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的洪流并未在风笛的挽歌中停歇,紧随其后的是更具戏剧张力与丰富文化交融的篇章——雷霆!
也就是原版上半场第五幕的雷电之舞!
只见舞台上灯光变幻,如同积聚了所有力量的暴风雨终于降临。
全体舞者重返舞台,阵型变幻莫测,脚步密集如鼓点,气势磅礴如海啸。
这是对自由的呐喊,对生命力的极致颂扬。
齐磊,作为全篇的主领舞舞者,在此刻化身为风暴之眼。
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腾空,都牵引着所有人的呼吸。
在一个令人窒息的、整齐到可怕的大齐舞高潮中,所有舞者以雷霆万钧之势定格,音乐戛然而止。
寂静!
震惊!
震撼!
不可置信!
这是所有人第一次观看《大河之舞》的初印象感受,也是此时此刻全蓝星透过各种渠道观看到这个节目的人,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镜头转回到舞台,灯光暗下,短暂的寂静笼罩着现场和无数屏幕前的观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踢踏舞”这个词,或许还停留在节奏明快但形式单一的刻板印象中。
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这两个多小时,将是一场对他们而言如何赤地颠覆认知、并席卷心灵的惊涛骇浪般冲击呢!
齐磊站在幕后,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
他和他面前的这支汇集了国内顶尖舞者、音乐家、灯光视效师的团队,在历经数月心血打磨,只为将这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踢踏舞巨作——《大河之舞》,完美地呈现在蓝星之上。
如今即将梦想成真的一刻,所有的激动都化作了给他继续在舞台上激情绽放的能量!
上半场,从悠远空灵的爱尔兰风笛引出的《与太阳共舞》,到充满生命律动的《心灵的哭泣》,再到展现男性阳刚力量的《凯瑟琳·赛登》,节奏由缓至急,情感层层递进。
整齐划一的踢踏声,如同千万颗雨点敲击大地,又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那不仅仅是脚步的移动,更是力量的迸发、情绪的宣泄。
舞台灯光追随着舞者的身影,勾勒出极具冲击力的剪影。
现场观众开始坐直了身体,网络直播间的弹幕渐渐密集成河起来:
“我的天,这脚步声是特效吗?太整齐了吧!”
“鸡皮疙瘩起来了!这节奏感,这力量!”
“原来踢踏舞可以这么跳?我之前看的是假的吧?”
然而,刚刚的仅仅是开胃菜。
当大幕拉开,真正的视觉与听觉盛宴,才刚进入高潮。
比如:第六幕火之舞——来自佛朗明哥的烈焰!
灯光骤然转为炽烈的红与黄,如同地心喷涌的熔岩。
音乐风格陡然一变,充满了西班牙式的热情与悲怆。
一位身着火红长裙的女舞者傲然立于舞台中央,她是佛朗明哥舞的化身。
她的名字叫沈墨,来自国家歌舞团的当家主领舞,年仅二十六岁,已囊括国内所有顶级舞蹈赛事金奖,更代表国家在世界艺术殿堂屡获殊荣,以极富表现力和技术难度的表演,被誉为“东方舞姬”。
然而,过往的所有荣光,在今晚《大河之舞》的“火之篇”中,仿佛都成为了此刻辉煌的铺垫。
她的脚步不再是爱尔兰踢踏的轻快跳跃,而是沉重、顿挫、充满力量的踩踏,与清脆的响板声、哀婉的吉他声交织。
她的手臂舞动如火焰升腾,眼神桀骜而炽热,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扬裙,都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爱情、自由与抗争的古老故事。
而背景音乐里,那充满了浓郁斗牛国风情的旋律,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风格,此刻完美融合到了一起。
那是以东方(爱尔兰)的节奏骨架,支撑起西方(斗牛国)的情感血肉!
火焰在舞台上“燃烧”,不仅是灯光效果,更是从舞者灵魂深处迸发而出的能量。
“卧槽!这是踢踏舞?这明明是弗拉明戈啊!怎么融合进来的?毫无违和感!”
