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多功能机械臂的动作精准而轻柔。
它小心翼翼地从植株上采摘下几颗最为饱满的星光莓,连同它们所扎根的那一整块透明的息壤营养凝胶,一同放入了无菌样本采集盒中。
仅仅几分钟后,这些承载着未解之谜的样本,便通过内部的管道物流系统被迅速送达了位于d区深处的生物实验室内。
这里的氛围与外面悠闲的茶室截然不同。
绝对的洁净与极致的秩序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墙壁、地板、天花板,均由一体成型的、散发着柔和白光的无缝高分子材料构成,看不到任何拼接的缝隙。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了消毒剂与超纯水的冰冷而洁净的气味。
先前还穿着园丁裙和女仆装的白牧辰早已换上了统一的、洁白无瑕的连体式无菌实验服。
一头标志性的银白色短发也被严密地收拢在光滑的头套之中,只露出一张张神情专注,不带丝毫杂念的俏丽脸庞。
其中一位白牧辰从自动递送口取过样本盒,熟练地将其放入生物制备台的气密舱中。
精密的机械臂立刻开始工作,一份样本被自动送入一旁的质谱分析仪,另一份样本则被小心地从中提取出细胞组织,准备进行后续的dNA分离与纯化。
实验室中央那座巨大的多维分子成像阵列开始激活,环形的设备主体上,无数精密传感器和机械臂缓缓转动,发出细微的嗡鸣,等待着白牧辰注入样本。
很快第一份分析报告便已出炉。
一台连接着质谱仪的全息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样本的化学成分图谱。
白牧辰站在屏幕前用纤细的手指快速地滑动、放大,比对着那些复杂的数据峰图。
“找到了。”她轻声说道,这也是所有白牧辰此刻共同的结论。
报告显示,果实中确实出现了一种含量不多,但结构相当奇特的挥发性醛类化合物。
这种物质在标准星光莓的所有已知代谢产物数据库中都找不到任何记录。
正是这种物质赋予了星光莓那股独特的金属薄荷味。
“一种全新的代谢产物……”白牧辰若有所思:“这通常意味着合成路径上某个,或者某几个关键的酶,也就是蛋白质发生了功能性的改变。”
而蛋白质如果发生了改变,最根本的原因大概率指向了编码它的基因序列。
这个发现让白牧辰的调查方向瞬间变得无比明确。
与此同时另一份dNA样本也已制备完成。
“启动高通量基因测序。”
随着指令下达,那台造型充满了科幻感的测序仪开始全速运转。
在普通人肉眼无法窥见的微观世界里,一场精密到极致的生命密码解读工作正在上演。
被切成无数个微小片段的dNA样本流淌在精巧的微流控芯片之上。
在芯片上数以亿计的微型反应孔中,这些dNA片段被捕获并扩增,然后在特殊荧光探针的作用下随着碱基的逐一配对,而发出代表着A、t、c、G四种碱基的不同颜色的微弱光点。
铺设在芯片下方的高灵敏度传感器阵列如同亿万只复眼将这些转瞬即逝海量的光学信号尽数捕捉,并实时转化为最原始的基因序列数据。
庞大的数据洪流瞬间涌入了启明星位于远行号中轴主体上的量子计算阵列。
在那里它们将与储存在数据库中,拥有最高置信度的标准星光莓基因组进行高速的并行序列比对。
实验室的主屏幕上,两条由无数彩色碱基构成的虚拟基因链正在飞速地滚动、匹配、校准,分别代表着样本与标准星光莓基因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然后比对结束。
最终的结果以一行简洁白色文字呈现在了屏幕的最中央。
【序列匹配度:100%】
实验室里陷入了沉默当中。
白牧辰面面相觑,都能从彼此那双一模一样的樱粉色眸子里看到同一种的困惑。
基因序列完美无缺。
没有任何突变、没有任何缺失、甚至连单个碱基的随机错配都没有发生。
“真是奇怪。”白牧辰用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挠挠自己脑壳:“居然又是当前理论体系无法解释的现象。”
但白牧辰并未就此放弃。
既然生命蓝图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很有可能出在蓝图的读取和执行环节。
白牧辰的思考立刻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生物学领域——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序列本身没有改变,但性状却变了。”她在大脑中快速地梳理着思路:“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基因的开关状态被影响了?比如dNA的甲基化水平,或者是缠绕它的组蛋白发生了某种我们尚未察觉的化学修饰?”
生物的性状并不仅仅由那一长串冰冷的基因序列所决定。
更受到基因“何时表达、在哪里表达、以及表达多少”的精密调控。
而这些调控便是所谓的“表观遗传学”所研究的范畴。
没有任何犹豫,白牧辰立刻调动了另一套更为复杂的生化分析设备,对样本的dNA甲基化图谱和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展开了新一轮的检测。
这又是一轮需要耗费数个小时,繁琐而精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
然而当最终结果出炉时却再次给白牧辰泼了一盆冷水。
“搞毛哦……”整我很有意思吗?
报告显示,样本的表观遗传修饰模式,与数据库中的大量对照组相比,并无任何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
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实验室里的数位白牧辰围绕着中央那座分析台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所有已知的、常规的生物学路径,似乎都走到了尽头。
“既然不是基因序列,也不是基因表达的调控……”一位白牧辰缓缓开口打破了寂静。
她的目光投向了主屏幕上一个正在缓缓旋转,由无数原子构成的复杂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
“那有没有可能问题出在更下游的环节?比如蛋白质的折叠过程?”这个猜测让所有正在思考的意识都为之一振。
这是一个更加底层,已经触及到物理与化学边界的问题。
基因所编码的只是一维的氨基酸序列。
这条如同链条般的分子必须在细胞内复杂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极其精妙的物理化学作用,自发地折叠成特定而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才能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而这个折叠的过程本身就对周围的物理环境极其敏感。
“或者……”另一位白牧辰补充道,她的视线仿佛穿透了实验室的墙壁,望向了遥远的那片b区种植单元:“会不会是那个区域的环境发生了某种我们现有的传感器根本无法探测到的,极其精微的变化?”
“某种未知的场,或者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粒子?”
“不知道的说~启明星。”搞不明白,白牧辰就先不研究了:“将这个现象的所有数据归档,使用「异常-01」作为项目代号,提高对该区域的全方位环境监测等级,增加更多类型的传感器。”
在有新的理论或技术出现之前,姑且先持续观察收集数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