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下旬的风裹着腊梅香,往沈浩家的窗缝里钻。沈浩没在院里疯跑,乖乖坐在堂屋的小板凳上,脚边摆着个铁皮存钱罐,眼睛盯着墙上那张画 —— 是昨天在 “向阳幼儿园” 画的《我的家》,纸上用彩色蜡笔画着冒着热气的灶台、挂着红灯笼的木门,最显眼的是院门口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留着短头发(是他自己),一个扎着羊角辫(是林晓雅),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 “家” 字。
“小浩,别老盯着画看,过来帮妈剥蒜!” 李秀莲的声音从厨房传来,手里正择着从胡同口张婶那儿买的新鲜白菜,“一会儿就能吃饺子了,你爸说今天从杂货铺早点回来,给你带糖炒栗子。”
沈浩应了声,却没挪窝,手指还在空气里跟着画纸上的小人比划 —— 他昨天画完就盼着给晓雅看,又怕晓雅觉得不好看,纠结了一晚上,最后还是把画贴在了最显眼的墙上。
正想着,院门口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像小鸽子啄门似的。沈浩眼睛一亮,鞋都没穿好就跑过去:“晓雅!”
林晓雅裹着件洗得发白的蓝棉袄,棉袄领口磨出了毛边,风一吹就往里面灌凉气。她背着旧布包,布包带子用红、蓝两条布条接起来,冻得通红的小手紧紧攥着张画纸,见了沈浩,还没说话就先笑了:“小浩,我给你带东西了!”
她把画纸递过来,沈浩接过来一瞧,眼睛瞬间亮了 —— 纸上也画着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扎羊角辫(是她),一个留短头发(是自己),背景是胡同口的腊梅树,虽然用的是沈浩前几天送的旧蜡笔,颜色没那么鲜亮,却画得格外认真,小人的衣服上还画了小碎花,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 “雅” 和 “浩”。
“你怎么也画了我们俩!” 沈浩拉着晓雅往堂屋跑,指着墙上自己的画,“你看我的!我们都画了两个人!”
李秀莲正好从厨房出来,手里还拿着个剥了皮的烤红薯,看见晓雅的画,忍不住笑出了声:“哎哟,这俩孩子真是心有灵犀!晓雅画得真好,比小浩画的羊角辫还像呢。” 她把烤红薯塞进晓雅手里,“快拿着暖手,你妈中午来说,她今天要去乡下给你爸送棉衣,晚上赶不回来,特意让你在咱家吃饺子,还让我多给你盛点肉。”
晓雅捧着热乎的烤红薯,点了点头,眼睛还盯着两张并排的画,小声说:“我昨天在‘育红’画的,想着小浩肯定也会画我们一起玩的样子,没想到真的……” 她说着,脸颊有点红,把布包里的油纸包递过来,“我妈早上煮的鸡蛋,让我给你和阿姨带了两个,剥好壳了。”
沈浩接过鸡蛋,塞给母亲一个,自己拿着一个咬了一口,甜丝丝的蛋黄味在嘴里散开:“比我妈煮的还香!” 他拉着晓雅坐在小板凳上,指着墙上的《我的家》:“你看我画的灶台,王老师说像真的一样,还奖了我小红花呢!”
“真好看!” 晓雅伸手轻轻摸了摸画纸,又赶紧缩回来,“我们‘育红’没有彩色蜡笔,上次你送我的那几支,我都舍不得用,昨天画这个才拿出来的。”
李秀莲听着,心里软乎乎的,从抽屉里拿出本崭新的拼音练习本,封面印着小白兔,递给晓雅:“这个给你,你跟小浩一起练字,以后你们的画,阿姨都帮你们收着,等过年了贴满一墙。”
晓雅连忙摆手:“阿姨,我不能要,上次你给我的橡皮还没用完……”
“拿着!” 李秀莲把练习本塞进她手里,“跟小浩是好朋友,分你本练习本算什么?以后常来,阿姨给你们做好吃的。”
沈浩也帮腔:“你拿着嘛,我们比赛谁写的拼音好,写得好的人能吃两颗糖炒栗子!”
