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早已等候在村口,望着李方清带回的一大队人马,眼神复杂。
他深知领主为扩充领地人口煞费苦心,可一百五十号人实在太多,安置棘手。
目送众人渐行渐近,杨溥脑海飞速运转。
首当其冲是粮食,一百五十人每日消耗可观。
他得赶紧盘查粮仓,算清余粮能撑多久,提前谋划采购,不然冬日未过,饥荒就至。
接着是住所,村内空房匮乏,远不够新村民栖身。
杨溥思忖,得马上召集工匠,砍伐木材、烧制砖瓦,扩建房屋。
同时,布局得合理,避免新旧村民逼仄而居,不然矛盾一触即发。
饮水也是隐患。
村中水井有限,人口倍增后,供水定然紧张。
他打算逐一检查水井,评估是否要新挖水井,保障饮水安全,不然饮水短缺,日常难以为继。
耕地更待重划。
要给新村民分地,使其自给自足。
还得安排老村民传授耕种经验,助力提高产量,让众人生活有着落。
治安亦不容忽视。
人口膨胀,管理难度攀升。
杨溥琢磨加强巡逻,甚至组建专业治安队,维护秩序,确保一方安宁。
此外,新旧村民融合关键。
他计划召开村民大会,向老村民坦陈情况,争取理解包容,避免冲突。
还拟组织几场活动,让大家增进了解,和睦共处。
经仔细思量,杨溥有了主意。
“杨大人,这是我在路上遇见的林悦心小姐和她的随从陈贵;还有我在青兰城中遇见的人才陆羽他非常擅长茶艺。”
李方清向杨溥介绍自己带回燕赵村的外宾。
“还有这150名平民,他们饥寒交迫,村子里边已经没有余粮。”
杨溥拱手施礼后说道:“主公,这批新子民可先安置一些到领地其他村庄,羊村、牛村、稻村和铁村都可分流一部分人。
如此既分散人口压力,又能让新子民熟悉不同环境,更好地融入领地生活。”
杨溥立刻给出自己的建议。
然而李方清微微一笑,说道:
“山人自有妙计,你先将这几位外宾带到我的住宅当中。”
李方清对杨溥嘱咐说。
看着杨溥带陆羽和林悦心远去,李方清便打开系统界面在建筑栏中,点击建造许多民居。
“叮,是否建造民居?”
“叮,是否建造民居?”
“叮,是否建造民居?”
……
不一会,在新子民们的惊讶眼神当中,燕赵村的周围“长”出了许多民居。
然而这也消耗了燕赵村一半的木材和石料。
还好燕赵村在部落时期积攒的物资比较丰富。
“燕赵男爵发威显神迹!”
“男爵大人万岁。”
……
看见李方清的神奇操作,变出了足够新子民们居住的民居。
新村民们恭敬地向李方清跪拜。
“诸位快快请起,我们燕赵领地可不兴这一套。”
李方清和李存孝连忙扶起跪在地上的新子民们。
“你们先随引导的村民去你们的新民居休息,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叫你们。”
李方清对着新子民们说道。
接着他挥挥手李存孝和围观的老村民们上前引导新子民到民居当中。
“来来来,我帮你拿包袱。”
“这是谁家的孩子呀?这么可爱。”
“多谢你们了。”
“还客气什么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
新旧的村民们和和气气互帮互助。
李方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李方清查看系统领主界面当中,燕赵村已经达到400人了。
而且李方清看到在系统建筑栏当中有“食堂”建筑。
但是他目前还不能建造,因为限制要求是领地等级达到中型村庄。
“叮,是否升级为中型村庄:
人数≥400(符合)
拥有一座特色建筑(符合)
领主住宅为终极土石屋(符合)”
“是。”
“恭喜领主李方清升级为中型村庄。”
“待遇1:领主李方清所有属性加10点。”
“待遇2:领地内所有子民体力值和生命值加5点。”
“待遇3:解锁部分建筑:食堂、小型工坊、诊所、小型店铺。”
“待遇4:增加过路商人和游客,商人可以进行买卖贸易,游客当中可能存在人才。”
“风险:土匪强盗出现概率增加。”
李方清看着升级为中型村庄后的待遇和风险,信息量太大了。
在之前升级为小型村庄后,李方清并没有接收到待遇和风险的提醒。
自己和子民们的属性值也都没有变化。
没想到升级为中型村庄后,有这么多的待遇提醒。
“叮,是否建造食堂?
领地等级达到中型村庄(符合)
领地中具有厨师职业(符合)”
“是。”
李方清没有想到食堂建筑除了要求中型村庄之外,还要要求子民有厨师职业。
不过还好自己的燕赵村里有厨师。
李方清同意建造食堂之后,便在部落较中心的位置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建筑。
毕竟已经是冬天,在村中心的空地上露天吃饭太不合适了。
建一个食堂,容量又大又避风保暖,比较方便部落中人们吃饭需要。
小型工坊:根据产业不同,工坊空间提供不同用具。特色工坊建筑可以提高工匠工作效率。
诊所:特色诊所建筑可以提高郎中医师们医治效率。
小型店铺:增加吸引顾客的概率。
李方清将燕赵村里技术型人才杜康、黄道婆、欧冶子、鲁班、华佗叫来,和他们商讨应该将工坊、诊所安置在哪里。
李方清开门见山:
“诸位,燕赵村发展迫在眉睫,得尽快定下作坊位置,还请诸位各抒己见。”
杜康率先拍案而起,满面愠色:
“我那酒坊先前憋屈在村里头,又小又潮,酿酒施展不开手脚。
依我看,新酒坊得挪到村东河岸边。
那里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方便取水酿美酒,还能扩建仓库囤货。”
黄道婆轻抚银发,沉稳应和:
“我纺织作坊当设于村东开阔地。
此地距离农田近,便于收罗棉花、麻料。”
欧冶子抚着长须,慢条斯理开口:
“村南山脚乃锻造理想之地。
我在那儿打铁铺,靠近山石,搭建炉窑稳当,又便取山中矿石。
且离居民区远,铸剑时火花四溅,不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