“姐姐杀我!这气场,这表现力,我人没了!”
“(来自西班牙Ip)dios mio!这弗拉明戈的味道太正了!甚至……甚至比我们一些舞者更有灵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然而所有人还在沉浸火之篇的灼热时,第九幕雷霆篇那踏碎苍穹的轰鸣舞步即将降临。
后台,作为主领舞之一的齐磊,正在和自己的队员们一起加油鼓劲着。
“加油!”
“哦噢~”
很快,火之篇的情感的燃烧褪下后,雷霆之舞那纯粹力量的极致宣泄紧随着火之篇的谢幕炸场开来。
只见舞台陷入一片幽蓝与惨白交织的诡谲光影中,模拟着暴风雨前的压抑。
鼓声如同闷雷,由远及近。
突然,领舞的男舞者(由齐磊亲自扮演)以一个极具爆发力的跳跃登场,他的脚步快如闪电,重若千钧!
急促密集的踢踏声,完美模拟了雷声炸裂、雨点倾盆的声响。
整个舞团紧随其后,他们的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个人,脚步抬起落下的瞬间,仿佛能看见电光石火。
舞台地板在他们的踩踏下发出轰鸣,配合着顶级的音响效果,整个剧场仿佛都在震动。
灯光疯狂闪烁,模拟着撕裂天空的闪电。
这不是舞蹈,这是一场由人类肉体演绎的自然伟力!是雷霆的咆哮,是暴雨的狂舞,是生命在极端天气下的不屈呐喊!
《大河之舞雷霆篇》这个舞蹈片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蓝星上的舞台了。
但尽管如此,由于有了前两次那超级弱鸡版的雷霆篇演出的惊艳后,这次完全体的舞台效果,因此更加受益匪浅的被推得更上了一层楼去!
“我……我耳朵和眼睛都快跟不上了!这节奏是人能跳出来的?”
“救命!我感觉我座位在抖!这是地震了吗?”
“(来自爱尔兰Ip)by the holy mary... 这比我们的Riverdance还要……还要有力量!这雷霆的感觉,上帝,他们偷走了我们的灵魂之舞并赋予了神性!”
“已录屏!这段我要循环一百遍!太炸了!”
等风暴过后,音乐变得开阔而充满希望。
舞台背景再度变幻,呈现出新大陆的壮丽山河。
这是第十幕走进美洲篇的内容,展现了爱尔兰移民踏上美洲土地后,与非洲、美洲原住民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其浓郁爱尔兰风的舞蹈风格再次发生奇妙的变化。
爱尔兰踢踏的根基仍在,但融入了黑人舞蹈的松弛韵律、爵士舞的自由随性,甚至还有一丝百老汇的华丽。
几名在舞台上battle的舞者们,他们脸上的神情也从最初的凝重、抗争,变得明朗、自信。
他们的脚步不再仅仅是传承,更是创新与开拓。
各种舞蹈元素如同溪流汇入大河,奔流不息,最终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之河。
这不仅是走进美洲,更是走进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艺术新世界。
“哭了……从爱尔兰的忧伤,到开拓的艰辛,再到新生的喜悦,我好像看完了一部史诗电影。”
“这才是文化融合的正确打开方式!毫无保留,彼此成就!”
“(来自美国Ip)this is the true American Spirit! A melting pot of cultures! they captured it perfectly!”(这就是真正的漂亮国文化精神啊!文化大熔炉!他们完美地抓住了精髓!)
……
演出不断输出着各种精彩纷呈的舞蹈名场面,当演出时间最终定格在整整2小时(120分钟)的那一刻;
当最后一幕以全体舞者以排山倒海之势,用越来越快、越来越响亮的踢踏声将演出推向终极高潮,并在一个戛然而止的定点动作中结束时……
整个国家戏剧院现场陷入了长达数分钟的绝对寂静!
随即,如同火山喷发般的掌声、欢呼声、口哨声瞬间淹没了整个剧场!
