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归来,带着一身风尘和满心温暖,生活再次沉淀下来。陆予辰的步履日渐稳健,词汇量也像春雨后的竹笋般悄然增长。在儿子即将迎来一岁半之际,林星辰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为这飞速流逝的婴幼时光,建立一个“时光胶囊”。
这个想法源于她整理手机海量照片和视频时的感慨。从出生时皱巴巴的小团子,到如今满屋子乱跑的小人精,那些或哭或笑、或睡或闹的瞬间,记录着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成长轨迹。她害怕时光冲淡这些细节,希望用一种更庄重的方式,将它们封存起来,留给未来的儿子,也留给终将老去的自己。
周末,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陆见深。他听后,眼中流露出赞同的光芒:“好主意。像做一个项目归档,把最重要的数据备份封存。”
说干就干。两人翻箱倒柜,找出那个专门存放宝宝物品的大箱子。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医院出生时戴的腕带和脚环,已经小得不可思议;第一套小小的婴儿服,柔软得如同羽毛;几缕用红绳系好的、胎毛做成的胎毛笔;长牙期咬得满是牙印的磨牙棒;各个阶段最喜欢的、被玩得褪色的小玩具;还有厚厚一沓成长相册和记录本,上面详细写着何时第一次微笑、翻身、爬行、走路、叫爸爸妈妈……
林星辰负责筛选和整理实物,陆见深则发挥他的技术特长,将手机和相机里数以千计的照片、视频进行精选、分类,并备份到多个移动硬盘和云端。他甚至还剪辑了一段长达半小时的成长纪录片,配上了他们喜欢的轻音乐和简单的文字说明。
过程充满了回忆和惊喜。
“你看这张,他刚满月时,睡觉还会惊跳反射,像个小青蛙。”
“哈哈,这张是他第一次吃柠檬,酸得整张脸都皱在一起,太可爱了。”
“这段视频是他第一次清晰地叫‘妈妈’,我当时差点哭出来。”
看着这些物品和影像,仿佛坐上了时光机,过去一年半的点点滴滴,那些疲惫、忙乱、担忧,都化为了嘴角温柔的笑意和眼底闪烁的泪光。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无法复制的时光。
最后,林星辰提议:“我们每人给未来的予辰写一封信吧?写下此刻的心情,对他的期望,或者……一些想对他说的话。”
陆见深点点头。两人各自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铺开信纸,拿起笔。书房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林星辰的信写得感性而绵长。她回忆了怀孕时的期待,生产时的艰辛与幸福,初为人母的手忙脚乱,以及儿子带给她的无数惊喜和感动。她写下了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健康、快乐、善良、勇敢,但最重要的是,希望他永远保有好奇心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母爱的细腻与温柔。
陆见深的信则简洁而深刻。他感谢儿子的到来,让他体会到了生命传承的意义和为人父的责任。他分享了初抱他时的震撼,听他第一次叫爸爸时的激动,看他迈出第一步时的骄傲。他写道,不期望他未来一定成就非凡,但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内心温暖的人。最后,他郑重承诺,会永远做他最坚实的后盾。落款处,他画了一个小小的、代表拥抱的符号。
写完后,两人交换阅读。看着对方笔下那个熟悉的自己和孩子,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共鸣和感动。他们将信纸仔细折好,放入特制的防水信封。
所有精选的物品、备份的存储设备、打印的照片册、手写的信件,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大的、密封性良好的收纳箱里——这就是他们的“时光胶囊”。箱盖上,林星辰用标签纸工整地写上:“予辰的宝贝时光(0-1.5岁)—— 爱你的爸爸、妈妈 封存于x年x月x日”。
他们决定,将这个箱子放在储藏室一个干燥安全的角落,也许等到儿子成年礼,也许等到他成家立业时,再一起打开,共同回味这段最初、最纯粹的美好时光。
封存好箱子,两人相视而笑,心中充满了完成一件重要仪式的满足感和宁静。这个时光胶囊,封存的不仅仅是物品和影像,更是他们作为父母,最初的爱、最真的心和最深的期盼。它像一艘停泊在时间港湾的小船,满载着爱与记忆,静静等待未来某一天,再次启航,将这份最初的温暖,传递给那个已经长大的少年。
(第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