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新火烹香暖陋室,旧梁虽重难压春
日头渐渐西斜,将兄弟妯娌和孩子们的身影拉得更长。
一行人离开了李池卫师傅家那热闹的小院,朝着沙硕地走去。
大狗子玩累了,趴在父亲汪细卫宽厚的背上,小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
潘高园轻轻拍着怀里的小秋葵,脸上带着忙碌后的满足和平静。
路上,汪细卫对弟弟汪细能说:“细能,先去我那儿坐坐,认认门。”
“也看看我家的厨房和火塘屋是怎么弄的,你心里好有个数,回去给老宅规划起来也顺手。”
汪细能点点头,心里还琢磨着垒灶的技术细节,应道:“好,正好跟哥你再讨教讨教,那烟道拐角的口径咋把握最合适。”
说着话,天黑前到了沙硕地那处明显崭新的院落前。
红墙黛瓦,院墙弯曲高耸,气派的大门敞开着,能瞥见里面宽敞的院坝,这与村里常见的土墙旧瓦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汪细能之前只听伙伴们啧啧称赞他哥盖了“豪华”新房,心里虽有准备,但真当一脚踏进院门,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瞬间瞪大了眼睛。
嘴巴微微张开,一时竟忘了合上,脚步踏上地砖时也不自觉地放轻了。
这……这哪里只是“豪华”?这简直就是“奢华”了好吧?
这比他在镇上见过的那些干部家的房子还要气派!妹妹嫁过去的老梅家算是乡里有名的好房子了,和这比起来,就没眼看了。
院子里行走路线上铺着两米宽鹅卵石,扫得干干净净,几块菜地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那块特意铺出来晒东西的水泥场地,光滑如镜。
正房高大敞亮,窗户是明亮的新装上的玻璃窗,而不是村里常见的糊纸木窗。
屋檐下还吊着几个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
院墙根旁甚至辟了花圃,里面种着些时令花草,生机勃勃,一些梅花树、果树都从特意截断的地方重新长出了新枝嫩芽。
自己这才在外面呆了一年时间,没想到哥哥家居然装修成了这样!
“哥……你这……”汪细能一时词穷,只会喃喃道,“这房子……真气派啊!怪不得你说要七千多块呢!”
潘高园在一旁看着汪细能这震惊的模样,没动声色,以前的记忆虽然远去,可是经历过就是经历过,想要亲近起来也不容易。
“进屋看看吧。”她说着,先背着孩子进屋去张罗茶水了。
汪细卫笑了笑,把背上睡着的大狗子轻轻交潘高园,然后领着弟弟汪细卫参观。
先是厨房,打开电灯,汪细能走进去,又是一愣。
灶台贴着光洁的白瓷砖,擦得锃亮,和他们老宅的那个黑乎乎的老灶简直是天壤之别。
操作台宽大,碗柜、橱柜一应俱全,各种厨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墙壁也粉刷得雪白,地上铺着防滑的深蓝色地砖,整个厨房明亮、干净、宽敞,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这灶……也是省柴灶?”汪细能摸着光滑的瓷砖台面,问道。
“对,郑师傅的手艺,喏,你看这里……”
汪细卫指着灶膛和烟道连接处,又开始给弟弟讲解起来。
但此刻,汪细能听着技术要点,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打量着整个厨房的环境,心里羡慕得不行。
接着是火塘屋,这通常是农村家庭冬天取暖、一家人围坐聊天的地方。
哥哥家的火塘屋更是让汪细能开了眼界,地面也铺了浅蓝色地砖,中间用用柴油桶改成的一个炉子,特别显眼。
四周放着几把舒适的靠背椅和小板凳,可以围坐,墙上甚至还挂着一幅印刷的桂林山水画。
角落里是一套精美的组合柜,玻璃柜里的器皿都非常精美。
这里温暖、舒适,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而非仅仅只是个烤火的地方。
汪细能看着这一切,心里如同烧开的水一样翻腾起来。
他以前觉得妹妹家的条件就算很好了,可现在一比,哥哥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啊!
这房子,这装修,这家具,件件都透着他从未体验过的“奢侈”和“安逸”。
他一边听着哥哥的讲解,一边暗自攥紧了拳头,内心一个声音无比清晰地呐喊。
“我一定要挣钱!我也要给咏梅和娃儿修这样一座房子!让他们也过上这样亮堂、舒坦的日子!”
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几乎要冲破胸膛。
想到妻子崔咏梅跟着自己吃过的苦,想到那还未出生的孩子,可能要在在那昏暗的老宅里玩耍长大……
他觉得自己这个丈夫和父亲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同时也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然而,这股热血刚涌上来,另一层忧虑就像冷水一样浇了下来:“可是……妈那边……”
想到母亲钱左秀那强势的性格、泼辣的言语和恨不得把儿子们所有收入都攥在手心的做派,汪细能的兴奋劲头顿时消了一半。
眉头不自觉地又皱了起来。
要是自己挣了钱想盖新房,母亲会同意吗?
会不会又来大闹一场?会不会要求把钱都交给她?这简直是一想就让人头疼的难题!
他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脸上兴奋与忧虑交织,神情复杂。汪细卫似乎看出了弟弟的一些心思,没有点破。
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慢慢来,先把技术学扎实,把老宅的灶垒好。日子,总是一步步过好的。”
汪细能重重地点了点头,将目光从哥哥家豪华的装修上收回,重新聚焦在那省柴灶的技术细节上。
眼神里,比之前更多了一份坚定和渴望。
为了妻子孩子,也为了能像哥哥一样挺直腰板过上好日子,眼前的这个技术,他必须学会,学精!
