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陆予辰背起书包步入小学已三年有余。那个在幼儿园门口抱着妈妈腿哭泣的小豆包,如今已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褪去了低年级的懵懂,课业的深度和广度悄然增加,而一个更为现实的词语——“小升初”,开始像一片淡淡的乌云,飘进了林星辰和陆见深原本相对淡定的教育天空。
变化是细微而确切的。家庭作业不再仅仅是读读绘本、做做手工,而是出现了需要思考的应用题、需要背诵的课文和英语单词。班级群里,老师发布的通知里,开始夹杂着一些竞赛报名、校外研学活动的信息。偶尔,也会有相熟的家长私下询问:“你们家予辰在外面报了什么辅导班吗?听说xx机构的数学思维课很不错。”
起初,林星辰和陆见深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们一直秉持着“快乐教育”的理念,希望儿子有一个宽松的童年,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阅读、运动和发展兴趣爱好。陆予辰的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上游,不算拔尖,但也跟得上,他们觉得这就够了。
然而,一次家长会后,气氛有些微妙。班主任委婉地提到:“予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课堂反应快,知识面广。不过,现在四年级了,是打基础的关键期,有些孩子课外加把劲,进步非常明显。家长们可以适当关注一下,为孩子后续的发展提前做些规划。” 老师的话虽未挑明,但那份暗示的意味,让林星辰心里咯噔一下。
回到家,看着儿子正在书桌前,为一道有点绕弯的数学题抓耳挠腮,以往会觉得可爱的林星辰,此刻心里却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她忍不住走过去,指点了几句,语气比平时急促了些:“这里,要先理清数量关系,不能直接算。你看,这样画个线段图是不是就清楚了?”
陆予辰似懂非懂,尝试着按妈妈的方法做,还是错了。他有些沮丧地放下笔:“妈妈,好难啊。”
那一刻,林星辰内心深处那个名为“别人家孩子”的参照系,仿佛突然被激活了。她想起群里家长晒出的孩子奥数获奖证书,想起同事说起给孩子报了三个辅导班的轻描淡写,一种“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恐慌感,悄然蔓延。
晚上,她和陆见深谈起自己的忧虑。“你说,我们是不是太放松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万一因为他小时候我们没抓紧,后面跟不上,会不会怨我们?”
陆见深放下手中的书,沉思片刻。他何尝没有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但他更理性。“星辰,我们先冷静。予辰现在的学习状态怎么样?他喜欢上学吗?”
“目前看还行,就是遇到难题会畏难。”
“那他的心理健康和快乐呢?还像以前一样爱笑爱闹,有时间看闲书、摆弄他的小发明吗?”
林星辰愣了一下,点点头:“这倒没变。”
“那就好。”陆见深语气沉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只会刷题的考试机器,还是一个有健康身心、有学习兴趣、有探索精神的完整的人?‘小升初’固然是道坎,但如果为了过这个坎,压垮了他的学习兴趣和童年快乐,岂不是本末倒置?”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让林星辰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是啊,他们最初的期望,不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吗?什么时候开始,被外界的喧嚣带偏了节奏?
“但是,完全放任也不现实。”陆见深话锋一转,“我们需要的是策略,不是盲目跟风。我们可以帮他分析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启发思维、注重方法而不是填鸭式的资源,或者请个有经验的老师点拨一下,目的是帮他克服畏难情绪,建立自信,而不是增加负担。”
两人达成共识:不制造焦虑,不盲目报班,而是做孩子的“教练”和“后盾”。他们开始更用心地关注儿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当他遇到困难时,引导他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鼓励他多阅读,拓宽知识面;周末依然保证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
这场关于“学业重量”的思考,没有得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如何保持定力,守住教育的初心。天平的一端是现实的竞争压力,另一端是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幸福。他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倒向任何一边,而是用智慧和爱,去寻找那个动态的、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这份重量,需要父母用坚实的臂膀和清醒的头脑,共同扛起。
(第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