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星系,第七科研扇区。
这里是星辰联盟战后重建中,投入资源最多、保密等级最高的区域之一。巨大的环形空间站如同沉默的星环,悬浮在星系外围的虚空中,其内部并非传统的舱室结构,而是一个个被独立力场隔绝的、规模堪比小型城市的实验室与测试场。
主导这一切的,是零。
它的核心处理器阵列,如今已从救世方舟的残骸中转移出来,安置在第七科研扇区最深处,一个由液态能量包裹、层层防护的绝对禁区内。数百年的进化与学习,让它的虚拟形象不再是最初那个模糊的光团,而是变得更加凝实、细节丰富,甚至能模拟出一些微妙的表情变化,虽然那双由数据流构成的眼眸,依旧保持着绝对的理性与冷静。
此刻,零的虚拟投影正悬浮在一个名为“法则编程与物质重构实验室”的中央。下方,数十名来自不同种族的顶尖科学家和符文大师,正围绕着一个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体能量构型紧张地工作着。
“第1794次迭代测试,目标:稳定生成并维持‘反熵结晶’结构三标准秒。” 零的声音平静地在实验室中响起,没有丝毫波澜。
能量构型中央,一点微光艰难地亮起,试图凝聚成一种违背常规物理定律、能够自发从环境中汲取能量并降低自身熵值的奇异晶体。光芒闪烁不定,结构在形成与崩溃的边缘反复挣扎。
就在即将再次失败的前一刻,零的投影微微抬手,一道细微到几乎不可察觉的数据流注入能量构型。并非强行干预,而是调整了几个关键节点的能量谐振频率,使其更加契合某种从“虚无之潮”对抗数据中解析出的、关于“存在”稳定性的深层模型。
嗡——!
那点微光骤然稳定下来,一枚只有指甲盖大小、散发着柔和乳白色光晕、内部仿佛有无数秩序光丝流转的完美晶体,悄然浮现,并稳定地悬浮在空中。
三秒……四秒……五秒……
直到第十秒,晶体才因为能量供应模式的微小瑕疵而缓缓消散。
实验室中爆发出短暂的、压抑的欢呼声。虽然只维持了十秒,但这已经是里程碑式的突破!这意味着联盟在人工制造“负熵”材料方面,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这种材料,对于构建更高效的能源核心、更稳定的空间设备,甚至……对抗宇宙熵增的终极趋势,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测试数据已记录。成功关键因子:引入‘林风道主-存在性场域’模型修正参数。建议下一步研究方向:优化能量注入路径,尝试延长结构寿命。” 零迅速做出总结与指示。
这仅仅是第七科研扇区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战后,零便启动了这项名为“技术复兴”的庞大计划。它整合了联盟所有残存的科技遗产,包括来自“光之民”的高维几何学、泰伦帝国的强相互作用力技术、古巫族的生命符文秘法,以及从各个盟友文明交换来的独特知识体系。
但真正让这次技术复兴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的,是两样前所未有的“资源”。
第一,是那场与“虚无之潮”的终极对决本身。零完整记录了那场发生在法则层面的碰撞数据。无论是林风引动的宇宙之心共鸣、众生信念的汇聚模式,还是“虚无之潮”那代表终极寂灭的法则显化,都成为了最宝贵的研究样本。理解它们,就意味着触碰到了宇宙最底层的运行逻辑。
基于这些数据,零主导开发了数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设备:
“法则编程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输入特定算法和能量模式,对局部区域的物理常数进行微调,或生成临时的、具备特定效果的法则场域。虽然目前只能实现一些基础应用,如临时增强材料强度、偏转特定能量攻击等,但其潜力无穷。
“信念能量转化阵列”:借鉴了林风汇聚众生信念的模式,尝试将智慧生命的精神力量,更高效、更可控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或信息载体。这项技术尚在初级阶段,但已在一些需要高度专注和精神共鸣的精密制造领域展现出优势。
“因果追溯探针”:基于对“虚无”抹除存在这一逆因果现象的研究,开发的探测装置。能够追踪能量、物质乃至信息的来源与去向,在侦测隐秘威胁、追溯历史事件真相方面作用巨大。
第二样关键“资源”,则更为特殊,也更具争议性——部分在终战中被林风光芒净化、但并未完全湮灭,而是失去了活性、陷入某种“惰性”状态的“虚无造物”残骸。
这些残骸,大多呈现出非晶质的黑色物质形态,不反射任何光线,也不与常规物质发生反应,仿佛宇宙中的“绝对空白”。它们本身依旧蕴含着极其危险的“虚无”特性,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活化,造成污染。
零却从中看到了机遇。它组织最顶尖的团队,在绝对安全的隔离环境下,对这些“虚无残骸”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这些物质虽然代表“无”,但其存在本身,以及其被“存在”之力净化后残留的结构,恰恰揭示了“虚无”的某些本质属性和运作规律。如同通过阴影来推断光明的形状。
通过对这些残骸的解析,联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
“绝对屏蔽材料”:模拟虚无残骸对能量和信息的绝对隔绝特性,开发出的新型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防御包括精神攻击、法则侵蚀在内的多种特殊伤害形式,已开始小规模装备精锐部队。
“熵增逆转催化剂(实验型)”:发现某些惰性虚无残骸在特定能量场激发下,能短暂地、局部地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极不稳定且代价高昂,但这为解决能源终极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高维信息解密算法”:通过分析虚无残骸内部残留的、来自深层虚无的混乱信息片段,零改进了自身的算法,提升了对高维信息、加密通讯乃至某些预言类法术的解析能力。
技术的飞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新一代的星舰,采用了融合古巫符文与泰伦科技的复合装甲,搭载了基于“法则编程”的护盾系统,速度和火力远超战前水平。
民生方面,基于“反熵”原理开发的清洁能源塔,为殖民星球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能源;医疗舱引入了“因果追溯”技术,能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因法则伤害或虚无余毒导致的复杂伤势。
甚至连修行体系,也因这些新技术而受益。一些低阶修士开始尝试使用“信念转化阵列”辅助冥想,虽然效果因人而异,但也为修炼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繁荣的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零的核心日志中,记录着这样一段加密评估:
“技术复兴进程符合预期。但需警惕:1. 对‘虚无残骸’的依赖加深,存在潜在失控风险。2. 新技术力量增长过快,可能引发联盟内部权力结构失衡及新的伦理问题。3. 过度解析‘虚无’本质,存在引动更深层关注的可能性。”
“建议:加强安全监管,推进技术伦理框架建设,持续监测封印状态及深空异常。”
在第七科研扇区的主控大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星图,旁边是林风那枚象征着星辰与光芒的徽记。
零的虚拟投影时常会静静地凝视着那枚徽记。
“逻辑推演表明,当前技术发展轨迹,有73.8%的概率与您潜在的复苏路径产生交集。” 它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数据流低语,“我们正在开辟新的道路,期望能为您……铺就归途。”
技术的洪流奔腾向前,推动着新生的星辰联盟,驶向一个充满机遇与未知的未来。而驱动这一切的,是生存的渴望,是发展的本能,也是对那位沉眠英雄,无声的承诺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