母亲的阻碍……到时候再想办法吧!
汪细能离开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抱着对自己以前的懊悔。
要是早些听哥哥的话,自己早点出去学技术,现在……
且不说汪细能自己的胡思乱想,汪细卫两口子关上院门,在屋里说话。
汪细卫对着潘高园说:“高园,去五县的日子定了,就五天后动身。这几天把家里的事弄弄,这一去恐怕得些时日。”
潘高园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点点头:“知道了,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汪细卫坐在那里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一个清晰的计划已然成形。
前两天肯定要去老宅,帮汪细能把那个省柴灶垒起来。
汪细能只是看了一个,估计技术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和自己比应该还差着些距离。
这次去老宅亲手做一个省柴灶,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练手,主要是要让汪细能能够把技术吃透。
让他自己动手垒一个灶,自己在旁边手把手的教。
他能亲手做出来,能正常使用,应该就差不多了,以后他就能出去接活挣钱。
汪细卫说道:“去老宅盯着细能垒个灶,两天时间紧巴点,但也差不多够了。然后第三天,我得把咱家地里那点土豆收了。你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还得忙活地里,太累。”
他说着,看了一眼身旁的妻子,眼神里带着体贴。
潘高园闻言,心里一暖,嘴上却说:“我一个人慢慢收也行,你就那点时间……”
“那不行,”汪细卫打断她,语气坚决,“一天的事,我一把子力气,一天就能收完。不能让你一个人累着。”
潘高园笑了笑,没再反驳,眼角眉梢却带着被丈夫疼惜的甜蜜。
“那……还有两天呢?”潘高园问道。
“第四天,”汪细卫思路清晰,“我得去一趟灵水村沈老爷子家看看。”
“老爷子一个人,家里的灶估计也不行了。我去问问他要不要也垒个新灶。”
“要是做,我从五县回来就帮他做了,费不了两天功夫。第五天我就收拾收拾,准备跟师傅出门。”
他心里想着,沈老爷子是对汪细能和老丈人有恩的长辈,对自己也挺好,能够让老爷子享受,而且这也是个实践和巩固技术的好机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汪细卫就带着工具到了老宅。
汪细能更是迫不及待,早已把地方清理了出来。
钱左秀听说两个儿子要重新做省柴灶,难得没用闹腾,和崔咏梅一起在旁边还能搭把手。
兄弟俩一个细心讲解,一个动手实践,和泥、搬砖、砌筑……
老宅里叮叮当当,响彻着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声音。
汪细卫果然说到做到,尽量让弟弟动手,只在关键处才出手指导或纠正。
汪细能也争气,学得认真,做得卖力,虽然慢些,却有模有样。
杨春燕见汪细卫过来改灶,串到汪家老宅里面看了会热闹,见逐渐成型的省柴灶,动了心思。
“细卫哥,细能哥,也帮我家垒一个吧。”
汪细卫笑着说:“咱们这个能成功,你就找你细能哥帮你做,我过两天就要出门去,时间上来不及,要不然你就等我回来垒也行。”
汪细能接口说:“燕子,没事,等我这个弄完,我就帮你家免费做一个。”
杨春燕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工地上汪细能是能吃苦了,可是免费帮自己家垒灶?怕不是耳朵出问题了吧?
汪细能看着不相信的杨春燕,苦笑着说:“燕子,杨叔帮着把我从山上抬下来,又送到沈老爷子那里,这是大恩呢。”
“我以前没有能力,人确实差劲,这不现在会这点手艺,肯定得帮忙做呢。”
汪细能不提这事,杨春燕都忘记了,现在提起来,小巧的鼻子了嗯了一声,心想:“还算你有点良心!”
两天后,一个虽然略显稚嫩但完全合格的新省柴灶就在老宅的厨房里立了起来。
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成果,汪细能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他对未来靠手艺挣钱的路,充满了信心。
抱柴选了半天适合省柴灶的柴火,然后点火,炊烟乖乖的顺着烟囱排出屋外,灶里的火焰乖乖的舔着锅底,还不错!
汪细卫和抽烟的老汪头、难得露出笑脸的钱左秀告辞,回了沙硕地自己家。
第三天,汪细卫果然扛着锄头提着筐,独自一人去了自家土豆地。
他力气大,又肯干,顶着日头,挥汗如雨,只用了一天功夫,就把一片地的土豆收得干干净净,背回来在屋里堆得整整齐齐。
第四天,汪细卫吃过早饭,就溜达着去了灵水村沈老爷子家。
老爷子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明来意后,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哎呦,细卫娃子有心了!俺这老灶是不好用了,老是倒烟,正愁呢!做!肯定做!就按你们新学的那个省柴的做!”
汪细卫笑着应下:“好嘞,老爷子,那等我回来就过来给您做,保证您能用上新灶烧火做饭!”
沈老爷子从屋里取了一封信,递给汪细卫,“你去五县见玄云,顺便给我捎封信去给他。”
汪细卫接过来,心里想,这不过年才聚嘛?这时节捎什么信呢?
心里想着,嘴上还是答应下来,接过来揣在了怀里,见到了玄云道长交给他就是,也不算事,自己就别多嘴了!
昨天阅读人数显示突破一千人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感谢大家!待会继续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