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城门缓缓打开,董飏先走进火炮厂。
地上散落着不少铁枪碎片,他弯腰捡起一块。
指尖划过碎片边缘——这是陈氏独有的“百炼钢”工艺。
边缘还带着未打磨的痕迹,显然是葡萄牙人偷学了工艺,却没掌握精髓。
他把碎片放在阿尔瓦雷斯面前:“给汤若望写封信。”
“就说你找到了《崇祯历书》的补编手稿,还有这份陈氏的炼钢图谱。”
“想请他来澳门完善历法、改进火器。”
见阿尔瓦雷斯拿起笔,董飏先又补充道:“信里一定要提徐光启的名字。”
“多写几句你对这份手稿的重视,汤若望才会更动心。”
北京城内,汤若望坐在书房里。
手里捏着那封信,指尖反复摩挲“徐光启”“补编手稿”几个字。
指腹把纸页都蹭得发毛。
这是他半生的遗憾——当年清兵入关。
他跟着崇祯帝的太子逃往南方,徐光启的补编手稿落在了北京。
后来他多次派人去找,都杳无音讯,甚至以为手稿已经被毁。
“大人,要不要把这事禀报摄政王?”助手站在一旁。
看着汤若望的样子,有些担忧——私自离京可是大罪。
汤若望摇了摇头,把信小心翼翼地塞进怀里。
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泛黄的图纸。
上面画满了天文观测数据和历法修订的批注。
那是他这些年断断续续补的《崇祯历书》内容,每一笔都耗尽心血。
“不用禀报,”他把图纸放进包裹,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
“这是历法大事,耽误不得,我去澳门看看就回,最多半个月。”
当天夜里,汤若望没敢走正门。
从后门悄悄出了城,雇了一辆马车往南赶。
他没察觉,马车后面始终跟着两个穿着青布衫的汉子。
是大夏的斥候,每隔十里,就会有快马把他的行踪送往南京。
南京养心殿里,郑森收到汤若望动身的消息时。
正在看军器局送来的新火炮图纸。
他拿起案上的澳门地图,在火炮厂的位置画了个圈。
旁边注上“铸炮炉十二座,需拆运南京,每座炉子的零件都要编号”。
“传旨给军器局,派二十个最好的工匠去澳门,”郑森对旁边的太监说。
“把葡萄牙人的铸炮炉拆仔细了,每个零件都要记清楚位置,别装错了。”
“以后,咱们自己造的火炮,一定要比西洋人的好,不用再看他们的脸色。”
与此同时,福建沿海的“威风号”甲板上。
郑芝龙手里捏着水师副将陈泽画的海图。
指腹在鹿耳门的位置反复摩挲。
陈泽躬身站在他面前,语气恭敬:“太上皇,末将已经派人测了半个月的潮期。”
“初三凌晨的潮位比平时高两丈,刚好能过浅滩;荷兰人觉得浅滩水浅,大船过不去。”
“只派了五个哨兵,末将还让人摸清了他们换岗的时辰,是丑时和辰时各换一次。”
郑芝龙点了点头,让人把陈氏新铸的铜炮搬上船头。
炮身泛着冷光,比荷兰人的铁炮轻了三成,射程却远了半里。
“陛下特意叮嘱,拿下台湾后,要在岛上开垦粮田,种水稻和玉米。”
“这样水师以后不用再从大陆运粮,能省不少事。”
他提高声音,让甲板上的士兵都能听到:“兄弟们听好了,拿下台湾,每人赏五十亩地。”
“家眷能迁去岛上住,以后不用再跟着咱们在海上漂泊。”
“咱们要让台湾重新回到汉家手里,也帮陛下把海疆守稳!”
士兵们的欢呼声响彻甲板。
郑芝龙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心里涌起一阵热流。
荷兰人占据台湾二十多年,当年他在海上讨生活时。
弟弟郑芝虎就是被荷兰人杀的,尸体被扔进海里,连个全尸都没有。
如今森儿成了大夏皇帝,他这个做父亲的。
总得替儿子扫平这些占着汉家土地的洋人,让儿子的江山能安稳些。
南京户部正堂,檀香的味道飘在空气里。
却压不住伍秉鉴、林日胜、沈明远三人的紧张。
伍秉鉴手里的算盘捏得发紧,珠子偶尔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是粤商的领袖,家里有十艘远洋大船,却连南洋航线的边都碰不得。
去年他试着派一艘船走马尼拉航线。
刚出广州湾就被郑氏的水师拦了回来,船上的香料全被没收。
船长还被打了三十大板,理由是“未经郑氏许可,擅自走远洋航线”。
林日胜的手心也全是汗。
他偷偷看了眼沈明远,见沈明远正低头盯着自己绸缎长袍的衣角。
手指反复捻着——三人心里都清楚。
陛下突然叫他们来,绝不会是小事。
可谁都不敢先开口问,毕竟这事牵扯到太上皇的郑氏集团。
要是说错话,说不定连家族生意都保不住。
“朕今天叫你们来,是要改革海贸。”郑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他坐在正堂的龙椅上,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如今大夏的海上贸易,大多被郑氏集团掌控。”
“航线、港口、货栈全在他们手里,你们这些地方海商。”
“只能做些近海的小生意,赚点微薄的利润——这既不利于海贸的发展。”
“也不利于朝廷对海权的掌控。”
伍秉鉴猛地抬头,手里的算盘“啪”地掉在地上。
珠子滚了一地。
他顾不上捡,眼睛直盯着郑森——改革海贸?
难道陛下要让他们参与远洋航线?还要动太上皇的产业?
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林日胜也急着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陛下,郑氏那边……他们会不会不同意?”
他太清楚郑氏的强势了,三年前闽商想联合起来跟郑氏分一杯远洋的利。
结果领头的三个商人都被打压得倾家荡产,连祖坟都被挖了。
“朕已经跟太上皇商议了半宿,太上皇深明大义,已经在文书上签字画押了。”
郑森让人递过一份文书,上面“郑芝龙”三个字力透纸背。
显然是太上皇亲笔所签。
“朕打算,把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拆分为粤、闽、浙三大海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