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一号】核心节点舱的成功部署,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探针,悄无声息。
却在何维的战略版图上,搭建了稳固的基石。
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自由天空联盟”依旧沉浸在他们宏伟的“三叉戟”计划所带来的舆论狂欢之中,他们的工程师团队正在为火箭第一级究竟该采用几台bE-4引擎而争论不休,他们的公关部门则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描绘着那枚还存在于ppt上的巨型火箭,将如何带领自由世界重返太空荣耀之巅。
在他们看来,红旗航天那种按部就班、甚至有些枯燥的“月度出租车”业务,不过是在低端市场“捡钢镚”,早已不配作为他们的对手。
然而,正是这种由傲慢所催生出的战略短视,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场“奇观”——或者说“神迹”,创造了绝佳的掩护。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工业化生产线的高频运转状态。
第一个月,四次发射。
第二个月,四次发射。
平均每周,都有一枚【神行者一号】拔地而起,那精准到可以用秒来计算的发射周期,让全球所有航天机构都感到头皮发麻。
超级工厂流水线所带来的恐怖产能,在这一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标准的“太空出租车”商业任务,搭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不等的小卫星。
每一次,红旗航天都能从中获得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的丰厚利润。
从商业上看,这已经是让所有竞争对手都为之绝望的、无可匹敌的印钞效率。
但只有在红旗航天的核心控制室内,那一小群掌握着最高机密权限的工程师们才知道,这些利润丰厚的商业任务,不过是另一场更加宏大行动的“顺风车”而已。
第一次发射,在整流罩的剩余空间里,塞进去的是【天梯二号·能源模块】。
它本质上是一套巨大的、可折叠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配套的高效锂硫电池组。
第二次发射,“顺带”的是【天梯三号·燃料储罐】。
一个轻量化的、经过特殊隔热处理的、用于储存液氧甲烷的球形储罐。
第三次发射,运上去的是【天梯四号·对接适配器】,一个拥有多种不同标准对接接口的“万能插座”,用于兼容未来可能对接的不同国家的飞船。
第四次……
第五次……
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建设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每一次商业发射,都在完成对客户承诺的同时,像一个勤劳的工蚁,将一块“太空母港”的“建筑材料”,精准地投放到【天梯一号】所在的特殊轨道附近。
每一次,“太空拖船”【祝融二号】都会被激活,将这些零散的模块,一个个地拖拽到核心节点舱的周围,让它们以一种松散但有序的方式,伴随着节点舱一同飞行,形成一个奇特的“太空建筑工地”。
……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
这里拥有着全世界最先进、最灵敏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负责追踪轨道上每一片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
最近,负责监控特定天区的雷达分析员,中尉戴维斯,正被一个诡异的现象所困扰。
“将军,请看这里,”他指着巨大的轨道态势图上,一个被系统标注为“高关注度”的区域,“这个区域,是中国人几周前发射的一枚火箭二级残骸‘2003-Rh-07b’所在的位置。”
一位肩上扛着星徽的将军走了过来,皱眉问道:“有什么问题吗?不就是一块标准的太空垃圾吗?”
“问题就在这里,将军,”戴维斯的声音带着一丝困惑,“按照我们的轨道衰变模型预测,这块残骸应该在三天前就已经高度下降,并再入大气层烧毁了。但事实上,它不仅没有衰变,反而还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轨道提升!”
“轨道提升?一块火箭残骸?”将军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你的意思是,它自己启动了发动机?”
“从数据上看,是的。而且,将军,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戴维斯切换了显示模式,将该轨道区域内的所有目标物都高亮显示出来。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每当红旗航天进行一次商业发射,这片区域就会多出一个无法被识别的、全新的目标物。到现在为止,不算那块诡异的火箭残骸,这里已经聚集了九个‘不明物体’!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已报备的卫星,也没有进行任何无线电通信。它们就像一群幽灵,就那么凭空出现在了那里,并且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编队飞行。”
将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九个闪烁的红色光点,和他旁边那块标注为“火箭残骸”的绿色光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他隐约感觉到,中国人,正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着某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前所未有的太空活动。
“将该天区列为最高威胁等级,”他果断下令,“动用所有光学和雷达资源,给我24小时不间断地盯着!我要知道,这些该死的‘幽灵’,到底是什么!”
……
戴维斯中尉和他背后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因为,就在他们将监控等级提升到最高的那个夜晚,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将改写太空历史的“神迹”,正在那片遥远的、被他们重点监视的轨道上,悄然上演。
文昌,红旗航天“天梯计划”专属控制中心。
这里的气氛,紧张得如同临战前夜。
何维亲自坐镇,他身边的,是红旗航天最顶尖的轨道动力学专家、遥操作专家。
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的不再是火箭发射的画面,而是一个由工程相机实时传回的、充满了科幻感的太空景象。
画面中央是【天梯一号】核心节点舱。
而在它的不远处,静静悬浮着的,正是第九次发射任务送上来的、也是整个“太空母港”初期阶段最关键的设备——【天梯九号·‘伏羲’智能机械臂】!
这台机械臂,全长十五米,拥有七个自由度,由红旗工业最顶尖的机器人技术团队打造。
它的“大脑”,直接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超算中心相连,拥有亚毫米级的操作精度和强大的视觉识别、路径规划能力。
“‘伏羲’机械臂自检完成,所有关节功能正常。”
“与‘天梯一号’核心节点舱的相对位置锁定,误差小于1厘米。”
“视觉系统已成功识别并锁定目标——【天梯三号】燃料储罐。”
一条条指令和反馈,在安静的控制中心内响起。
何维深吸一口气,下达了那句足以被载入史册的命令:
“启动首次在轨自动对接程序!”
命令下达的瞬间,超算中心接管了操作。
屏幕上,那台银白色的“伏羲”机械臂,动了!
它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多余的动作,以一种超越人类极限的、无比流畅而精准的姿态,缓缓伸展开来。
它的末端夹具,像一只苏醒的巨兽之爪,悄无声息地探向不远处的那个球形燃料储罐。
距离十米……五米……一米……
视觉系统实时计算着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和姿态,不断微调着机械臂的轨迹。
最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机械臂的末端夹具,以一种近乎于艺术品的轻柔,稳稳地、毫无冲击地,抓住了燃料储罐预留的固定接口!
“捕获成功!”
控制中心内,爆发出了一阵压抑着的惊呼!
但这仅仅是开始。
机械臂抓着那个比它自身还要庞大的燃料储罐,如同一个太空中的大力士,以一种极其稳定而缓慢的速度,开始向核心节点舱平移。
移动、旋转、对准……
最终,燃料储罐的对接接口,与核心节点舱的一个标准化接口,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对接程序启动!”
“咔哒。”
一声轻微的、通过传感器传回的锁扣声,在寂静的控制中心内,清晰可闻。
紧接着,屏幕上的数据显示,两个模块之间的结构连接、数据接口和燃料管路,全部连接成功,严丝合缝!
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超算中心辅助、无人化、商业化的在轨自动对接组装,成功了!
控制中心里,短暂的寂静之后,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
工程师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许多人的眼中,都泛起了泪光。
他们知道,这一声轻微的“咔哒”,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太空搭积木”的时代,正式来临了!
它意味着,何维那宏伟的“太空母港”构想,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走通!
而此刻的华盛顿,“自由天空联盟”的cEo们,还在一场盛大的晚宴上,向满座的国会议员和投资人,展示着他们那枚还在ppt上的“三叉戟”火箭,将会拥有多么无与伦比的性能。
对何维的计划,他们依旧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