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商人的突然到访,让余晚星对即将到来的美食评鉴会多了几分期待。但她并未急于探寻商人所谓的“好消息”,而是先召集团队,结合近期店铺升级、商会合作及评鉴会邀约等情况,做了一次彻底的战略梳理——小吃铺已从“求生存”迈入“谋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有清晰的长远布局,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稳步前行。
会议伊始,余晚星先让许明分享了近期的经营数据。许明拿着账本,条理清晰地汇报:“自店铺升级和商会推广后,咱们的日均客流量较之前增长了35%,其中周边乡镇顾客占比达40%;月净利润突破二十贯,较初创期增长近五倍。预制小吃礼盒在端午期间试销,卖出了120盒,反响很好。”
数据背后,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余晚星引导大家分析:“眼下我们有三个关键机会:一是商会助力的周边代销点,二是县太爷邀请的美食评鉴会,三是县城商人的合作意向。但挑战也很明显:一是食材供应能否跟上增长需求,二是品质如何在客流激增中保持稳定,三是人力是否足以支撑可能的业务拓展。”
经过一番讨论,结合周会长此前的建议,余晚星逐渐明确了**“深耕本地、稳扎稳打、逐步外拓”** 的核心战略,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短期3个月):聚焦现有店铺标准化运营。这是所有发展的根基。
? 食材采购标准化:由许明牵头,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签订固定供货协议,明确食材的品质标准(如荠菜需新鲜无黄叶、面粉需细腻无杂质)和送货时间,同时建立备用供应商名单,避免断供风险。
? 制作流程标准化:由刘嫂和李嫂负责,将每款小吃的制作步骤、食材配比、火候时间整理成“操作手册”。比如葱花油饼,明确“面团醒发一炷香、饼坯厚度0.8厘米、油温六成热烙制”,确保无论谁制作,口感都一致。
? 服务流程标准化:由牛婶制定服务规范,包括顾客进店问候语、点餐推荐话术、客诉处理流程等,要求所有成员熟悉掌握,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
第二阶段(中期6-12个月):以“美食名片”为基础,拓展外送与代销。在标准化基础上稳步扩大影响力。
? 外送业务升级:目前王哥兼职配送的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计划招聘1名专职配送员,划分固定配送区域和时间,配备保温食盒,确保小吃送到时仍保持最佳口感。同时,与周边乡镇的代销点深化合作,提供统一的包装和宣传物料,提升品牌辨识度。
? 预制礼盒常态化:在端午试销的基础上,推出“四季礼盒”,春季以荠菜粥、紫薯馒头为主,夏季主打绿豆粥、葱花油饼,秋季推出银耳粥、芝麻烧饼,冬季则是南瓜粥、咸香花卷。礼盒包装采用统一设计,印上“晚星小吃”的招牌,增强品牌记忆点。
第三阶段(长期1-2年):探索县城市场,谨慎布局分店。待本地运营成熟、资金和人力充足后,再向更大市场迈进。
? 先以美食评鉴会为契机,打响在县城的知名度,若能获得好名次,再与县城商人洽谈合作,从代销或专柜模式入手,试探县城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 开设分店需谨慎,至少要培养出2名能独立管理店铺的负责人(目前重点培养许明和刘嫂),积累足够的资金(预计需五十贯以上),且找到合适的铺面和帮工后,再启动分店计划,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经营失控。
战略确定后,团队成员们都有了清晰的目标,干劲十足。刘嫂主动请缨:“制作手册我来整理,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写得明明白白!”李嫂也说:“食材采购的标准我熟悉,我可以帮许明一起把关!”
看着大家齐心协力的样子,余晚星心里充满了底气。她知道,清晰的战略就像航行中的灯塔,能指引小吃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但她也清楚,战略的落地需要一步步执行,而即将到来的美食评鉴会,就是检验战略成果的第一个重要关口。
可就在这时,许亮突然跑进来对余晚星说:“娘,刚才那位县城商人又来了,他说已经帮咱们报名参加了美食评鉴会的‘特色小吃组’,还说要给咱们提供独家的包装方案,让咱们的小吃在评鉴会上脱颖而出。”余晚星心里一动,不知道这位商人为何如此热心,他的“独家包装方案”又是什么样的,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