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鸡片”一事,让林怀仁在御茶膳房乃至慈禧太后面前都挂上了名号。虽未得显擢,但至少无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欺辱。他与王守山依旧一个钻研技艺,一个经营人脉,在这深宫之中小心翼翼地生存着。
然而,御茶膳房的服务对象,并不仅仅是慈禧太后一位贵人。那位势单力薄的光绪皇帝,同样需要顾及。这位年轻的皇帝性情愈发阴郁,对膳食也常常是兴趣缺缺,使得送过去的饭菜,时常是原封不动地撤回来,让御厨们颇为头疼。
这日,负责皇帝膳事的太监愁眉苦脸地来找李总管诉苦,言说皇上近来胃口愈发不佳,送去的菜肴几乎不动筷子,龙体日渐清瘦,他们这些伺候的奴才心惊胆战。
李总管也觉棘手。皇上虽势微,但毕竟是九五之尊,若真因饮食不调出了什么问题,谁也担待不起。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屡有巧思的林怀仁。
“林怀仁,皇上胃口不佳,你可有法子?”李总管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指派。
林怀仁心中苦笑,这真是才出虎穴,又入龙潭。太后的口味尚可揣摩一二,那位幽居的皇帝心思何等深沉,其喜好更是难以捉摸。
“奴才……尽力一试。”他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接下差事,林怀仁却毫无头绪。王守山见他烦恼,便道:“那边消息封锁得紧,但也不是铁板一块。我试着打听打听,看皇上近来可有甚异常,或对何物略表兴趣。”
王守山几经周折,从一位负责洒扫的小太监口中,得知了一个消息:皇上近日常在窗前久坐,望着院中几株佛手柑盆景发呆,有时还会伸手轻轻触碰那金黄的果实。
佛手柑?林怀仁心中一动。此物形似佛手,色泽金黄,气味清香馥郁,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正对郁郁寡欢、脾胃不舒之症。莫非皇上是借此物寄托某种情思?
他不敢断定,但这似乎是唯一的突破口。他决定以佛手柑为引,做一道既能勾起皇帝食欲,又符合其当下心境的菜品。
然而,佛手柑果肉酸涩,极少直接入馔,多以香气见长。如何将其巧妙融入,且不显突兀?
林怀仁苦思冥想,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终于有了主意。他选用上好的瘦猪肉与鲜虾仁,细细剁成茸,调入少许姜汁、细盐和一点点的绍兴酒。接着,他取来新鲜佛手柑,只取其最外层的金黄表皮,用糖蜜小心腌制片刻,去除部分涩味,保留清香,然后切成极细的丝。
他将肉茸摊平成薄片,卷入少许佛手柑丝和焯过水的嫩笋丝,做成小巧的卷状,外层裹上一层薄薄的蛋清淀粉糊,放入温油中慢火浸炸,使其外皮定型且呈现淡淡的金黄色,内里却保持鲜嫩。
炸好的肉卷,形似微缩的佛手,色泽金黄,隐隐透出内馅的层次。这还不够,他另起一锅,用腌渍佛手柑的糖蜜汁,混合少许清鸡汤,勾成一层极薄极亮的芡,轻轻淋在炸好的肉卷上,使其更加晶莹诱人,香气也更加含蓄悠长。
一道“佛手金卷”便完成了。造型别致,色泽悦目,气味清香不腻,口感外酥里嫩,且暗含舒解郁结的食疗之意。
菜品被小心翼翼地送往瀛台。这一次,负责传膳的太监带回的消息令人惊喜——皇上竟将那一小碟“佛手金卷”用了大半!虽未发一言,但这已是破天荒的举动。
李总管闻讯,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真心的笑意,拍了拍林怀仁的肩膀:“好小子,有点门道!”
此事虽未大肆声张,但在御茶膳房内部,林怀仁的地位无形中又提升了一截。连那位一直看他不顺眼的胡厨役,也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
然而,林怀仁两次化解危机,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权势赫赫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作为慈禧太后身边最得宠的太监,对宫中一切风吹草动都了然于心。林怀仁这个名字,以及“雪霞羹”、“芙蓉鸡片”、“佛手金卷”这几道菜,已然进入了他的视野。
一日,李莲英偶遇李总管,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御茶膳房那个叫林怀仁的小子,倒是颗好苗子,心思巧,手艺也稳。好好栽培着,将来或可大用。”
这句看似轻飘飘的话,传到李总管耳中,却重如千钧。李莲英的“赏识”,是机遇,更是巨大的风险。这意味着林怀仁从此真正进入了宫廷权力核心圈的视线,他未来的每一步,都将与这波谲云诡的深宫政局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王守山得知后,神色凝重地对林怀仁说:“怀仁,李总管看你的眼神都不同了。李莲英这一开口,不知是福是祸。往后,我们更需步步为营。”
林怀仁默然点头。他深知,他的手艺或许也能成为招致灭顶之灾的源头。他开始更加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心得、菜谱,以及宫中贵人的饮食偏好与禁忌,那本《林氏食珍》的雏形,在他笔下日渐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