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探海号”驶离嵊泗列岛三日,东海的雾终于散了。清晨的阳光泼在甲板上,将海水染成透亮的琥珀色,程远站在船舷边,手里摩挲着赵氏航海日志的复印件,指尖反复划过“勿再涉险出海”那行字——这已是他见过的第三份航海日志,每份末尾都藏着航海人对家人的牵挂,却又都带着“明知海有险,偏向海中行”的决绝。

“程队,林工让我给你送这个。”张明轩抱着一叠图纸走来,他是张铭远的儿子,自西沙一别后,主动申请加入考古队做研究助理。图纸上是嵊泗沉船出土的越窑秘色瓷线描图,莲纹碗的每一片花瓣、鹦鹉纹粉盒的羽毛纹路,都被他标注得清清楚楚。“我对比了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发掘报告,发现这批秘色瓷的针刻工艺比同期宫廷用瓷更精细,你看这莲瓣纹的弧度误差不超过0.5毫米,在南宋能做到这个精度,太不可思议了。”

程远接过图纸,目光落在粉盒的鹦鹉纹上:“会不会是为了外销特意改进的工艺?赵氏日志里不是写了‘高丽人喜莲纹瓷,日本人爱鹦鹉纹’,或许越窑工匠专门根据海外市场调整了纹样。”话音刚落,林珊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罕见的急促:“程队,快来!声呐扫到一片异常密集的信号区,不像普通沉船!”

两人快步冲进主控舱,屏幕上的深蓝色海图里,北纬30°12′、东经122°58′的位置,一片光点连成了不规则的椭圆形,密度远超之前发现的任何一艘沉船。郑海峰指着屏幕边缘的浅灰色区域:“这里是舟山群岛的‘乱礁洋’,明清史料里记载过,这片海域暗礁密布,历代都有商船沉没,但从没见过这么密集的瓷器信号——像是好几艘船的货物叠在了一起!”

林新宇已将“蜂鸟三号”的镜头对准信号区,无人机穿透海水传回的画面里,海底的暗礁缝隙间,竟嵌着数不清的青白色瓷片,阳光折射下,瓷片表面的冰裂纹像碎掉的月光,隐约能辨出碗、盘、瓶的轮廓。“程队,你看这些瓷片的釉色!”他放大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圈出一块完整的瓷片边缘,“青中泛白,釉面薄得像纸,是南宋早期的越窑‘秘色瓷’!跟嵊泗沉船的‘官’字款瓷片不一样,这个更朴素,像是民间外销的品种!”

林珊蹲在检测台旁,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海域资料:“这片海域水深三十三米,海水温度18c,能见度五米,就是暗礁太多,潜水风险比嵊泗高。我查了《宋会要辑稿》,里面记载南宋建炎年间,明州有十多艘‘纲船’载着越窑瓷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风,可能就沉在乱礁洋附近。”

“纲船”是宋代官方组织的商船队,每十艘为一纲,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程远心里一动,指着屏幕上的椭圆形信号区:“会不会是整支纲船队都沉在这里了?如果真是这样,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南宋外销瓷遗址!”

郑海峰已开始整理潜水装备,他将防刮潜水服的袖口扎紧,又检查了三遍水下通讯器:“程队,我带两个潜水员先下去探探,暗礁区我会用探照灯先扫一遍,避开锋利的礁岩。”林珊走过来,将一个小巧的定位器塞进他的潜水服口袋:“这个能实时传输位置,要是偏离预定区域,我会在主控舱提醒你。另外,暗礁区可能有海洋生物附着,别用手直接碰,小心被刺伤。”

半小时后,郑海峰和潜水员带着水下机器人跳入海中。主控舱的屏幕上,随着他们下潜深度增加,画面逐渐清晰——海底的暗礁像狰狞的巨兽骨架,缝隙间堆积的瓷片层层叠叠,有些瓷器还保持着堆叠的姿态,显然是当年船骸解体后,货物直接散落下来的。

“程队,发现完整的瓷碗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碗底没‘官’字款,但有个‘明’字,应该是明州窑场的标记!釉面薄得能透光,碗身刻着简单的水波纹,跟《宋会要辑稿》里记载的‘民间外销越窑瓷’特征完全一致!”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先采集三件不同器型的样本,注意记录瓷片的分布范围,看看能不能确定沉船的数量。另外,暗礁区水流可能有变化,要是感觉水流加快,立刻上浮!”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防水箱爬上甲板,林珊立刻迎上去,接过箱子时,注意到他的潜水服裤腿有一道细微的划痕:“是不是被暗礁刮到了?”郑海峰摆摆手,笑着说:“没事,就蹭了一下,没破。你看这些瓷片,多漂亮!”

