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处于风暴边缘、将走未走的梁栩嫣,清晰地听到了每一句歌词。那直白、泼辣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唱词,像带着温度的小针,轻轻扎在她心上。尤其是最后那意有所指的“守摊忙”,结合刚才众人的起哄和此刻的场景,让她瞬间感到一股热流“轰”地一下涌上脸颊和耳朵。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耳根在发烫,幸好有夜色和发丝的遮掩。她开锁的动作变得有些慌乱,钥匙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好!”
“张哥唱得好!再来一段!”
周围还没散尽的零星食客和隔壁几个正在守摊的老板,被这即兴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纷纷鼓掌喝彩,起哄着让张哥再来一个。原本因为夜深而趋于寂静的街道,被这突如其来的热闹重新点燃。烤架的余温、馄饨摊的热气、人们的笑声和喝彩,交织成一片浓得化不开的市井烟火气,仿佛将深秋夜晚的寒凉都驱散了几分。
在这片喧闹中,梁栩嫣终于打开了车锁,几乎是逃也似地跨上了电动车。她不敢回头,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背后那些善意的、调侃的、以及某道格外炽热且不知所措的目光。她拧动电门,微小的电机发出嗡鸣,载着她飞快地驶离了这片灯火阑珊、笑声朗朗的是非之地,只留下一个略显仓促的背影,融入了更深的夜色中。而那片摊位前的热闹,还在张哥意犹未尽的哼唱和众人的笑闹中持续着,为这个夜晚画上了一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武陵市南区——也就是本地人更习惯称呼的“邙山区”的街巷里。这里与牛大力他们所住的、充满硬朗工业气息的“和平区”(反修区)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如果说和平区的底色是钢铁、机油与集体宿舍的筒子楼,那么邙山区(反帝区)的基调则是更显琐碎与斑斓的市井烟火。
这里的建筑多是八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左右的产物,外表略显陈旧,但结构皮实,充满了生活痕迹。街道两旁,曾经热闹的文化宫虽已不复当年盛况,但建筑仍在,部分区域改造成了社区活动中心或商业场所;沿街店铺密集,多是过去二轻局、二工局下属单位改制后形成的各种外贸尾货店、小商品批发、粮油果品市场,夹杂着琳琅满目的美妆店、音响店(还带着些许过去录音录像时代的印记)、新潮的足浴馆和KtV。空气里混合着早点摊的油烟味、水果的甜香和一些廉价香水的味道,一种更具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居住氛围弥漫其间。
梁栩嫣合租的住所,位于一片由原少年宫部分建筑改造而成的相对安静的公共租赁楼里。这排楼房比周围的居民楼显得规整些,还残留着些许过去文化单位的淡雅气质。她与一位来自外地、在武陵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的小护士吴巧雅合租一套两居室。此时,吴巧雅早已赶早班去了,屋内静悄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