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认识的冷处,竟然是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疫情期间,他不幸生病,只好回到江西疗养。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尽管身体不适,他依然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时常给我推荐一些项目。
我原本以为,冷处在江西养病期间,可能会因为身体原因而改变很多做事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当他这次向我推荐周总时,我才发现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告诉我,周总是他多年的老友,值得信赖。
不仅如此,冷处还向我推荐了新华社图片社的程处。同样地,他也强调程处是他多年的朋友,对这个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据冷处介绍,他们计划组织一次摄影师采风活动,聚焦于森林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的科研纪录。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有趣的项目,但是我觉得必须找到商业价值。现在如果让林场和景区出钱,来干此事,可能不行。毕竟现在各单位好似一夜之间都没钱了!
原来,我之前和周总约定好要去新华社的图片社参观一下。为了表示礼貌,我决定先跟冷处联系一下,告诉他我们的计划。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合适,毕竟他也是相关方面的负责人。
于是,我给冷处联系,他觉得应该让他们过来拜访一下。
我们约定好下午三点在401办公室见面。这个时间对我来说也很合适,因为正好还有其他几拨人要见我。
三点整,他们准时到达了401办公室。一见面,大家都很客气地寒暄了几句,然后就坐下来开始交谈。
其中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与冷处相处的经历。程处说,他一直想干点什么事儿,跟我叨咕好几年了,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你说我们搞摄影的能干啥呢?”正当我苦思冥想之际,程处开始详细地介绍起图片社的情况。
他讲述了图片社的历史,从创立之初到如今的发展历程,仿佛一部精彩的电影在我眼前展开。接着,他又介绍了图片社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摄影服务,还有一些新兴的领域,比如数字图像处理、影像艺术创作等。
正当我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程处突然提到了一些有趣的项目和活动。他说图片社曾经组织过一次野外摄影探险,参与者们深入丛林,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自然景象。还有一次,他们与一家动物园合作,为动物们拍摄了一系列可爱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动物们的生活习性,还传递了保护动物的重要信息。
我听得入神,不禁插话道:“哇,听起来真是个很大的图片机构啊!”程处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道:“是啊,我们的起点可不低呢,要过国家地理杂志呢!”我心中暗自惊叹,这个目标可真是够远大的。
程处接着讲道,他们图片社与中科院地理所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说:“您看您也启发我了,就像林下经济一样,现在国家不是让咱们讲国家公园的故事吗?比如长城国家公园、什么这些国家公园,我也不知道应该有多少国家公园。”我连忙回答道:“林业现在有 5 个国家公园,分别是虎豹、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
程处感慨道:“如今的摄影行业可谓是突飞猛进啊!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你看,摄影爱好者的数量与日俱增,摄影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先进的装备层出不穷,就连无人机和水下摄影都已经普及开来了。”
接着,他话锋一转,谈到了当下影友们所处的阶段。他认为,现在的影友们已经不满足于拍摄那些常见的景物,他们更渴望捕捉到别人根本无法拍到的独特画面,这才是他们所追求的成就。
我接过话头,提到了野生动物协会,说那里爱鸟的人特别多。有些人甚至会为了拍摄一只鸟而守候整整一个礼拜。这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个项目。我深知,这些爱鸟人士在拍摄过程中并非毫无所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最后,程处强调了我们林业环境保护促进会的重要性。他说:“正是因为我们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才能够拍摄到如此多美丽的风景,欣赏到那遥远的天际线。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呵护。”
程处继续说道:“毕业生的采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我们负责的,而且已经干了 20 多年了。可以说,所有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拍摄工作,都是我们一手包办的。这可是我们的主营业务啊!每年,光靠这个业务,我们就能有大约一点多个亿的收入呢。”
接着,他提到了第二项业务:“我们还有一本名为《摄影世界》的杂志。虽然现在的发行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仍然可以达到 3 万册左右。”
然后,他又介绍了第三项业务:“我们还承担着国家重大主题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工作。无论是外交展、随访展,还是其他各种重要展览,都是我们负责操办的。”
最后,他谈到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四个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影像媒体矩阵。比如说抖音号、这个号、那个号等等,反正就是类似这样的平台。此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影像数据化和数字化,特别是在档案管理这一块。”
程处接着说道:“当时跟咱们林业局打交道,主要就是征集他们那些书籍,与林业出版社进行沟通合作。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我们拥有如此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可能既有中科院的,也有林科院的,当然还有当地的,这些地方都设有相应的科研中心,对吧?所以,我就在想,我们是否能够将摄影作品与影像资料相互融合呢?毕竟,我们林业促进会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将其转化为数据资产化。具体来说,就像鼎湖山高压三保护区那样,他们过去采集的标本,无论是哪一年的,都会被妥善地存放在柜子里,并且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柜子里不仅有每年的植物叶子样本,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编号和分类。然而,这些东西虽然被放置在那里,但它们的价值似乎仅仅局限于我们在研究时拿出来作为证明使用。曾经,我就发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讨论,我们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共同组建一支名为“中国科研摄影队”的专业团队。这个团队将以自然景观中的秘境、森林乡村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依托,建立起一系列摄影采风营地。
这些营地的设立,不仅不会给景区和乡村带来任何麻烦,反而会为它们带来诸多好处。我们将通过提供精美的图片和大量的流量,为景区和乡村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计划与快手、抖音等知名平台展开合作,将各类私域流量引入其中。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为景区和乡村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曝光,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为摄影爱好者们提供定制化的摄影路线,并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寻找摄影设备商和供应商进行赞助,以确保团队的运营和发展。
协会和图片社携手合作,共同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自然景观图片交易平台。这个平台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图文交易服务,同时也将这些交易转化为数字资产。
在我们的交流中,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项目。而这个项目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周总的运作和运营能力。
如今,最明智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花钱获取某种授权。这种方式看似不需要收取传统的报名费等费用,但实际上却能吸引大量的用户参与,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而流量,无疑就是收益的重要来源。
友情
中国图图片社创建于 1950 年,前身为中国图片供应社,1958 年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合并,1959 年起正式改名为中国图片社,为新华社直属正局级机构。
承担着国家重要图片的制作和展览,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自 2002 年起承担全国高校大学生图像信息采集任务。还开展新华社图片供稿、全球图片总汇图库建设与运营、重大体育赛事官方摄影服务、摄影活动组织等业务。
中国图片社一直引导我国摄影事业尤其是彩色照片制作业发展潮流,我国第一张彩色照片于 1956 年出自该社。它创建出中国图片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图片定题、选材、编辑、制作、加工等环节展现出国内一流水平。
主办了新媒体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中国图品在线”,依托新华社及自身强大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影像创意、文化交流、图片交易等增值业务服务。同时,联合开发运营图片资源管理与运营服务平台、图文按需出版平台等。
目前,中国图片社下设二级部门15个,在职职工近200人,下属公司三家,分别为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图片》期刊社有限责任公司和新华数讯(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中国图片社的主要业务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各类传统胶片冲洗、照片手工放大制作和《摄影世界》杂志出版发行及相关数字端运营;《中国图片》期刊社(中英文)重大主题展览照片编辑发行;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非媒体机构用户的新华社图片供稿;全球图片总汇图库建设与运营,机构及个人影像库的搭建与管理运维;重大体育赛事官方摄影服务与图文视频直播;实体与在线摄影图片展陈与图库搭建及平面设计服务;摄影比赛、影像征集等摄影活动的组织;商业化图片与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传统胶片及影像的数字化存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