林珊将样本放在检测台上,戴上放大镜仔细观察。第一件是青釉水波纹碗,釉面泛着淡淡的乳白光,碗底的“明”字刻痕清晰;第二件是青釉盘,盘心刻着一朵简化的莲花,线条流畅;第三件是青釉执壶,壶嘴细长,壶身刻着缠枝纹,虽然壶盖已经遗失,但整体造型完整。“这是南宋建炎年间的越窑瓷!”她抬起头,眼里满是兴奋,“胎土成分跟明州东钱湖窑遗址出土的建炎年间瓷土一致,釉料中的氧化钙含量比嵊泗的‘官’字款瓷高,这是民间窑场为了降低成本常用的配方——能确定,这些是南宋早期的民间外销瓷!”

程远看着检测报告,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如果这里真的是建炎年间的纲船队遗址,那就能填补南宋早期海上贸易的空白。嵊泗的赵氏商船是绍兴年间的,属于南宋中期,而这里的瓷器是建炎年间的,早了近二十年,这说明南宋从立国初期就开始通过明州港外销越窑瓷,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性比我们之前想的还要强!”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开始对乱礁洋遗址进行系统性勘探。林新宇操控“蜂鸟三号”绘制了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将瓷片分布区划分为五个区域;郑海峰带着潜水员分组下潜,用特制的塑料筐收集瓷片,每一片都编号记录位置;张明轩则在实验室里整理瓷片,对比不同区域的器型和纹样,试图还原当年每艘船的货物种类。

这天下午,郑海峰在三号区域的暗礁缝隙里,发现了一个半埋在泥沙中的木质货箱。货箱已经腐朽,但箱体的铜铆钉还保持着完整,箱内整齐地叠放着十多件青釉碗,碗底都刻着“明”字。“程队,找到完整的货箱了!”他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货箱的尺寸是三尺长、两尺宽,跟宋代‘纲船’的货舱规格一致!另外,货箱旁边还发现了一块船板,上面有‘德记’两个字,应该是船主的标记!”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调整无人机镜头,对准三号区域。屏幕上,货箱的轮廓清晰可见,船板上的“德记”二字虽然被海水侵蚀,但仍能辨认。“‘德记’?”他皱起眉头,在脑海里搜索相关史料,“我记得《四明续志》里记载过,南宋建炎年间,明州有个船商叫王德,旗下的商船都标着‘德记’,他当年确实组织过纲船队赴日本贸易,后来船队失踪,再也没回来。”

林珊翻出随身携带的史料复印件,快速查找:“对!《四明续志·市舶志》里写了‘建炎三年,德记船商王德率纲船十艘,载越窑瓷、明州绸赴日本,遇台风于乱礁洋,遂失踪’——跟我们现在发现的遗址完全对得上!”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士气大振。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不同区域陆续发现了带有“德记”标记的船板、铜铆钉,甚至还找到了一枚铜制的“市舶司印”残片——这是宋代市舶司颁发给商船的通关凭证,证明这支船队是经过官方备案的合法贸易船队。

张明轩在整理瓷片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青釉碗。碗底除了“明”字,还刻着一行细小的文字:“建炎三年冬,运往日本博多港”。“程队!你看这个碗底!”他拿着碗跑过来,激动地说,“有明确的年代和目的地!这能直接证明,这些瓷器是要运往日本的,跟《四明续志》的记载完全吻合!”

