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风波过后,陆予辰恢复了往日的活泼,甚至因为免疫系统打了场胜仗而显得更加壮实。生活重回正轨,但一个更深远、更复杂的问题,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悄然浮出水面——教育。
触发点是一次家庭聚会。饭桌上,亲戚们闲聊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孩子。
“哎,听说xx国际早教中心不错,双语教学,就是贵了点。”
“现在小孩竞争多激烈啊,得从小规划。学区房看了没?”
“我们家那个,刚报了个游泳课,锻炼身体协调性。”
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聊,像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林星辰和陆见深原本相对平静的心湖。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个还在咿呀学语、满地乱爬的小不点,已经被裹挟进了名为“未来竞争”的洪流边缘。
晚上,哄睡孩子后,两人靠在沙发上,却没有了往日的放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若有所思的沉默。
“你说……”林星辰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有些犹豫,“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早教了?或者,学区房的事?”
陆见深放下手机,看向她:“你在担心什么?”
“我也不知道。”林星辰叹了口气,“就是感觉,别人都在跑,我们是不是走得太慢了?怕……耽误了他。”
陆见深沉默片刻,起身去书房拿来了笔记本和笔——这是他思考重要问题的习惯。“那我们聊聊,”他打开本子,语气理性,“关于对予辰的‘教育’,我们到底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们希望他拥有什么?”
这个问题,让两人都陷入了沉思。是希望他成绩优异,上名校,找好工作,拥有世人眼中“成功”的一生?还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善良、有好奇心,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
“我希望他快乐。”林星辰轻声说,眼神温柔而坚定,“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爱人的能力,也有被爱的幸运。成绩……当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我同意。”陆见深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身心健康、内在驱动、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不希望他被‘鸡’成一个只会刷题、没有自我的考试机器。但我们也需要给他提供足够的选择权和可能性,让他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话题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分歧开始出现。关于早教,林星辰觉得有一定道理,可以刺激发育,也能接触同龄人;陆见深则认为,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对现阶段的孩子更重要,过早结构化可能扼杀天性。关于才艺班,林星辰倾向于广泛接触,发现兴趣;陆见深则认为贵精不贵多,等孩子表现出明确倾向再深入培养。
他们没有争吵,而是像探讨一个重要的项目方案,各自陈述理由,分析利弊。林星辰翻出各种育儿公众号的文章,陆见深则查找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和数据。他们讨论“快乐教育”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平衡,探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又不过度焦虑、不剥夺他童年的快乐。
“也许,我们不需要那么焦虑。”讨论到最后,陆见深合上本子,总结道,“最好的教育,不是把他塞进哪个名校,报多少个班,而是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给了他一个怎样的家。”
林星辰若有所思:“你是说……言传身教?”
“对。”陆见深看着她,“我们热爱生活,他就能学会感受生活;我们彼此尊重相爱,他就能学会如何去爱;我们保持学习和好奇心,他自然会对世界充满兴趣。这才是最根本的‘起跑线’。”
这场深入的交谈,没有立刻得出报不报早教、买不买学区房的结论,却让他们在教育理念的底层逻辑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其内在驱动力和幸福能力,远比追逐外在标准和资源堆砌更重要。他们决定,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予辰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逐步探索,在“提供支持”和“放手探索”之间找到属于他们家庭的、动态的平衡。
理想的重量,不是压在孩子身上的沉重期望,而是父母在纷繁信息中,保持清醒、共同思考后,那份沉甸甸的、充满爱意的理性与坚持。他们愿意用时间和耐心,陪孩子一起,慢慢找到那条最适合他的、通往广阔天地的路。
(第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