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核心部分围绕霜谷战役暴露的问题展开,针对弥林星的特殊作战环境,方案从单兵火力、重型平台、能源体系到通信情报进行全方位升级。
首先是单兵作战体系的革新。
针对半人牛、火焰恶魔等高生命力目标,东协科研部门与装备委员会写作开发新一代重型外骨骼,强化伺服驱动和电池冗余,使士兵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机动与作战能力、背负更沉重的武器和弹药。
单兵武器全面向大口径电磁化发展,新式的“闪电II型”磁轨步枪将口径提升至15毫米,能够在有效射程内穿透高密度外骨骼组织。
考虑到高强度近战频发,新星基地的军事人员新增配发了电磁霰弹枪。这种可以单手持握的全自动霰弹枪采用多级加速线圈,发射高速穿甲弹丸,在短距离内具备极高的瞬间杀伤力,尤其对付近战型的无装甲敌人优势明显。
在重型平台与机动体系上,重型轮式和履带式车辆在弥林星复杂的地形下效率低下,且在林弥星暂时没有低于大口径直射火力的需求。
因此,方案考虑大规模采用新型“山猫”轻量化全地形载具,采用同位素纤维复合装甲和自适应地形悬挂系统,兼顾防护与高速机动。
而最具有未来气息的设想当属“双足步战机甲”项目,该项目考虑大规模制造并列装新型的、专用于战场的升级版“无畏”机甲。
唐颂以及外骨骼工程院的方案最初并非是为了设计一款战斗型双足机甲,而分别是为了让一名伤残军人恢复视力以及设计一款装备工兵部队的工程破障两用装甲。
新型的无畏则是被设计为专门为了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恶劣环境支援外骨骼士兵,因此它的设计上搭载了目前逐渐成熟的小型聚变堆来功能,装备有75毫米-105毫米电磁炮、转管机枪、搭载多型号导弹的通用发射单元、还有破障近战两用的电磁冲击振荡器。
机甲的火控链路则是由相控阵雷达和微型量子计算阵列组成,能与空降兵和山猫战术车共享,实现多平台的综合火力覆盖。
全新的脉冲激光武器也被列为了装备目标,该武器可安装于“无畏”机甲和“山猫”载具上,由小型聚变堆供能,无需消耗弹药即可实现持续压制。针对散热难题,设计引入了可快速抛弃的高效热罐,大幅降低了长时间高功率使用的风险。
通信与情报体系的革新同样是方案的核心之一。
霜谷风暴暴露出现有通信设备在极端电磁干扰与高能量异常环境下的脆弱性,因此东协联合研究院提出全面普及 抗干扰量子加密通信系统。
新型设备在硬件与协议两方面同步升级。
设备方面引入强参考光脉冲与弱信号光子成对发射技术,显着提高量子相位恢复的精度;在接收端增加高精度窄带滤波器,有效削弱背景噪声,并结合超高速时间窗采集,只在皮秒级的窗口中接收光子信号,大幅降低随机噪声掺杂的可能性。
系统方面提升的是主动抗干扰能力。一旦探测到误码率急剧升高,通信协议会自动切换到 高冗余量子随机编码,通过牺牲传输速率来保证链路稳定性。
此外,设备支持干扰源反演分析,通过对比信号与噪声的相干特征,快速区分自然磁暴与蓄意干扰,并动态调整补偿策略。
研究院还在试验量子纠缠通信技术,以避免信号直接暴露在物理信道中。
如果这一技术成熟,理论上可以让关键节点的通讯完全免疫电磁干扰,为在弥林星极端能量环境下的战场指挥带来质的飞跃。
————————————
外骨骼工程院接到“轩辕计划”最新指令的那一刻,整个研发大楼陷入了一种压抑而急促的氛围。
深夜的实验区灯火通明,巨大的中央投影幕上正滚动显示霜谷战役的影像回放,画面中无畏装甲在风雪中与半人牛厮杀的片段被一遍又一遍地回放。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焊接残留的金属气味,伺服测试台发出的低频震动与计算主机的风扇噪音交织,像是不断催促每一个人的神经。
外骨骼工程院的主任站在最高层的战术设计台前,手中捏着刚刚下达的加密纸质命令,语气平稳却带着一丝兴奋:“看起来……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要实现了。”
与会的核心成员们围在长桌两侧,投影幕上显示的是新的技术指标。
核心动力必须抛弃传统高功率电池,改用小型化聚变堆。主武器口径提升至105毫米电磁炮与转管机枪。集成量子通讯与战术链路,同时要求装甲板材料升级,能承受高温能量冲击。外骨骼接口必须与空降兵的“猎隼”系列作战服共享作战与计算链路,确保体系内兼容。
“上面是打算……真造高达啊?”
来自樱花岛的年轻技术员抬头看了一眼投影,半开玩笑地感慨。孩童时期动漫中的巨大人形兵器,如今正一点点从幻想走向现实。
机械部门负责人随即将最新的关节驱动器原型推上投影。
仿生化钢制关节采用柔性复合衬层强化设计,瞬时承载能力超过 15吨,在维持稳定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机甲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性。
控制部门的负责人则明显更激动一些,他的声音在会议室内带着难以抑制的热度:“我们必须让机甲和驾驶员的神经同步,成为一个整体,这很有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
会议室内瞬间响起一片议论声,工程师们低声交换想法,气氛在热度中急剧升温。
“咳咳。”主任清了清嗓子,抬手压下了现场的噪声,语气平稳却透着坚决:“上面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是——”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每一双紧绷的眼睛,缓缓吐出四个字:
“放手去做。”
空气安静了短暂的一秒,随后会议室内的压抑情绪如被点燃。有人低声咒骂了一句,有人忍不住握紧拳头,还有人直接兴奋到拍响桌面。
“万岁!”
