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东林书院的马车刚驶出无锡地界,郑森便对陈永华道:“改道苏州,去顾家。”
这是他称帝六年来,第一次微服踏入江南故友的院落。
朱漆门扉推开时,顾炎武正握着卡尺量火器零件,青布衫上沾着铜屑。
见是郑森,他手中工具“当啷”落地,快步上前:“陛下怎么来了?连个信都没捎!”
语气里没有臣对君的拘谨,只有老友相见的热络。
“再捎信,你又要提前把工坊收拾得‘体面’,朕还怎么看真东西?”
郑森拍他肩,目光扫过院角的织机模型,“六年前说的‘飞梭织机’,成了?”
“早成了!”
顾炎武拉他往工坊走,指尖点着织机。
“按陛下提的‘杠杆原理’改的,比旧织机快三成,松江陈氏织坊订了两百台,上个月刚交货。”
他掀开木盒,里面的燧发枪零件码得整齐。
“这新枪枪管加了膛线,五十步外能穿三层甲,比六年前商会造的初代款强十倍,经世学堂的弟子还改了装弹器,短时间内能装三发。”
郑森拿起枪管,冰凉的金属贴着手心,捧着刚铸好的火铳调试。
“水师正缺这东西,长江水师先领五百支试手,损耗算朕的。”
他顿了顿,话锋转沉,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青灰色砖块上。
“当年咱们商会牵头研发的水泥,如今造石砖的款是成了,今年推广还卡在哪?”
“朕清楚,能抗河堤大水的耐蚀款还没突破,成本也压不下来,可这造石砖的款,盖房修仓总够用了。”
顾炎武倒了杯粗茶。
“水泥目前做的砖不如天然石板硬。这造石砖的水泥还不能抗河堤大水,倒是盖仓库、修官署比石材省工省钱。”
“咱们也没敢往河堤上用,耐蚀的配方还在试,烧了十几窑都没成。”
郑森冷笑。
“河堤暂用石板,等耐蚀款研发成了再说,先把这造石砖的款推出去,让他们亲眼看看用处。”
他掏出本手札,纸页上画着蒸汽机草图,“这是朕整理的‘热能转化’原理,你让弟子试试改在水磨上,成了能省一半人力。”
顾炎武接过手札,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批注,眼眶发热:“陛下日理万机,还为这些琐事费神……当年,陛下牵头商会赶制火器、调配粮草,三个月送了三千石粮、两百支火铳,才顶住了镇江防线。”
“这水泥臣也没敢松劲,弟子们还在调配石灰的配方,总有一天能做出抗水的款。”
“臣今晚就挑弟子钻研蒸汽机,三个月内出样品。”
“不用急。”
郑森按住他的手,“朕知道你不愿入朝,这经世学堂、工业商会,都是你的戏台。”
目光扫过墙上的弟子名录,红圈标着百余亲传弟子的名字。
“这十个懂机械的,调去南京格物科主持研究,经费五万两,工匠从工部调最好的,格物科奏报直接递御书房,其他人敢插手,朕撤他们的职。”
顾炎武猛地起身躬身:“臣谢陛下信任!这十人是弟子里最钻的,去年改纺织机熬了三个月,图纸改了二十七遍。”
他翻开名录,“还有三十个懂账目的,派去各州府清田亩账,前几日松江陈子龙还来要人手,说胥吏虚报田赋的事查不过来。”
“正好,朕明日去松江。”
郑森指尖点在“陈子龙”三字上,“他父亲没了,朕去送一程。”
提及陈子龙,顾炎武叹了口气:“陈大人太难了,江苏是陛下的钱袋子,他既要推垦荒、办识字班,还要压着家族势力不招人忌。”
“当年商会缺粮,是他把陈氏织坊的存粮全捐了。这份功陛下没忘,可还是有人弹劾他‘培植亲信’。”
“上个月有御史递折子,附了‘陈氏门生任职表’,说陈氏子弟占了松江半数吏职,还是陛下压下去的。”
郑森语气平淡,“那些折子朕看过了。”
次日清晨离了苏州,马车驶进松江时,陈家老宅的纸钱味已飘出半条街。
郑森让众人候在门外,只带施琅入内。
陈子龙跪在灵前,麻衣上沾着尘土,正用木棍拨弄纸钱。
见是郑森,猛地起身,膝盖磕在青石板上“咚”一声:“陛下……您怎么来了?”
“朕来给陈老先生上香。”
郑森拿起三支香,在烛火上点着,火苗窜起时,他忽然道,“六年前你牵头商会捐粮,江南义军至今记得。”
陈子龙眼眶瞬间红了,哽咽着说不出话。
祭拜完毕,引着郑森往偏厅走,刚落座就开口:“陛下,江苏垦荒已完成十万亩,识字班覆盖七成农户,只是……”
他头垂得更低,“陈氏在松江势力太大,最近有老臣说‘尾大不掉’,臣想把弟弟的织坊交出去……”
“交什么交?”
郑森打断他,从怀里掏出圣旨,明黄绸布上“松江国公”四字刺眼,“朕册封你为松江国公。”
陈子龙猛地跪地,额头磕得出血痕:“陛下隆恩!臣……”
“起来。”
郑森扶他起身,“朕给你这爵位,不是赏陈家,是给江南士族看——跟着朕务实做事,有尊荣;敢搞小动作,朕也容不得。”
他话锋一转,“顾炎武那造石砖的水泥在苏州卡着,你让陈家织坊先用它修仓库地基,请松江士族去看。水泥虽抗不住河堤水,可盖房结实还省钱,他们不会跟利钱过不去。”
“陛下放心!”
陈子龙抹了把泪,“臣明日就让织坊动工,三天修起仓库,把水泥砖和石材的成本账摆出来,请松江士族吃酒参观。他们精于算计,保准挤破头来求。”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陈子龙的儿子陈立跑进来:“爹,知府和乡绅来了,说听说陛下在,要见您。”
郑森笑了笑:“看来这微服是藏不住了。”
转向陈子龙,“跟他们说册封的事,再传朕的话——下月户部来人,投资修水利、办蒙学的,免税三年;用经世学堂新工具的,给补贴,文书直接盖御印。”
陈子龙出去传话,片刻后,一群人涌进来跪拜。
郑森扶起知府,“你上月报的垦荒亩数,户部核实多了两千亩,实诚。”
目光扫过乡绅,“陈氏能办织坊学堂,你们也能。朕不忌士族,忌的是占着位置不做事的。”
乡绅们连连磕头:“臣等遵旨!”
离开陈家时,百姓已挤满整条街,举着鸡蛋、布匹欢呼。
郑森掀帘看了眼,对陈子龙道:“这江南的民心,比南京的折子准多了。”
陈子龙躬身:“臣这就把各州府新政进展汇总,三日递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