晓雅这才收下,小心地把练习本放进布包,眼睛又落回墙上的画上,嘴角一直没下来 —— 她昨天画完就怕沈浩不喜欢,没想到沈浩不仅画了一样的,还把画贴在了墙上,心里比吃了糖还甜。
两人趴在桌边,一起翻看着沈浩的新画册,晓雅说 “育红” 的老师教他们唱了《小星星》,就是没有琴伴奏;沈浩说 “向阳” 的王老师会弹风琴,等学会了《娃哈哈》就教给她。李秀莲在厨房听着两个孩子的笑声,手里择菜的动作都轻快了不少,还特意多拿了几个鸡蛋,要给两个孩子卧荷包蛋。
没过多久,沈建国从杂货铺回来,手里提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今天杂货铺卖了不少文具,铅笔、橡皮、练习本都走了货,我跟文具厂老板定了批新货,下周就能到。” 他刚进门就看见墙上的两张画,忍不住凑过去看:“哟,这俩小人画的是你和晓雅吧?画得真像!”
晓雅听见声音,连忙站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叔叔好,我…… 我是来跟小浩一起等吃饭的。”
“坐!坐!” 沈建国把布包放在桌上,从里面掏出两盒彩色铅笔,一盒红的黄的,一盒蓝的绿的,“文具厂老板送的样品,你跟小浩一人一盒,以后画画不用再凑合用了。”
他说着,又转向李秀莲,语气里带着点兴奋:“秀莲,我跟你商量个事。最近杂货铺生意稳了,我想捣鼓点‘长途贩运’—— 我听文具厂老板说,沿海那边的电子表、蛤蟆镜特别流行,批发价便宜,运到咱县城摆摊卖,肯定能赚不少。”
李秀莲手里的碗顿了顿,皱起眉:“长途贩运?那多危险啊,万一被工商查到了怎么办?你以前也没干过这个。”
“怎么不行?” 沈建国拍了拍胸脯,“我是咱县城的‘万元户’,工商那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看刘老三倒腾牛仔裤,不也赚了?”
“小心工商。” 沈浩突然开口,他想起前世听父亲说过,那时候还打击 “投机倒把”,虽然管得松了,但万一被查,货要没收还得罚款。
沈建国愣了愣,随即笑着揉了揉沈浩的头:“咱小浩还懂这个?放心,爸都打听好了,稳赚不赔。”
沈浩看着父亲自信的样子,无奈地低下头 ——80 年代的 “下海人”,胆子真是练出来的。
这时,李秀莲把煮好的饺子端上桌,热气腾腾的,飘着肉香。她给晓雅夹了个大饺子:“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又给沈建国夹了一个,“你要是去沿海,路上可得注意安全。”
晓雅咬了口饺子,白菜的清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忍不住说:“阿姨,你包的饺子真好吃!比我妈包的还香!”
沈浩也跟着点头,嘴里塞着饺子,含糊地说:“妈,下次咱还包这个馅的!”
李秀莲笑着点头:“行,只要你们爱吃,天天包都行。”
沈建国喝了口白酒,又想起长途贩运的事:“我打算下月初就去沿海,先去考察考察,要是货好,就多进点回来,年前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秀莲还是有点担心:“那你路上可别太累,记得每天给家里报个平安。”
“知道了!” 沈建国应着,又看向两个孩子,“小浩,晓雅,等叔叔从沿海回来,给你们带电子表,能亮灯的那种,好不好?”
晓雅眼睛一亮,放下筷子问:“叔叔,电子表是不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能看时间还能响?”
沈建国笑着点头:“对!到时候给你和小浩一人带一块,让你们在幼儿园里也神气神气。”
沈浩却突然想起什么,拉了拉沈建国的衣角:“爸,那你可别跟工商的人起冲突,要是他们问,你就说你是正经做生意的。”
沈建国哈哈大笑:“咱小浩真是个小大人!放心,爸有分寸。”
窗外的腊梅香飘得更浓了,堂屋里的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饺子的热气模糊了窗户,把冬日的寒冷都挡在了外面。晓雅捧着碗,看着沈浩一家人,突然说:“阿姨,等我爸从乡下回来,我让他也来咱家吃饺子,好不好?”
李秀莲笑着答应:“好啊!到时候咱多包点,让你爸也尝尝阿姨的手艺。”
沈浩也跟着说:“还要让叔叔看我们画的画,我们还要一起搭积木!”
晓雅用力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手里的筷子又夹了个饺子,慢慢嚼着,心里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