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部族议事大厅,气氛庄重而热烈。义渠王坐于主位之上,他热情地对子荔说:“德乾请上来坐。”
“在下坐此处即可。”子荔谦逊地回答道。
义渠王微微一笑,朗声道:“既然义渠与西羌结盟,我们应该平起平坐,德乾怎能坐在下面?来,与寡人坐在一起,我们共襄义举。”
子荔见义渠王如此盛情,便不再谦虚,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来,与义渠王坐在一起。
此时,下面的大厅里,左边坐满义渠的诸将,他们个个神情剽悍,身着铠甲,腰佩利刃。
右面坐满西羌的将领,他们同样英姿飒爽,眼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
义渠王开口问道:“此次行动,不知德乾可有好的计策?”
子荔思索片刻,说道:“好的计策倒没有,只是临出征前定了二十字方针,就是轻装简从,以秦养羌,灵活机动,速战速决、全身而退。”
义渠王听后,眼睛一亮,拍手称赞道:“这个主意不错,与寡人不谋而合,我军现在士气高涨,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机。”
子荔接着问道:“不知目前秦魏战况如何?”
义渠王转头对旁边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将军说道:“这位是我的大将军朱畏,你们认识一下,由他来给诸位介绍。”
朱畏双手抱拳道:“末将见过德乾及西羌众位将军。”
子荔回礼道:“朱将军免礼。”
朱畏开始介绍道:“当前秦魏仍处于僵持阶段,魏国联络赵国一起抗秦,而秦国联络楚国,同时正从全国各地调军赶赴前线,因此目前正是我军用兵的大好时机。”
子荔又问道:“不知贵军有多少军队?”
朱畏回答道:“回禀德乾,我军有铁骑十万,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义渠王郦宽看向子荔,问道:“请问德乾,贵军现有多少人马?”
子荔答道:“回大王,我西羌军队出征前有两万人马,攻占临洮后,征召三千新兵入伍,加上贵军赠与的两千人马,目前共有人马三万。”
义渠王郦宽赞许道:“看来德乾做的很不错啊。前面响山回来向寡人报告说,西羌只有不足六千人,没想到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已发展到三万多人,远超预料之外。这样加上我义渠十万人马,将有十三万之众,何愁伐秦大业不成?”
这时,西戎族长耶林圪走上前来,对义渠王说道:“启禀大王,尽管我西戎能力有限,但抗击暴秦乃在下毕生所愿,愿出兵五百以助大军。”
义渠王大喜道:“好,难得西戎酋长一片盛情,你们跟随西羌大军即可。”
耶林圪连忙谢道:“谢大王。”
子荔问道:“不知贵军作何打算?”
郦宽回答道:“我们的战略意图是,首先夺取绵诸,随后乘胜追击,一举攻占陈仓、雍城,扫遍雍城以西的广大地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一举拿下咸阳。”
子荔思考了一下说道:“在下认为兵贵神速,绵诸地势狭小,十万大军一下涌入,非常不利于开展军事行动,杀鸡焉用牛刀,建议由我部夺取绵诸,义渠大军直扑陈仓,待我军夺取绵诸后,迅速向贵军靠拢,然后两军合兵一处直取雍城,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义渠王郦宽沉思片刻,点头道:“此计甚好。”
子荔又问道:“不知贵军是否做好准备?”
郦宽自信地说:“已做好一切战争准备,随时可以进发。”
子荔突然想起一件事,对烧当羌族长格尔可说:“格族长,你不是有一面翻天镜吗?拿出来看看绵诸秦国守军情况如何?”
格尔可恭敬地说:“遵命。”他从怀中取出翻天镜,这面镜子古朴而神秘,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格尔可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转动背部旋钮,镜面随即出现绵诸大营的景象。
只见一名秦将坐于大帐之上,他身材魁梧、身穿盔甲,下面两旁分列许多副将偏将。
只听主将问道:“各位,你们说我国将主力调往秦魏边境,双方相持已一月有余,不见胜负,不知对今后局势的发展有何影响?”
这时一位副将上前说:“回禀将军,秦魏交兵此乃国家大事,现在情况不明,不好妄加论断,只是我军主力调往前线,导致后方空虚,末将担心趁机被夷狄偷袭。”
主将哈哈一笑,说道:“想那附近各方国部族,稍微有些实力的,诸如大荔戎国、南郑,就连骁勇善战的义渠,都早已被征剿殆尽,其他诸戎势单力薄,量他们也没有这个胆,裴将军不必挂虑。”
副将点头称是:“将军所言甚是。”
赵璇指着上面为首之人说:“此人乃绵诸守将葛玉明,这是副将裴有道。”
子荔问道:“不知葛玉明此人如何,可好易与?”
旁边一位熟悉情况的将领说道:“在下与此人有过几面之交,据说此人乃梁国人,性格豪爽,有勇无谋,可以一试。”
姬过进言道:“事不宜迟,我们可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秦国致命一击。”
“好,会议到此结束。”骊景大声命令道,“义渠大军听令,向陈仓进发。”
“西羌大军听令,向绵诸进发。”子荔也发出战斗命令。
随后,只听万马嘶鸣,声震天地。十万铁骑犹如一股黑色的洪流,奔赴伐秦的征程。
奔上一座山头,但见满目蓊郁苍翠,青山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子荔问姬过道:“不知陇山之西到绵诸距离多远,行军路线如何,姬公子是否找个向导问问。”
姬过莞尔一笑说:“这件事容易,西戎不是有五百士卒归我们调度吗?找来一问便知。”他侧身对跟前侍卫说,“把西戎将领带过来。”
侍卫领命而去,不多时,一名西戎将领策马来到子荔跟前。这位将领名叫耶林灼,他身姿矫健,眼神中透露出机灵和干练。他慌忙下马,单膝跪地说道:“在下耶林灼,参见德乾。”
子荔说:“耶将军,此地距离绵诸多远,如何行军?”
耶林灼回答道:“回德乾,此地距离绵诸不足四百多里,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是陇山道,这条线路需翻越陇山余脉,沿途地势险峻,步行或骑马需数日,路程较近,不足四百里。其二是渭水道,沿渭水河谷地带东行,路程不足五百里,虽绕行较远,但地势平坦,无需翻越大山,适合大队人马通行,军队行军速度快。”
子荔思考片刻,说道:“既如此,我们就走渭水道。传令下去,大军出发。”
子荔率领人马,风驰电掣般地沿着渭水河谷前进。一路上大军纪律严明,井然有序。
士兵们士气高昂,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们日夜兼程,以两天两夜的行程赶到绵诸城前。
“报,前方十里就是绵诸城,请德乾定夺。”小小上前禀报道。
子荔勒住缰绳,望着前方隐约可见的绵诸城,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攻城计划。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这支充满斗志的军队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