程远接过碗,看着碗底的刻字,心里满是感慨。这些看似普通的瓷片,不仅记录着南宋的贸易历史,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烧瓷的工匠、装货的船员、组织船队的王德,他们或许没留下名字,但这些瓷器却成了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这天晚上,考古队在甲板上召开临时会议。程远将绘制好的遗址分布图铺在桌上:“根据目前的勘探结果,我们在乱礁洋发现了至少八艘沉船的遗迹,分布在五个区域,出土的瓷器数量保守估计有上万件。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清理三号区域的货箱,争取找到更多带有文字标记的瓷器,同时,要注意保护遗址的完整性,不能破坏海底生态。”

林珊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宁波海洋生态保护站,他们会派专家过来,指导我们如何在清理过程中保护海洋生物。另外,暗礁区的潜水风险较高,我建议每天下潜前都检查一遍装备,潜水员两两一组,不能单独行动。”

郑海峰点点头:“明天我带第一组下潜,先清理三号区域的货箱周围泥沙,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完整的瓷器。对了,我还想在货箱附近找找有没有船员的遗物,比如铜钱、工具之类的,或许能还原当年船员的生活。”

会议结束后,程远独自留在甲板上。夜色中的东海格外宁静,只有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他想起这几个月的考古历程,从北部湾的李氏石湾瓷,到西沙的张氏龙泉瓷,再到嵊泗的赵氏越窑秘色瓷,如今又在乱礁洋发现了王德的纲船队遗址,每一处遗址都像一块拼图,慢慢拼凑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完整图景。

“在想什么呢?”林珊走过来,手里拿着两杯热姜茶,递给程远一杯,“今天风大,喝点姜茶暖暖身子。”

程远接过杯子,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在想这些航海人。王德带着十艘船出海,肯定也像李氏、张氏他们一样,想着能平安回来,把货物卖掉,给家人带些海外的东西。可最后,却把命留在了这里。”

林珊看着远处的海面,轻声说:“但他们的故事没有被遗忘。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遗址,整理他们的遗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你看,张明轩今天整理瓷片到半夜,郑海峰为了找完整的瓷器,在水里待了快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为了让这些历史重见天日努力。”

程远点点头,看向主控舱的方向——那里还亮着灯,张明轩应该还在整理资料。“明天开始清理货箱,希望能有更多发现。”他说,“如果能找到王德船队的航海日志,或者船员的个人物品,就能更详细地还原当年的贸易情况,甚至能补充史料的空白。”

第二天一早,郑海峰带着潜水员开始清理三号区域的货箱。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照亮了货箱周围的泥沙,他们用特制的软铲小心翼翼地拨开泥沙,随着清理推进,越来越多的完整瓷器显露出来——青釉碗、青釉盘、青釉执壶、青釉粉盒,甚至还有几件青釉瓷枕,虽然有些瓷枕的边缘有破损,但整体造型完整。

“程队,发现一个瓷枕!”郑海峰的声音传来,“枕面刻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王维的诗!这应该是船员自己用的,不是外销货!”

程远心里一震,瓷枕上的诗句,显然是船员对故乡的思念。他握着通讯器,轻声说:“小心把瓷枕取出来,别碰坏枕面的刻字。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能直接反映船员个人情感的遗物,太珍贵了。”

中午时分,郑海峰带着瓷枕浮出水面。瓷枕呈长方形,青釉表面有些磨损,枕面的诗句刻痕清晰,虽然历经近九百年的海水浸泡,却依旧能感受到刻字人的心意。张明轩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瓷枕的底部有一个细小的“王”字:“会不会是王德的个人物品?或者是船员为了纪念他刻的?”

林珊将瓷枕放进恒温恒湿箱,说:“先做个无损检测,看看胎土和釉料是不是跟其他瓷器一致。如果是船员自己用的,胎土可能会有细微差别,毕竟民间窑场也会为船员定制一些生活用品。”

检测结果出来后,林珊兴奋地跑来找程远:“瓷枕的胎土和釉料跟其他外销瓷一致,但烧制温度比外销瓷低,这说明是窑场特意为船员烧制的,因为船员用瓷不需要像外销瓷那样追求高硬度——能确定,这是船员的个人物品!而且枕底的‘王’字,很可能是为了纪念王德刻的,毕竟他是船队的组织者。”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对遗址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货箱周围陆续发现了更多船员遗物:一枚铜制的戒指,上面刻着“李”字;一把木质的梳子,齿间还残留着些许发丝;一个陶制的油灯,灯芯槽里还能看到碳化的灯芯……每一件遗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南宋船员生活的大门。

这天下午,林新宇在整理船板碎片时,发现一块带有墨迹的木板。他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掉木板表面的泥沙,上面竟露出了几行模糊的文字。“程队!这块木板上有字!”他激动地大喊,“好像是记账的内容!”

