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周瑜的舰队历经数月航行,抵达了一处巨大的河口三角洲(恒河三角洲)。这里的文明程度远高于倭国,有着繁华的港口、独特的宗教和发达的手工业。当地人称此地为“身毒”(印度)。
通过与当地土王接触,周瑜用携带的丝绸、瓷器和玻璃器,换取了大量的棉花(品质优于交州和吕宋)、珍稀宝石、以及一种被称作“砂糖”的珍贵商品。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继续向西的海图,并听闻了更西方存在强大帝国(罗马)的传说。
“都督,此地富庶,文明昌盛,若在此建立商站,利益不可估量!”吕蒙兴奋地建议。
周瑜却始终保持着冷静,他深知这次行动的利益虽然巨大,但其中所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毕竟,这里与倭国截然不同,邦国林立,局势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考虑到自身人手有限,周瑜认为绝不能轻率地深入这片未知的领域。因此,他果断决定先在河口的隐秘之处建立一个小型的补给据点,以此作为立足之本。通过这个据点,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所需的物资和情报,同时也能让众人有时间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和情况。
周瑜始终牢记着月英所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在这个陌生的地域,他表现得异常谨慎。每一个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冒险。
不仅如此,周瑜还特别吩咐手下人要详细记录沿途的水文、气候以及风土人情等信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资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着超越黄金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帮助周瑜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还能为日后的行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成都 蜀学格物院 <<<
就在荆益高歌猛进之时,一场风波在学术的象牙塔内掀起。
以几位来自中原、崇尚清谈玄学的老儒生为首,联合部分对格物之学抱有疑虑的保守派官吏,上书抨击“格物院崇尚奇技,败坏学风,与民争利,长此以往,将使国人不读圣贤书,不修仁义德,国将不国!”
他们攻击的焦点,直指月英和格物院的根本理念。
若是以前,月英或许会感到愤怒与无力。但此刻,她内心异常平静。她深知,这是思想变革必然伴随的阵痛。
她没有选择强行压制,而是授意《荆益新报》连续刊发系列文章,如《格物致知与修齐治平》、《论蒸汽之力与仁政之力》、《从棉花保暖看“仁”之实践》,由郭嘉、徐庶等文笔犀利之士执笔,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系统阐述格物之学并非背离儒学,而是对“经世致用”精神的发扬光大,是践行“仁政”的强大工具。
同时,她邀请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儒生,参观纺织工坊,亲眼目睹棉布如何让贫寒者免受冻馁;参观新建的水利设施,了解其如何灌溉万顷良田。事实,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
这场风波,最终在月英以理服人、以事实说话的策略下,逐渐平息,反而让“蜀学”经世致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月英感到,脑海中系统的光屏似乎又明亮了一丝。推动文明进程,不仅在于技术突破,也在于思想启蒙。她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