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93年11月,量天尺级科研舰,高级工程实验室内。
白牧辰的一个身体正悬浮在大荧幕前,在她的操作下,两份截然不同的技术资料被并列显示。
一份是她从太空生物残骸中逆向工程得到的第一手数据,充满了生物学的原始与混沌。
另一份则是通过海索斯隐修会交换来的,猎户臂文明圈早已公开的早期能量护盾技术,虽然落后,但体系完整。
“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就是舒服。”看着两份资料,白牧辰忍不住自言自语:“虽然都是些被淘汰了几百年的落后技术,但能拿来参考一下,总比自己从零开始瞎摸要好得多。”
三个月后,公元2094年2月,南门二星系深空靶场。
一艘基于“探空级”科研舰船体升级改造而来的驱逐舰级飞船,正静静地悬停在预定的测试区域。
它被命名为“力场盾测试舰一号”。
舰桥内,白牧辰数个身体各就各位,气氛平静而专注。
负责主控的身体看着屏幕上的一系列参数,确认道:“所有系统自检完成,参数正常,可以展开能量护盾了。”
指令下达,舰船内部的五个护盾发生器模块被同时激活,低沉的能量嗡鸣声在设备附近回响。
一道道苍蓝色的光晕从高度复杂的电涌线结中凭空浮现,它们穿透了舰体的物理结构与装甲,向着外部的宇宙真空中蔓延。
最终,五个发生器投射出的能量场在舰首前方汇聚,形成了一个夹角约为120度的巨大圆锥形护盾,力场整体的光晕在扩散中不断变淡,直至肉眼微不可察。
白牧辰看着这景象,忍不住自言自语起来:“空间自发光,又是苍蓝色的。超空间航道是苍蓝的,超空间电涌是苍蓝的,能量护盾也是苍蓝的,也不知道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虽然已经在超空间航道进进出出很多次了,但对于那个奇特空间的研究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护盾已稳定展开,可以开始伤害测试了。”另一个负责武器测试的身体没有理会这个物理学上的疑问,只是平静地报告着测试进程。
能量护盾并非万能。
它的特性有点像非牛顿流体,并不会拦截低能量物质,比如慢速的星际尘埃或常规的可见光,否则白牧辰应该会被弥散整个星舰的护盾力场禁锢住才对。
虽然单个发生器也能展开一个完整的球形护盾,但通常不会这么做,因为能耗与效果不成正比,在战术上远不如将能量集中于特定方向来得高效。
“应该快到了吧。”一个白牧辰看了一眼计时器。
为了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负责攻击的太阳风级武库舰远在数个天文单位之外,它发射的导弹需要经过漫长的飞行才能抵达。
白牧辰估算的时间没有错误。
测试舰的传感器瞬间探测到了高速接近的弹头信号,舰桥内红色的警报灯无声地闪烁起来。
第一枚核弹头以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猛然扎入了护盾力场的范围。
在接触的瞬间,原本朦胧的无形力场骤然显现,变得如同淡蓝色的气凝胶。
弹头的庞大动能被力场吸收,并瞬间传导至对应的护盾发生器,弹头本身则在剧烈的能量交换中被撞得粉碎。
发生器内部,剧烈的电涌现象伴随海量热能产生,通过散热管线被高效地排入了超空间当中。
紧接着后续的核弹头集群接踵而至。
通过数据链接,它们已经知晓了护盾的精确边界,在靠近的瞬间便集体引爆。
锥形的核爆光焰狠狠地轰击在护盾之上。
整个护盾被爆炸的光芒彻底照亮,显现出其完整的形态——那是一面由无数肉眼可见的六边形能量格构成的巨大蓝色墙壁。
这是因为多个圆锥形力场在交界处相互挤压干涉,最终形成的稳定蜂巢结构。
舰桥的主屏幕上,代表护盾发生器状态的六边形网络中,位于攻击核心区域的几个格子正飞速地从蓝色变为黄色,最终变为刺目的红色。
“单元已离线”的警报在屏幕上弹出。
一个力场单元消失,附近的单元立刻延展填补了缺口,虽然保证了防御无漏,但这无疑加重了它们的能量负荷,于是又有两个单元接连过载熔断。
星舰内部,八爪鱼般的维修机器人迅速从待命位置出动,飞速拆解掉损坏的发生器模块,换上新的备件,经过快速的调试后,离线的护盾单元重新恢复了运作。
一个负责工程的身体看着维修过程,做着记录:“工程方面还能再优化,尽可能让易损部件都设计在便于快速更换的位置。”
另一个身体则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这下好了,矛终于无法彻底压制盾了。”
“这真的好吗?”白牧辰不知道,只是一味地复盘数据。
然后确认了一个之前在实验室中因误差太小而无法确定的事实。
“这个过程中能量的确不守恒,发生器涌现出的热量与核弹头输入的能量存在偏差。”
这一部分能量在被护盾力场吸收的瞬间,就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自发地向超空间转移。
和白牧辰自己的观察一致,也与猎户臂文明圈的资料一致。
确认这点,白牧辰一通计算,逸散的功率与力场的表面积成正比:“啧,范围越大的护盾反而越硬。”
这直接从物理层面上解释了战列舰为何能成为战场上难以撼动的“超级龟壳”。
更大的体积意味着更多的反应堆、更多的护盾发生器,以及因护盾表面积更大而带来的更快的自发散热速度。
白牧辰拉出了一张数据对比图表,在可以预见的微电纪元早期技术范畴,巡洋舰级别的火力输出在理论上根本无法击穿一艘真正战列舰的护盾,不是因为硬,而是人家恢复速度快。
又是一连串接踵而至的攻击,都恰好在护盾的承受范围之内。
汇总数据,白牧辰拟合出护盾自发能量转移与表面积关系的曲线,增长速度并不夸张,但这点差异在实战中带来的影响是显着的。
每秒受到10点伤害加每秒恢复9点生命,与每秒受到10点伤害加每秒恢复10点血。
看似只差了1点,但前者可以被磨死,后者相当于无敌了。
“难怪虚空云的天云闪电到现在都还有人用,虽然伤害不稳定,但人家穿盾又穿甲啊。”可惜白牧辰并没有遇到虚空云。
公元2094年7月,远行空间站的总控中心。
在完成了所有相关测试后,白牧辰将第一代“蜂巢-I型”护盾发生器的设计蓝图正式定型,并将其列为所有现役和在建星舰的标准配置。
打开舰队管理界面,选中了所有旧型号的舰船,将它们的状态修改为“待入港升级”。
没过多久,第一支等待改造的打击群正缓缓驶向船坞那巨大的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