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星”商铺查处假冒商品的事刚有眉目,余晚星便接到了国子监与京城贵族学堂的入学通知书——许明、许亮凭借优异的策论成绩,通过了国子监的选拔;许月、许阳则因礼仪得体、学识扎实,被贵族学堂录取。消息传来,张府上下一片欢腾,连平日里严肃的张衍之,也难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入学前一日,余晚星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入学礼”——用灵泉水浸泡过的文房四宝,寓意“笔下生辉、学有所成”;还有绣着“勤学”二字的锦缎书包,是她亲手缝制的。“明日是你们第一次去学堂,要尊敬师长、友爱同窗,更要记住,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能像你们父亲一样,为国家、为百姓做实事。”余晚星摸着孩子们的头,语重心长地叮嘱。
许明、许亮用力点头,许明说道:“娘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功名,协助爹守护京城,帮助更多百姓。”许月则抱着余晚星的胳膊,轻声说:“娘,我会学好礼仪和女红,将来做一个像您一样贤德的人,为您和爹争光。”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张衍之便亲自骑马,送孩子们去学堂。国子监门前,已有不少学子等候,许明、许亮一到,便有人上前打招呼——此前在“学子论政会”上,兄弟二人揭露瑞王苛税的表现,早已在学子中传开,不少人都对他们心生敬佩。张衍之看着孩子们融入人群,眼中满是骄傲,转身前往禁军大营处理防务。
余晚星则带着年幼的三个孩子(许风和、许云舒、许雨薇),前往京城知名的“启蒙学堂”办理入学手续。学堂的先生看到孩子们举止得体、对答如流,连连称赞:“余夫人教得好,这几个孩子一看就是有灵气的,将来定能成大器。”
随着七个孩子陆续入学,张府的生活也变得规律起来。每日清晨,孩子们带着书包前往学堂;傍晚,他们便围坐在余晚星身边,分享学堂里的趣事——许明会讲国子监先生讲授的治国之道,许亮会说与同窗讨论的民生问题,许月则会展示新学的刺绣作品,年幼的孩子们也会奶声奶气地背诵刚学的诗文。张衍之晚归时,常会坐在一旁静静倾听,偶尔还会针对许明、许亮提出的治国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家人其乐融融。
孩子们的优秀表现,很快在京城的官员与贵族圈子里传开。不少官员都上门拜访,希望能让自家孩子与张家子女同窗,甚至有王公贵族提出联姻的请求。余晚星与张衍之商议后,婉拒了联姻请求,只表示愿意让孩子们多交流学习,但婚姻之事,需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自行决定。
一日,太子派人送来请柬,邀请许明、许亮参加“太子读书会”,与太子及其他优秀学子一同探讨经史子集。余晚星为孩子们准备了精致的礼盒,里面装着灵泉茶叶与她亲手制作的点心,叮嘱道:“去了太子府,要谨言慎行,多听多学,不要轻易发表过激言论。”许明、许亮点头应允,带着礼盒前往太子府。
读书会结束后,许明、许亮带回了太子的赞誉——太子对他们提出的“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的观点十分认可,还表示会将这些建议整理成奏折,呈给皇上。余晚星听后,欣慰地说:“你们能得到太子的认可,说明你们的所学已能学以致用,这比任何奖励都重要。”
就在张家子女在学堂崭露头角、“晚星”商铺稳步发展时,许伟却带来了一个异常的消息:“娘,最近有几个身份不明的人,经常在启蒙学堂附近徘徊,还向学堂的先生打听咱们家孩子的作息时间,看起来很可疑。”
余晚星心中一紧,立刻想到了此前潜入京城的敌国奸细:“这些人很可能是敌国派来的,想利用孩子威胁咱们!你立刻派人去学堂附近加强戒备,暗中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另外,告诉孩子们最近不要单独外出,放学时一定要让家丁接送。”
许伟领命而去,余晚星则匆匆前往禁军大营,将此事告知张衍之。张衍之听后,脸色瞬间变得严肃:“敌国奸细真是阴魂不散!我立刻调派禁军,在各学堂周边巡逻,同时彻查那些可疑人员的身份,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绝不能让孩子们受到伤害。”
夕阳西下,孩子们放学归来,看到家门口多了几位禁军士兵,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余晚星温柔地解释道:“这些叔叔是来保护你们的,最近外面不太安全,等过些日子,咱们再像以前一样自由玩耍。”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也没有多问,依旧像往常一样,围坐在桌前分享今日的所学。
余晚星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场风波能尽快平息,让孩子们能在安稳的环境中成长,让张家的“书香门第”之路,能一直走下去。可她也清楚,只要敌国奸细还在京城潜伏,孩子们就始终面临着危险,这场隐藏在暗处的较量,仍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