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自选商场引发的购物革命余波未平,一场可能更深层次改变宋氏家族命运的风暴,已随着一封措辞严谨、印着繁体字和英文的商务信函,悄然降临。
信是由市外经贸委转来的,发自一家名为“耀华食品(香港)有限公司”的企业。信中,对方自称是香港一家颇具实力的食品贸易商,主要业务是将内地特色食品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他们声称,通过某些渠道(很可能是宋卫东在南方拓展业务时无意中撒播出去的种子),品尝并高度认可了“宋记”的蜜枣和几款特色酱菜,认为其风味独特,包装(特指楚瑶设计的新包装)颇具东方美学,在海外市场拥有巨大潜力。
信函的核心内容是:希望与宋氏惠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初步提议以合资形式,共同组建一家新的食品加工企业,由港方提供国际标准的生产设备、出口渠道、品牌包装升级及部分资金,宋氏方面则以现有技术、配方、部分资金和本地管理入股,目标是打造一个符合国际卫生和质量标准、专注于出口的现代化食品工厂。
这封薄薄的信,在宋家核心会议上,却重逾千斤。
“合资?跟香港老板合伙开厂?”赵金凤首先表示听不懂,但本能地感到不安,“那不是要把咱的秘方都交给别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能让外人学了去?”
宋建国眉头紧锁,他是食品事业部的负责人,对“宋记”的每一款产品都倾注了心血,感情最深。他闷声道:“蜜枣的火候,酱菜的发酵,靠的是老师傅的手感和咱们这儿的水土。换了机器,换了地方,还能是那个味儿吗?再说,让他们插手进来,这食品坊以后还听谁的?”
他的担忧代表了大多数宋家人的第一反应——对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对传统技艺可能被“工业化”篡改的忧虑,以及一种面对外来强大资本的、混合着自卑与自卫的复杂情绪。
林薇和楚瑶则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东西。
林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分析道:“爹,娘,大哥,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这是一次危机,也更可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她拿起那封信,“大家想想,靠我们自己,我们的产品最多能卖到省城,卖到周边几个县市。可如果借助他们的渠道,我们的蜜枣、酱菜,就有可能摆上香港、新加坡,甚至美国超市的货架!那是多大的市场?能为我们宋家,为咱们整个县,带来多少收入和发展?”
楚瑶的眼中闪烁着更为艺术化和品牌化的光芒:“薇姐说得对!而且,这不只是卖货。信里提到‘国际标准’、‘品牌包装升级’。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需要变得更规范、更安全、更精美,这能倒逼着我们自己进步!我们的‘宋记’牌子,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都有名气的中国食品品牌!”
周晓云从财务角度补充:“合资可以引入我们急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还能分担投资风险。如果出口做成了,利润空间可能比内销大得多,而且能赚取宝贵的外汇,这对公司未来的融资和发展极其有利。”
宋卫东虽然人不在场,但通过电话得知消息后,声音也透着兴奋:“我在南方就听说过这家‘耀华’,实力不小!这是个大好机会啊!跟他们干,咱们能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理解与接受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接下来的几天,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和深刻焦虑之中。
宋老实一反常态地没有早早睡下,而是连续几个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遍遍看着那封信(虽然他认不全上面的字),或者长时间蹲在食品坊的院子里,看着那些散发着熟悉香味的酱缸,沉默地抽着旱烟。他的一生都与土地和这些传统手艺捆绑在一起,突然有人说要把它变成“国际品牌”,还要让“外人”来一起管,这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他既害怕固步自封错过了子孙发展的机会,更害怕引狼入室,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赵金凤则是纯粹的情感派,她对着林薇和楚瑶哭诉:“薇子,瑶子,我知道你们见识广。可这心里头就是不踏实!那香港老板,人生地不熟的,谁知道安的什么心?万一他们把咱们的方子骗了去,把咱们的人都挖走了,再把咱们一脚踢开,咱们找谁说理去?这食品坊,可是咱们一口一口尝出来的啊!”
李红梅也忧心忡忡,她更担心的是管理权:“要是合资了,是不是就得听人家的了?咱们这些老伙计,还能不能说了算?会不会受气?”