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观众们全体起立,很多人脸上挂着泪水,手掌拍红了也浑然不觉。
网络世界,彻底沸腾了。
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一系列#大河之舞炸裂#、#踢踏舞还能这样#、#齐磊神级编舞# 等词条以爆炸性的速度冲上热搜榜首。
相关视频片段的转发量和评论数,也迅速的呈几何级数增长。
“我宣布,这是我活了二十多年看过最震撼的舞台表演,没有之一!”
“以前觉得踢踏舞有点土看不懂,现在……对不起,是我有眼无珠!请问哪里可以学?”
“从今天起,齐磊老师就是我唯一的神!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把整个蓝星的踢踏舞蹈界都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的节奏哇!”
“啊啊啊……求巡演!求出教学视频!我要学那段雷霆之舞!(虽然知道学不会)”
而在国外的网络世界,情绪则更为复杂!
惊叹与赞美虽然是主流,但其中却夹杂了更多的酸……
Youtube直播评论区被各种语言的“bravo!”、“Amazing!”、“Incredible!”刷屏。
“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舞蹈作品之一!它重新定义了肢体节奏的可能性!”——一位认证为漂亮国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这么评论到。
“完美的编舞,完美的执行,完美的音乐和灯光。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某位欧洲着名艺术评论家对节目赞不绝口,但不知道为何最后总感觉还有话没说出来的样子。
而在英伦三岛,尤其是爱尔兰、苏格兰和英格兰,网友们的评论在极致的赞美中,夹杂着一种“酸涩”的复杂心情就更加明显了。
爱尔兰网友:作为踢踏舞的故乡,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被如此完美地呈现而感到骄傲,但同时又无比失落,为什么不是我们爱尔兰的舞团创作出这部作品?
苏格兰网友:这《雷霆之舞》里明明有我们苏格兰高地舞蹈的影子!他们学得真好……但该死的,真好得让人嫉妒!”
英吉利网友: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太爷头上丢失的皇冠上的宝石,被人在东方的博物馆里擦拭得熠熠生辉。恭喜他们,但我的心在滴血。”
这种“仿佛被人偷走了传家宝一样”的懊恼情绪,在欧洲,尤其是在拥有深厚凯尔特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弥漫。
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着……
《泰晤士报》艺术版头条:“东方奇迹:‘大河’奔涌,踢踏舞王冠易主?”
《爱尔兰时报》深度评论:“《大河之舞》:是致敬,是超越,还是文化挪用的巅峰?”
《世界报》:“一颗来自东方的艺术核弹:论《大河之舞》对全球舞蹈格局的重塑。”
演出结束后,蓝星文艺领域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世界舞蹈界的泰斗们纷纷发表长篇评论,从技术、编舞、文化融合、音乐制作等各个角度对《大河之舞》进行解构分析。
他们详细罗列其演出时长(约两小时)、上下半场各篇章的内容衔接、舞者训练的严苛程度、音乐编曲的复杂性……得出的结论惊人一致: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于是,这下可捅到马蜂窝了!
瞬间国内外众多娱乐公司挥舞起支票本找齐磊他们寻求合作。
而各国商界政要更是直接发出私人观演邀请,以促进双方各种领域的和平畅谈!
各国的新闻媒体争相申请专访齐磊和他的团队,让他们这支临时组建的艺术团队一夜之间站上了世界艺术的顶峰。
……
至此,《大河之舞》的演出大获成功,完美落幕!
可这场演出之后,《大河之舞》这个作品名字将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树立,一场审美浪潮的掀起。
而在世界各地的屏幕前,那些曾经骄傲的西方观众,尤其是欧洲的观众们,心中五味杂陈。
惊叹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震惊于其磅礴浩瀚的创作格局,沉醉于其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但同时,那无法抑制的羡慕、嫉妒,乃至一丝丝的“恨”(恨其不为己出),也如同藤蔓般缠绕心头。
他们亲眼目睹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被一个来自东方的天才团队,以他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演绎到了极致。
这条源自东方,却汇聚了世界文化支流的“大河”,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流向全球每一个角落,冲刷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也重新绘制着蓝星的艺术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