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巴黎,阳光透过《费加罗报》总部会议室的落地窗,在柚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晚端坐在法式天鹅绒扶手椅上,对面是资深时尚主编伊莎贝尔·劳伦特。录音笔亮起红灯的刹那,整个房间仿佛都安静下来。
苏女士,伊莎贝尔翻开笔记本,Su品牌成功进入巴黎市场后,很多人说您开启了一场东方美学的复兴。您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苏晚微微一笑,今日她特意选择了一件改良式旗袍,衣襟处精致的苏绣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场。她用法语从容应答,东方美学从来不是需要的化石,而是活着的、呼吸着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它与当代生活共鸣的频率。
伊莎贝尔的目光落在苏晚衣襟的刺绣上:比如苏绣?
是的。苏晚轻轻抚过衣襟上的绣样,但不止于此。
她示意助手展开一件正在研发中的样品。乍看是件简约的白色西装,但在特定角度下,衣身会浮现出若隐若现的山水纹样。
这是我们将缂丝工艺与智能材料结合的尝试。苏晚解释道,传统的缂丝通经断纬,能创造出图案正反如一的效果。我们与苏州的老师傅合作两年,研发出了可以织入光导纤维的新式缂丝机。
伊莎贝尔凑近细看,忍不住惊叹:这需要何等的耐心!
在东方,我们相信物皆有魂苏晚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一位缂丝师傅告诉我,每幅作品都要经历的过程——不仅是织造,更是将心意渡入其中。这种对材料的敬畏,正是当代设计所缺失的。
访谈进行到一半时,苏晚突然提议:不如我们换个地方继续?
半小时后,她们站在塞纳河畔的品牌工坊内。这里不像传统的工作室,反而更像一个实验室:一侧是古老的绣架和缂丝机,另一侧则是先进的材料测试设备。
年轻的法国设计师们正围坐在一位来自苏州的绣娘身边,学习最基本的针法。银发苍苍的绣娘不会法语,但她的双手就是最好的语言。
我们每个月都会邀请不同的非遗传承人来巴黎交流。苏晚说,这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启发。法国设计师教会老师傅们理解现代审美,老师傅则让他们明白什么是。
她指向工作台上的一件半成品:比如这件礼服,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但廓形是现代的。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找到让苏绣在新型面料上保持立体感的方法。
伊莎贝尔注意到工坊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写的是守正创新。
这是我们的设计哲学。苏晚解读道,守住文化的根脉,但要用当代的语言来表达。非遗工艺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活在当下的智慧。
访谈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最后一道夕阳光掠过塞纳河时,伊莎贝尔合上笔记本:
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的成功,会给其他中国设计师带来什么?
苏晚沉思片刻,望向窗外渐渐亮起的埃菲尔铁塔:
我希望他们明白,我们不必刻意强调东方元素来证明自己。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美学成为自然流露的气质。就像这塞纳河水,它从不喧哗,但谁都看得见它的光芒。
次日,《费加罗报》用整整两个版面刊登了这篇专访,标题是《东方美学的新生:与苏晚对话非遗与未来》。文章刊出后,在巴黎时尚界引发强烈反响。
老佛爷百货的买手总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终于有人让我们看到了超越符号的东方美学。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更是直接发出邀请,希望收藏品牌运用非遗工艺的系列作品。
更让苏晚意外的是,专访刊出一周后,她收到了法国文化部的会面邀请。对方希望与品牌合作,共同策划明年在吉美博物馆举办的东方工艺与当代设计特展。
你看,顾晏舟在电话里对苏晚说,你开启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功,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
此时的苏晚正站在工坊里,看着一位法国学徒在苏州绣娘的指导下,绣出第一朵像样的玉兰花。阳光穿过纱帘,照在绣架上,那些彩色的丝线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这只是一个开始。她轻声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从来不是过去的回音,而是未来的先声。
窗外,塞纳河静静流淌,如同文明的长河,永远在古老与新生之间寻找着最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