面对家人的重重疑虑,林薇和楚瑶知道,空谈无益,必须让对方现身说法,也必须让家人亲眼看到差距和可能。
在林薇的授意下,周晓云以公司名义,发出了邀请函,欢迎“耀华公司”派代表前来实地考察和初步洽谈。
一周后,一辆黑色的皇冠轿车驶入了宋家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车上下来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笔挺西装、操着略带粤语口音普通话的中年男子,李耀明先生,耀华公司的总经理。他身后跟着一位年轻干练的女助理,以及一位沉默寡言、目光锐利的老师傅,据说是食品工程师。
李耀明等人的到来,本身就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冲击。他们的衣着、谈吐、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这玩意儿让宋家人看了半天稀奇),甚至他们查看车间时那种一丝不苟、拿着小本子记录、不时用仪器检测酸碱度和菌落数的专业做派,都让宋建国和厂里的老师傅感到了强烈的震撼和不适应。
洽谈在宋家新宅的堂屋进行,气氛客气而微妙。
李耀明显然有备而来,他先是高度赞扬了“宋记”产品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底蕴,然后话锋一转,展示了带来的几款海外市场流行的同类食品包装和质检报告。“林总,楚总,宋先生,”他语气诚恳,“贵公司的产品内在品质非常优秀,但要想走向国际,必须在标准化、安全性和包装设计上,与国际接轨。比如,蜜枣的甜度、含水量需要精确控制,酱菜的微生物指标必须远高于国内标准,包装不仅要美观,更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法规和要求。”
他带来的那位食品工程师,在考察现有车间后,也委婉地指出了诸多不符合现代食品安全生产的地方。
这些直言不讳的意见,像一根根针,刺破了宋家人心中那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薄膜,让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巨大差距。
接下来的合资条款谈判,更是充满了博弈。
股权比例、董事会席位、管理权归属、品牌使用权、技术专利归属、利润分配……每一个议题都牵动着宋家所有人的神经。李耀明代表的港方,资本雄厚,渠道强势,自然希望在合资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严格控制质量和生产标准。而宋家这边,林薇和楚瑶据理力争,核心诉求就是必须保住“宋记”的品牌所有权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并尽可能为宋家争取更多的管理参与权和利润份额。
谈判桌上,周晓云的专业财务知识和法律常识起到了关键作用;桌下,宋卫东从南方不断发回关于“耀华”公司的背景调查和信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谈判是艰苦的,常常持续到深夜。宋建国几次因为对方对传统工艺的“挑剔”而差点拍桌子走人;赵金凤听着那些绕口的商业术语,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宋老实则始终沉默地听着,脸上的皱纹仿佛又深了几分。
最艰难的时刻,林薇和楚瑶也会感到身心俱疲,深夜相对无言。放弃,意味着固守现状,可能错过腾飞的机遇;接受,则意味着让渡部分主权,踏入一片充满未知的险滩。
“薇姐,我们能相信他们吗?”楚瑶低声问,声音里带着一丝迷茫。
林薇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却渐渐坚定:“不能完全相信,但可以谨慎合作。关键是我们要在合作协议里,把该守住的底线,一条条都钉死!这不是把家业送人,这是借船出海!”
关键时刻,宋老实做出了他人生中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在一次家庭会议上,看着吵得面红耳赤的儿孙们,用烟袋锅敲了敲桌子,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都别吵了。”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人家说的那些‘标准’、‘指标’,咱们是不懂,但人家说得在理。咱们的东西是好,但不能总是老一套,也得往前走。”
他看向林薇和楚瑶:“薇子,瑶子,你们比我们懂得多。这件事,关系到宋家以后几代人的前程,你们来拿主意。就一条,”他浑浊的眼睛里射出锐利的光,“老祖宗传下来的根,不能丢!宋记的牌子,必须姓宋!至于怎么跟人家合伙,怎么分钱,你们去谈,谈好了,告诉我们结果就行。”
这近乎托付的信任,让林薇和楚瑶肩头的担子更重,却也赋予了她们放手一搏的勇气和权力。
经过长达半个月、数轮的艰苦谈判,一份厚厚的《合资意向书》终于尘埃落定。核心条款包括:
1. 成立“耀华宋记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双方按比例出资。
2. 股权比例:耀华占51%,宋氏占49%。但宋氏方面保有“宋记”品牌所有权,合资公司拥有特定市场和期限内的独家使用权。
3. 董事会席位:耀华3席,宋氏2席。总经理由耀华推荐,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和质量由宋氏推荐。
4. 核心配方和技术由宋氏方面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持有,与合资公司签订技术授权协议。
5. 新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专用工厂,现有宋记食品坊继续供应内地市场。
这份意向书,未能尽如人意,尤其是股权比例和管理权上,宋家做出了让步。但它最大限度地保住了品牌和技术的根脉,为“宋记”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签字仪式在市政府的接待厅举行。当林薇和楚瑶代表宋氏惠民股份有限公司,在印有中英文的合同文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手微微有些颤抖。她们知道,从这一刻起,宋家的命运,将真正与时代的浪潮、与遥远国度的餐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送走李耀明一行,宋家人回到老宅,没有欢呼,也没有沮丧,只有一种经历巨大冲击后的疲惫和一种迈向未知的、沉甸甸的期待。
宋建国走到食品坊,抓起一把准备用于新厂实验的原料,紧紧攥在手心。
赵金凤偷偷抹去眼角的泪,开始默默收拾东西,仿佛在准备一场远行。
宋老实则再次蹲在院子里,看着那片熟悉的天空,吧嗒着旱烟,目光悠远。
一股来自香江的风,已经吹动了宋家这棵大树的枝叶。无论前路是风雨还是彩虹,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即将扬帆,驶向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广阔的蓝色海洋。这是一次被迫的成长,也是一次主动的拥抱。宋氏家族的故事,即将翻开充满国际色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