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距离那场震动天下的皇宫之战已过去三月。
曾经满目疮痍的皇宫,在能工巧匠的日夜赶工下,已逐渐恢复往日的庄严气象。然而,在这片焕然一新的宫阙之外,一处特殊的工程也在悄然进行。
在距离皇陵主陵区约三里外的一处僻静山坳中,一座形制特殊的陵墓正在修建。这里没有通往皇陵主体的神道,没有威严的石像生,更没有金碧辉煌的享殿。只有一圈低矮的青石围墙,围着一座不大的坟丘。
这就是为前天子朱常澈修建的罪己陵。
这一日,陵墓终于完工。摄政王朱常烨率领宗室成员与文武重臣,在此举行简单的安葬仪式。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这片肃穆的土地上。新立的青石墓碑上,镌刻着晋炀愍帝朱常澈之墓几个大字,下方是一篇措辞严谨的碑文:
帝在位三十八载,初时勤政,后惑于长生,纵妖道张氏祸乱朝纲。以万民为刍狗,致天下板荡,生灵涂炭。其过难恕,其情可悯。今葬于此,永对祖陵,以儆后世。
礼部尚书诵读碑文时,在场众人无不神色凝重。这块石碑,不仅记录了一个帝王的罪过,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教训。
朱常烨站在墓前,久久不语。这位即将登基的新帝,望着兄长最后的安息之地,眼中神色复杂。他最终只是深深一揖,轻声道:皇兄,安心去吧。这天下,臣弟会替你守好。
仪式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去。唯有魏无涯仍站在原地,望着那座孤零零的坟丘出神。
三日后的清晨,细雨绵绵。
一驾简陋的马车停在罪己陵前。车帘掀开,魏无涯走了下来。
此刻的他,褪去了象征权位的蟒袍,只穿着一身粗布麻衣。花白的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脸上刻满了岁月与沧桑。
他提着简单的行囊,在陵前静静站了许久。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
最终,他在陵墓旁选了一处平地,开始亲手搭建茅屋。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九千岁,此刻像个普通的老农,熟练地砍竹伐木,搭建梁柱。
当茅屋终于建成,他坐在门槛上,望着雨中朦胧的陵墓,轻声自语:
陛下,老奴来陪您了。
从此,罪己陵前多了一位守墓人。有这位大宗师巅峰强者守护,想必这位充满争议的帝王,死后终能得享清净。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半年光景。
这半年间,摄政王朱常烨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治国才能。
他首先稳定粮价,开仓赈济在动乱中受灾的百姓;接着整顿吏治,罢黜了一批贪腐无能之辈;更重要的是,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
这一日,太极殿上正在举行登基大典。
臣等恭请王爷继承大统,正位宸极!
以宗人府宗正为首,满朝文武齐齐跪拜。更让人意外的是,前太子朱靖宇与二皇子朱靖淳也站在群臣前列,神色恭敬。
朱常烨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缓缓走上御阶。当他转身面对群臣时,整个大殿寂静无声。
朕,承天命,顺民心,今日登基为帝。定年号,愿天下万物,重归光明兴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登基次日,朱常烨便在武英殿召见北莽使团。
大汗别来无恙?朱常烨笑着迎上前,亲切地扶起正要行礼的察提。
察提哈哈大笑:陛下还记得咱们在皇宫并肩作战的情谊,是我北莽的荣幸!
经过三日商谈,双方签订了《咸熙和约》。约定开放边境五关,允许百姓在官府登记后自由往来贸易。消息传出,边境百姓欢呼雀跃。
与此同时,前往南璃的使团也带回了好消息。南璃王不仅同意延续友好关系,更愿意加大贸易往来。
最让人称道的是对西域的政策。朱常烨采纳了顾云帆的建议,对西域诸国采取怀柔政策,重新打通交易之路。不到半年,京师西市就重现了胡商云集,珍奇满目的盛况。
咸熙中兴的美名,开始在民间流传。
...
这一日,御花园内,朱常烨与林青阳正在对弈。
林大侠,真的不再考虑留在朝中?朕可以为你特设国师之位。朱常烨落下一子,语气诚恳。
林青阳微微一笑,轻轻放下一枚白子:陛下美意,青阳心领。只是我志不在此,还是想回白溪过些平静日子。
而后,他局促的说:“陛下,您应该也觉得国师这个职位不太吉利吧,哈哈。”
这一下给登基不久咸熙帝整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了。
过了半晌,见朱常烨还要再劝,林青阳又道:况且,有顾山长、枯智大师他们在朝为陛下分忧,足矣。青阳虽在江湖,也会时刻关注天下大事。
朱常烨知道挽留不住,长叹一声:既然如此,朕也不强求了。
次日清晨,林青阳与沈孤雁、青冥子一同启程离京。
城门外,前来送行的人排成了长龙。不仅有顾云帆、枯智等故友,还有许多闻讯赶来的百姓。
林大侠保重!
沈女侠也常回来看看!
呼喊声中,三人渐行渐远。
两月后,白溪城出现在视野中。
这座南璃腹地的大城依旧宁静祥和,仿佛外面的惊天巨变与它无关。但当林青阳的身影出现在城门口时,整座城都沸腾了。
阳儿!
林大哥回来了!
林父林母早已等在城门口,见到儿子归来,老泪纵横。当他们看到儿子身旁的沈孤雁时,更是喜出望外。
伯父、伯母。沈孤雁盈盈一礼,举止优雅得体。
林母拉着她的手,左看右看,越看越喜欢:好孩子,一路辛苦了。
青冥子站在一旁抚须微笑,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武道天人,此刻就像个普通的老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回到熟悉又显得有几分陌生的流水居中,让林青阳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晚饭时分,林母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地道的江南菜。席间欢声笑语不断,小小的院落里充满了温馨。
饭后,林青阳与沈孤雁在院中漫步。
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
孤雁,林青阳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想给你一个正式的名分。
沈孤雁脸上飞起红霞,轻轻点头。
三日后,林青阳在书房铺开宣纸,开始亲自书写请柬。
他的字迹沉稳有力,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亲友的深情:
谨择咸熙元年八月十五,于白溪故里,与沈氏孤雁共缔鸳盟。诚邀诸位莅临,同证此礼。
这些请柬,通过万知楼的特殊渠道,飞向四面八方:
送往长安皇宫,给那位刚刚登基的新帝;
送往龙渊书院,给那位亦师亦友的山长;
送往少林古刹,给那位德高望重的神僧;
送往北莽王庭,给那位豪爽仗义的大汗;
送往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亲朋故旧手中。
这则消息如同春风,迅速传遍天下,成为了继新帝登基后,又一桩为人津津乐道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