳城南的蔡府。
越是靠近蔡府,街上的车马行人便越是密集。等到了蔡府所在的街巷,眼前的情景更是让赵云咋舌!
只见蔡府门前,早已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各式华丽的马车停满了半条街,穿着各色官服或儒衫的宾客们,正互相拱手寒暄,陆续步入府门。仆从们穿梭引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我的老天!”赵云透过车窗看到这阵仗,忍不住低呼,“师姐,这……这哪是文会啊?这比咱们西市开张还热闹!来的都是大官吧?”
蔡琰也是微微动容。她料到父亲举办的文会规格不会低,却也没想到会如此盛大。看来父亲在士林中的号召力,以及此次文会的重要性,都远超她的想象。她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御史台的官员,有太学的博士,甚至还有几位她只在荀攸府上见过的、品级更高的朝臣。
“赵师兄,沉住气。”蔡琰深吸一口气,低声嘱咐,“今日与会者皆非等闲,我们需谨言慎行,莫要失了礼数。”
“明白!”赵云重重地点点头,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马车在离府门稍远处停下,蔡琰和赵云刚一下车,就引来了不少目光。有人认出蔡琰,低声议论着“那就是蔡邕之女,云琰纸坊的东家”,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轻蔑(毕竟士大夫对商贾仍有偏见)。而一身武人打扮、器宇轩昂的赵云,站在蔡琰身边,也显得格外醒目。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蔡姑娘!赵兄!你们也来了!”
两人转头一看,只见荀攸正含笑走来,他身边还跟着一位气度雍容、身着紫色官袍的老者,正是太尉杨彪!
“荀先生!杨公!”蔡琰和赵云连忙上前见礼。
“不必多礼。”杨彪捋须微笑,目光温和地看向蔡琰,“早就听闻文先(蔡邕字)之女才名卓着,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云琰纸坊之名,老夫亦是如雷贯耳啊。”
“杨公过奖了。”蔡琰谦逊道,“晚辈愧不敢当。”
荀攸在一旁笑道:“今日文会,群贤毕至,蔡姑娘正好可一展才学。子龙亦是豪杰,不妨一同领略文墨之趣。”
有荀攸和杨彪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同行,蔡琰和赵云顿时感觉压力小了不少。周围那些审视的目光也收敛了许多。四人一同向府门走去。
刚到门口,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人便迎了上来,正是前日送请柬的顾先生。他见到蔡琰,格外恭敬:“小姐来了!家主已在厅中等候多时了!快请进!” 他又对荀攸、杨彪躬身道:“荀侍郎,杨太尉,家主有请!”
进入蔡府,更是别有洞天。府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虽不奢华,却处处透着书香世家的清雅气息。宾客们三三两两,或聚于亭中品茗,或立于廊下赏画,谈笑风生,气氛热烈。
蔡琰的出现,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许多文士都听说过蔡邕这位才女女儿的事迹,如今见到真人,见她容貌清丽,气质娴雅,与想象中“工于奇技”的商贾女子大相径庭,都不禁暗暗称奇。
也有一些人,目光中带着探究和审视。蔡琰敏锐地感觉到,有几道目光尤其锐利,来自几位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方向。她心中凛然,知道今日这场文会,绝非吟风弄月那么简单。
在顾先生的引导下,蔡琰、赵云随着荀攸、杨彪来到了主厅。厅内宽敞明亮,已有数十位宾客在座,皆是当世名流。主位之上,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不怒自威的老者,正与身旁几人交谈,正是蔡琰的父亲,议郎蔡邕。
蔡邕看到女儿进来,目光微微一顿,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疏离,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他并未起身,只是微微颔首,示意她入座。
蔡琰心中微酸,上前几步,盈盈拜下:“女儿琰,拜见父亲大人。”
蔡邕淡淡道:“起来吧。一旁坐下。今日文会,来的皆是饱学之士,你需虚心请教,莫要堕了蔡氏门风。”
“女儿谨遵父亲教诲。”蔡琰恭敬应答,在指定的位置坐下。赵云则按照事先说好的,默默站在她身后不远处,如同护卫。
文会,即将开始。而蔡琰知道,自己在这名流云集的场合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必将影响深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