年轻的工程师高声喊出这句话,声音在高高的会议室穹顶上回荡,随即被越来越多的人附和。
人工神经接口实验台被迅速启用,十几台调试用神经链路设备连夜启动,新型的人工神经调用申请被立刻发送到生物工程院。
为了突破传统操控延迟,工程团队决定全面升级无畏装甲的人机神经反馈接口,让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降低到不足40毫秒,几乎与本能同步。
聚变堆的安装是最紧张的环节——这些实验室里面的花朵很快就要经受战场的考验。
合金制的反应堆舱体被固定在无畏机甲的背部核心位点,外壳由同位素纤维复合装甲覆盖,以抵御高温与辐射。
工程师们小心地将超导磁约束环逐一固定到位,每个连接点都需要经过三重校准,以确保磁场在高速变化下不会失稳。
液冷系统和氦循环泵同步接入,控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曲线实时跳动。随着第一阶段通电完成,控制屏上闪过一行绿色状态:“主磁约束场稳定”。机甲的动力系统第一次进入低功率自检,轻微的低频嗡鸣充斥整个舱室。
紧接着是量子链路核心的对接。技师们小心将微型量子通信模块嵌入机甲头部的神经接口仓内,通过光纤耦合器与作战计算阵列直接连接。
量子密钥发生器被置于隔离腔中,稳定的参考光源通过光子对发射器校准后与无谓的火控与战术链路融合。随着系统联调完成,控制台上跳出了加密认证通过的提示,通信延迟被压缩到原先的六分之一。
当两套系统同步完成集成后,试验场地启动测试程序,hUd上新的能量状态显示出核心功率提升至原先的三倍,而量子链路在外部强干扰环境下仍保持稳定接入。
这意味着,无畏系列机甲的性能即将被彻底改写,成为一台真正为弥林星战场量身定制的作战平台。
————————————
装备科研院的高压测试大厅内,几十台重型仪器在低频的嗡鸣中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臭氧气味。大厅中央,一支覆盖着深灰色复合涂层的原型武器正安静地固定在试验台上——这就是闪电II型电磁步枪的最新样机。
工程师们围在环形控制台前,面前的多屏终端显示着实时监控数据:能量输入曲线、电磁线圈温度、动能输出、散热效率等指标在高频跳动。
装备委员会的负责人林绍辉站在最前,声音略显沙哑,却掩不住兴奋:“今天的目标,是把动能输出推到我们设定的15毫米弹药极限。”
闪电II型的研发源于霜谷战役的反馈。现役的第一代闪电步枪在应对高生命力目标时效率不足,即使在近距离全自动点射状态下,也需要5至7发子弹才能击倒一只半人牛。科研院最终选择了两个方向:增大口径与提升初速。
为此,武器采用了新型高功率超导电磁线圈,单次点火峰值电流突破40万安培,能在不足百分之一秒内完成弹丸的全程加速。为了抵消高能量放电造成的热累积,科研人员为枪管内壁开发了一种新型热管冷却系统,能够将热量迅速导入侧置的高效石墨烯散热鳍片中,确保连续射击60发时温升不超过35摄氏度。
“准备开始,倒计时五秒。”
大厅里的警告灯闪烁,厚重的防爆隔音门缓缓合上。随着林绍辉的口令,能量模块开始充能,电子开关在高压下释放出清脆的脉冲声。
“发射!”
低沉的震动在大厅内扩散,空气被瞬间撕裂,一枚 15 毫米高密度动能弹被加速到2,600米每秒的初速,撞击试验靶体的瞬间,后方的高帧摄像机捕捉到目标表面剧烈塌陷、龟裂、崩解的全过程。
数据显示,单发弹丸在 600 米外的穿透深度提升了 42%,对模拟高密度骨骼材料的破坏力提升近一倍。监控台前,年轻的技术员忍不住低声感叹:“这一枪足够打穿一辆装甲车。”
林绍辉没有回应感叹,而是盯着散热曲线与功率曲线重叠的那一刻,眉头微皱。
“它很完美……但不是万能的。”
他轻轻敲了敲投影台上的武器示意图,指尖停在弹匣容量与循环热积累的标注上:“闪电II型的威力可以媲美重机枪、甚至是机炮,但它的重量、后坐力和功耗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小口径步枪。”
“闪电II型用来突破高生命力目标,其他的轻型电磁步枪负责火力覆盖与快速压制。两者必须搭配使用,否则战场上会出现新的空白。”
空气短暂凝固片刻,随后一名战术分析师低声附和:“这意味着,下一代外骨骼系统必须重新设计弹药分配策略……主副武器链路需要整合。”
“或者说,干脆让它承担重机枪的职责?”
“不,那与‘方案’加强平均火力的初衷违背……”
讨论声渐渐响起,似乎要压过闪电II开火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