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刚刚过去,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老灶台的槐树叶上,似乎还沾着些许桂花蜜的香气。
此时,一位身穿蓝布衫的王大爷,正站在灶台前,熟练地往豆汁锅里撒着焦圈。正当他准备转身去拿勺子时,突然被一只白皙的手拽住了袖子。
王大爷惊讶地转过头,只见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正站在他面前。女人的声音带着一丝生涩的甜,仿佛是没有熬透的糖浆一般:“大爷,请问老灶台的卤料是不是加了紫苏呀?”
女人自我介绍说她叫林美子,老家在江南一带,祖上曾经做过御厨。她微笑着解释道:“我爷爷的秘方里总感觉少了一味料,所以我四处打听,听说炎昭师傅的卤汁能勾住山海的魂呢。”
说着,林美子将一盒和果子放在了灶台上。那和果子呈现出粉白色的樱花形状,在一旁的卤料包旁边显得格外扎眼。
就在这时,炎耀正站在一旁,往叉烧上刷着蜜。听到林美子的话,他不禁回头看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勾魂的不是料,是火候。”
他手中的毛刷沾着野山椒汁,在肉皮上画出一道道弯弯曲曲的线条,仿佛是在创作一幅精美的画作。“就像说话一样,字正腔圆才够味。”炎耀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林美子的眼睛突然亮了,伸手想去碰旁边的卤料包:我爷爷也用这种八角......话没说完,就被张大爷的儿子一拐杖拦住:姑娘,这料认生,外人碰了发苦。老人的拐杖头在阳光下泛着光,刻着两个字。
最逗的是穿工装的小伙子。他举着手机凑过来:林小姐,您知道卤汁沉淀七天用方言咋说不?林美子愣了愣,扯出个笑:我们那儿叫卤汤蹲七天小伙子突然笑出声:江南人管这叫卤汁困七天,您这口音,听着像隔壁胡同卖寿司的。
后厨里,炎昭正用竹筛晾陈皮。林美子跟着走进来,指着墙上的卤料口诀念叨:八角三钱,桂皮两钱......突然卡壳——那口诀末尾写着紫苏少许,是张大爷故意写错的,真正的秘方里用的是陈皮。
这紫苏得用三年陈的吧?她试探着问。王铁柱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舔着锅底:我们老灶台不用紫苏,嫌它窜味。他往卤汁里撒了把陈皮,就像做人,得根正苗红才香。
林美子的脸突然涨红,抓起旗袍下摆就要走,却被特警队长拦住。您这和果子,队长掂了掂手里的盒子,上面的樱花纹,和上次在码头扣下的走私货一个模子。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老灶台的门前,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就在这时,人们发现老灶台门口多了一块木牌,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这块木牌是炎昭用卤料渣调制的墨汁写就的,上面赫然写着:“心术不正者,灶不养奸”。字体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威严和警示。而在木牌的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是炎耀后来加上去的:“吃卤味先正心,耍花样请绕行”。
这时,穿着蓝布衫的王大爷走了过来,他看着木牌,脸上露出了微笑。他从桶里舀了一勺卤汁,轻轻地泼在木牌上,笑着说:“这墨经得住晒,就像咱老祖宗的手艺,任谁也偷不走。”
胡同里的街坊们听到声音,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这块木牌。张大爷的儿子拄着拐杖,也走过来凑热闹。他用拐杖敲了敲牌子,笑着说:“以后啊,想吃卤味得先亮真心,假的可进不来喽。”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胡同里回荡,仿佛给这个清晨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
那天的卤汁熬得格外香,那浓郁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混合着陈皮的醇厚和八角的辛香,让人闻了都不禁垂涎欲滴。这香气顺着胡同飘去,引得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询问这是什么美味。
炎昭炎耀兄弟俩蹲在灶台前,看着木牌在风中轻轻摇晃,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意识到,这老灶台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份祖传的卤味秘方,更是一种比卤味更为珍贵的东西——正直和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