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赵云赵子龙同志,怀揣着师父“不成功便种红薯”的终极指示,肩负着才女“沿途辅导学业”的沉重压力,告别了那只给他带来“开门黑”的战斗鹅,终于推着他那两车宝贵的竹纸,带着蔡琰小姐,正式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漫漫长路。
离开常山地界后,山路虽然依旧蜿蜒,但明显宽阔平整了不少。走了大半日,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展现在眼前。而在这片地带的中心,一座城池的轮廓在午后的阳光下清晰起来。
“蔡小姐,你看,前面应该就是真定县城了!” 赵云指着前方,语气里带着一丝终于见到人烟的兴奋。这一路除了山就是树,唯一的“互动”对象还是那只鹅,可把他给憋坏了。
蔡琰闻言,轻轻撩开驴车的布帘,向外望去。只见那城池的城墙不算特别高大,但旌旗招展,城门口车马行人络绎不绝,显得颇有生气。她微微颔首,轻声道:“真定乃常山郡治所,果然比寻常村镇繁华许多。赵师兄,我们或许可在此稍作休整,补充些干粮饮水,也可……试试将这竹纸售卖一些,探探行情。”
蔡琰这话说得委婉,但赵云一听就明白了。探行情是假,搞点“创收”才是真!师父给的盘缠本来就不多,刚出村又赔了王大妈一笔“鹅神精神损失费”,再不想办法开源,别说去洛阳,估计还没走到下一站,他俩就得加入丐帮体验生活了。
“蔡小姐高见!” 赵云立刻表示赞同,“咱们这高科技产品,是得先找个市场试试水!总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不是?”
于是,两人抖擞精神,朝着真定县城门走去。
越是靠近县城,人气越旺。道路两旁开始出现一些零散的茶摊、脚店,还有推着独轮车叫卖瓜果蔬菜的小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尘土、汗水、食物和牲畜气味的、独属于古代集市的“繁华”味道。
赵云一边小心地推着车避开路上的坑洼和可疑的排泄物,一边好奇地东张西望。他虽然是本地人,但常年待在赵家庄跟着师父习武,进县城的次数屈指可数,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比如,他看到几个衙役模样的汉子,歪戴着帽子,斜挎着腰刀,在城门口对进出的百姓爱答不理地收着税(或者说,看心情收钱),那副“我是大爷我怕谁”的架势,让赵云暗自嘀咕:这公务员态度,搁现代早就被投诉下岗了吧?
又比如,他看到一个穿着绸缎衣服、胖得像尊弥勒佛的商人,正站在一辆装满货物的马车旁,唾沫横飞地跟脚夫砍价,声音洪亮得半条街都能听见:“什么?这么点路你要五十文?你怎么不去抢!二十文,爱干不干!” 赵云下意识地捂紧了自家装钱的小口袋,深感经商之道,水深莫测。
再看蔡琰,她倒是淡定许多,只是微微蹙着眉,似乎不太适应这嘈杂的环境和不太清新的空气。她用一方素帕轻轻掩着口鼻,目光更多地流连在城墙上的刻字、官道旁的碑文,以及偶尔走过的、穿着儒衫的读书人身上。对她而言,这里的“繁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信息库。
排队进城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守门的兵丁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他们一眼,看到赵云身后的铁枪时稍微警觉了一下,但再看看他那一身朴素的衣着和两车“不明货物”(纸在这时代还算稀罕物,小兵未必认得),又看到驴车里坐着一位气质娴静的大家闺秀,便以为是哪个乡下土财主送女儿出门(虽然方向好像不对),随意收了几个铜板的“入城税”就放行了。
一进城门,仿佛瞬间切换了频道。喧嚣声浪扑面而来!
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哭闹声、牲口叫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曲热闹非凡(或者说吵得人头大)的市井交响乐。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旗招展。有热气腾腾的食铺,散发着面食和肉汤的香气;有叮当作响的铁匠铺,壮硕的匠人正挥汗如雨地敲打着一块烧红的铁条;有摆满各色布匹的绸缎庄;还有门口挂着葫芦,飘出淡淡药香的药铺……
更吸引眼球的是那些沿街摆卖的小摊:卖菜的、卖肉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糖人面塑的、甚至还有耍猴卖艺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坐轿的,各色人等穿梭不息。
赵云顿时感觉眼睛不够用了,他得一边小心推车避免撞到人,一边还得紧紧跟着蔡琰的驴车,生怕一不留神就走散了。他忍不住对车里的蔡琰感叹:“好家伙!这真定县城,比我们村过年赶集还热闹十倍!”
蔡琰从车窗缝隙看着外面这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预览版,轻轻应了一声:“嗯,确是烟火气十足。” 相比起赵云的看热闹,她更关注的是那些书肆、字画摊的方位,心中已在盘算哪里才是竹纸的最佳展示窗口。
两人沿着主街慢慢前行,寻找合适的落脚点。最终,赵云眼尖,看到街角有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客栈,招牌上写着“悦来”二字(看来这名字真是穿越古今的连锁品牌),门口拴马桩有空位,后院也宽敞,应该能停放车辆货物。
“蔡小姐,我看这家‘悦来’客栈不错,咱们先住下,安顿好了再去找地方卖纸,如何?” 赵云征求意见。
蔡琰看了看环境,点头同意:“但凭赵师兄安排。”
赵云松了口气,正准备上前打听住宿价格,心里的小算盘已经开始噼啪作响:住店要钱,吃饭要钱,喂驴也要钱……哎呀,这钱真是不经花!得赶紧把纸卖出去!
然而,他们都没注意到,就在客栈斜对面的一家茶楼二楼,一扇临街的窗户后面,有双眼睛已经注意到了他们这支“奇怪”的组合——一个带着兵器的精壮少年,两车用苦布盖得严实、看不出是什么却引人好奇的货物,还有一位气质明显与这喧嚣街市格格不入的年轻女子。
那双眼睛里闪过一丝探究的光芒,随即对身后招了招手,低声吩咐了句什么。
赵云和蔡琰的“县城副本”,就在这一片市井喧闹中,正式开启了。而他们带来的“竹纸”,又将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掀起怎样的风云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