程远和林珊立刻跑过去。木板已经腐朽变形,但上面的墨迹还能辨认出“瓷碗五百、瓷盘三百、执壶一百”等字样,还有“日本博多港”“价银十两”等记录。“这是船队的货物清单!”程远的声音有些颤抖,“虽然只是一块碎片,但能确定,这支船队的目的地确实是日本博多港,货物数量也跟《四明续志》的记载一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直接的贸易凭证!”

林珊找来文物修复专家,对木板进行加固处理:“木板腐朽严重,需要先做脱水处理,才能让墨迹保存更久。等处理完成,我们可以用红外扫描技术,看看能不能还原更多文字,说不定能找到船队的人员名单,或者更详细的贸易条款。”

一周后,木板的脱水处理完成。红外扫描显示,木板上除了货物清单,还有一行小字:“建炎三年十月十五日,自明州港出发,同行十船,望平安归。”这行文字的发现,不仅确定了船队的出发时间,还证实了《四明续志》中“十艘纲船”的记载,让整个遗址的历史背景更加清晰。

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考古队还在五号区域发现了一艘较小的沉船,船上的货物以明州丝绸为主,虽然丝绸已经碳化,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花纹。林珊通过检测,发现丝绸的纤维成分与明州东钱湖丝绸遗址出土的南宋丝绸一致,这说明王德的船队不仅外销瓷器,还外销丝绸,贸易种类比之前想的更丰富。

“根据目前的发现,我们可以还原王德纲船队的全貌了。”程远在考古队会议上说,“建炎三年十月,王德率领十艘纲船,从明州港出发,载着越窑瓷、明州丝绸等货物,前往日本博多港贸易。途中遭遇台风,船队在乱礁洋沉没,船员全部遇难。这些瓷器、丝绸和船员遗物,就是当年贸易和生活的直接证据。”

张明轩补充道:“我对比了日本博多港遗址的发掘报告,发现那里出土过类似的越窑瓷,碗底也有‘明’字标记,这说明在王德船队之前,明州港就已经与博多港有贸易往来,而王德船队的沉没,可能影响了南宋早期的中日贸易,直到绍兴年间,赵氏船队才重新恢复了这条航线。”

林珊点点头:“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嵊泗的赵氏商船会特意在日志里记录‘高丽人喜莲纹瓷,日本人爱鹦鹉纹’——因为他们借鉴了王德船队的经验,知道不同市场的喜好,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经验传承的直接体现。”

考古队决定在乱礁洋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王德和他的纲船队。纪念碑的设计方案由张明轩负责,他结合出土的瓷器纹样,将碑身设计成青釉瓷的造型,正面刻着“南宋建炎三年 王德纲船队遇难处”,背面刻着船队的航线图、货物清单,还有那个刻着“君自故乡来”的瓷枕图案。“我想让这座纪念碑,既像一件越窑瓷,又像一本翻开的史书,”张明轩在设计说明里写道,“让后人看到它,就能想起那些带着瓷器和思念,葬身东海的航海人。”

立碑当天,考古队邀请了宁波文保局的专家、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工作人员,还有王德的后人——经过林新宇的考证,王德的后人如今住在宁波鄞州区,仍以“德”字为家族字辈。

王德的第二十三世孙王建国今年六十岁,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得知先祖的船队被发现时,他特意带着家族保存的《王氏宗谱》赶来。宗谱里记载着“先祖王德,建炎年间率船赴日,遇风溺亡,尸骨未归”,寥寥数语,却藏着家族八百年的牵挂。

当王建国看到从沉船上打捞的“德记”船板和刻着“王”字的瓷枕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小时候听爷爷说,先祖出海前,给家里留了一个瓷枕,说等他回来就用这个瓷枕教孩子读书,没想到……”他抚摸着瓷枕的纹路,声音哽咽,“今天能看到先祖的遗物,能知道他最后在哪里,我们王家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立碑仪式上,王建国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在海风里格外清晰:“八百年了,先祖和船员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我们为你们立碑,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你们当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现在依旧繁忙;你们带着的越窑瓷,现在成了连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纽带。你们放心,你们的故事,我们会一代代讲下去。”

仪式结束后,王建国将《王氏宗谱》复印件送给考古队:“宗谱里还有一些关于先祖经商的记载,或许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希望你们能继续发掘,让更多人知道,南宋时期的明州,曾是这么重要的贸易港口。”

程远接过宗谱,郑重地说:“我们会把这些资料整理进考古报告,也会在未来的特展里,专门设置‘王德与他的纲船队’展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乱礁洋的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时,林珊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博多湾考古研究所的邮件。邮件里附了几张博多湾遗址出土的越窑瓷照片,其中一件青釉碗的碗底,赫然刻着“明”字,与乱礁洋出土的瓷碗一模一样。“他们说,这些瓷器的年代测定为南宋建炎年间,”林珊拿着邮件对程远说,“这说明王德船队虽然沉没了,但在这之前,明州港与博多港的贸易已经很频繁,甚至有部分瓷器成功抵达了日本。”

程远看着照片,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许我们可以和日本的考古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南宋时期明州港与博多港的贸易路线。乱礁洋的遗址是‘出发地’的证据,博多湾的遗址是‘目的地’的证据,两者结合,就能还原出一条完整的南宋中日陶瓷贸易航线。”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日本考古团队的响应。不久后,日本博多湾考古研究所的所长中村一郎带着团队来到“探海号”,当他看到乱礁洋出土的瓷器时,连连赞叹:“这些瓷器和博多湾出土的太像了!我们一直想知道这些瓷器的来源,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

双方在船上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围绕“南宋中日陶瓷贸易”展开讨论。中村一郎带来了博多湾遗址的发掘报告,里面记载着“出土的南宋越窑瓷中,约有三成带有‘明’字标记,推测来自明州港”;程远则分享了乱礁洋遗址的发现,包括货箱规格、货物清单和船员遗物。

“我们发现,博多湾出土的越窑瓷,器型以碗、盘为主,和乱礁洋出土的瓷器种类一致,”中村一郎说,“这说明当时明州港出口到日本的瓷器,有固定的器型组合,是根据日本市场的需求定制的。”

张明轩补充道:“我们在乱礁洋发现的瓷枕,上面刻着中国的诗句,而博多湾没有出土类似的瓷枕,这说明船员自用的物品和外销商品是分开的,反映了当时贸易的精细化分工。”

这次合作,不仅让考古队对南宋中日贸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为后续的跨国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础。程远和中村一郎约定,未来将共同整理两地的考古资料,出版一部关于南宋中日陶瓷贸易的专着,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跨越东海的文化交流史。

“探海号”驶离乱礁洋那天,王建国带着家族成员来送行。他们站在码头,手里举着写有“感谢考古队,让先祖归乡”的牌子,目送“探海号”渐渐远去。程远站在甲板上,朝他们挥手,心里满是感慨——考古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打捞记忆,是让那些被时光遗忘的人,重新被世界记住。

船行至东海中部时,林新宇拿着一份新的史料跑过来:“程队!我查到了!《宋会要辑稿》里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明州港曾向朝廷上奏,请求在乱礁洋设置航标,因为‘此处多沉船,舟人畏之’,后来朝廷真的派工匠在附近的岛屿上建了一座灯塔!”

程远立刻让郑海峰调整航线,前往史料记载的岛屿。当“探海号”靠近岛屿时,一座残破的石塔出现在视野里——石塔高约三丈,塔身布满青苔,顶部的灯台早已损毁,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轮廓。

“这就是当年的灯塔!”林新宇兴奋地说,“我对比了史料里的记载,石塔的位置、高度都对得上!这说明王德船队沉没后,朝廷为了避免更多商船遇难,专门设置了航标,这是南宋海上交通管理的重要实物证据!”

考古队登岛对石塔进行勘探,发现塔身的石碑上刻着“绍兴五年,建此塔以导舟楫”,与史料记载的建造时间完全一致。林珊采集了塔身的石材样本,检测后发现,石材来自明州港附近的采石场,证明这座灯塔是由明州官府组织建造的。

“这座灯塔的发现,填补了南宋航标史的空白,”程远说,“它和乱礁洋的沉船遗址相互印证,说明南宋时期,朝廷不仅重视海外贸易,还建立了完善的海上交通保障体系,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太重要了!”

离开岛屿时,程远站在甲板上,回望那座残破的石塔。它在东海的风雨里矗立了近九百年,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沧桑。

“下一站去哪里?”郑海峰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海图,“我听林工说,你想去找元代的‘泉州湾沉船’?”

程远接过海图,目光落在泉州湾的位置:“对,泉州是元代的‘东方第一大港’,《岛夷志略》里记载,当时泉州港的商船能抵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能找到元代的泉州湾沉船,就能还原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景象。”

林珊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泉州湾的考古资料:“我已经联系了泉州海交馆,他们说泉州湾附近有几处疑似沉船遗址,其中一处的声呐信号很像元代的商船,我们可以先去那里勘探。”

张明轩抱着刚整理好的乱礁洋考古报告,兴奋地说:“我还想对比一下泉州湾沉船和西沙张氏沉船的瓷器,看看元代不同港口的外销瓷有什么区别!说不定能发现元代陶瓷贸易的新规律!”

程远看着眼前充满干劲的队员们,心里满是期待。从北部湾到西沙,从嵊泗到乱礁洋,他们打捞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段段被遗忘的历史。而接下来的泉州湾之行,或许会带来更多惊喜——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元代商船,正等着他们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探海号”调转船头,朝着泉州湾的方向驶去。东海的阳光洒在甲板上,海风吹拂着队员们的衣角,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艘艘现代化的货轮驶过,与古代的商船残影重叠在一起。程远知道,海上丝绸之路从未中断,那些带着瓷器和梦想的航海人,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考古浮海记·第一百零九章 泉州湾的元代商船

“探海号”驶入泉州湾时,正值闽南的雨季。细雨如丝,将泉州港的轮廓晕染成一幅水墨画——远处的开元寺东西塔隐约可见,港口里停泊着现代化的集装箱船,起重机的吊臂在雨雾中缓缓移动,与元代“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隔空呼应。

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岛夷志略》的复刻本,书页上“泉州港为天下之港,番舶云集,货通四海”的记载,与眼前的景象渐渐重叠。他想起之前在西沙发现的张氏龙泉青瓷商船,那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而泉州湾,或许藏着更宏大的历史图景。

“程队,泉州海交馆的陈馆长到码头了!”郑海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程远收起书,快步走下船梯,只见一位穿着藏青色西装的中年人正举着伞等在岸边,胸前的工作证上写着“陈明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

“程队,久仰大名!”陈馆长快步上前,握住程远的手,“你们在西沙和乱礁洋的发现,我们都关注着呢!尤其是西沙的龙泉青瓷,填补了元代外销瓷的空白,太了不起了!”

“陈馆长客气了,”程远笑着说,“这次来泉州湾,还要靠你们的支持。听说你们发现了几处疑似元代沉船的遗址?”

“是啊,”陈馆长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勘探报告,“我们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发现了三处声呐异常区,其中一处的信号很像元代商船,船长约十二丈,宽三丈,货舱区的反射信号很强,很可能载着大量瓷器和香料。”

两人边走边聊,登上“探海号”的主控舱。陈馆长指着海图上的一处标记:“就是这里,北纬24°56′,东经118°40′,水深十八米,海底是泥沙质,比较适合发掘。不过这片海域靠近航道,需要协调海事部门划定临时禁航区。”

林珊接过勘探报告,快速浏览后说:“海水ph值8.0,能见度三米,水温22c,水流较缓,符合潜水条件。不过雨季的海水浑浊度较高,可能会影响水下拍摄,我建议先用水下机器人进行初步勘探,确定沉船的具体位置和保存状况。”

陈馆长赞同道:“我已经联系了海事部门,明天开始临时禁航三天。另外,我们馆里保存着1974年出土的‘泉州湾后渚沉船’文物,其中有大量的元代瓷器和香料,你们可以先去看看,或许能为这次的勘探提供参考。”

第二天一早,考古队分成两组:林珊和张明轩去泉州海交馆参观,程远和郑海峰则带着水下机器人前往疑似沉船遗址。

林珊和张明轩走进泉州海交馆的“元代泉州港”展厅时,立刻被展柜里的文物吸引。展柜中央摆放着一艘木质沉船的模型,旁边陈列着出土的龙泉青瓷碗、景德镇青白瓷盘、阿拉伯风格的铜器,还有一包已经碳化的胡椒——这些都是1974年后渚沉船的遗物。

“你看这个龙泉青瓷碗,”张明轩指着展柜里的一件文物,“釉色是典型的元代‘梅子青’,和西沙张氏沉船出土的瓷器一模一样!还有这个胡椒,经检测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说明这艘商船当年去过东南亚或南亚。”

林珊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件青白瓷盘:“这个盘底刻着‘福’字,是景德镇窑的标记,元代景德镇瓷大量外销,泉州港是重要的出口港。如果这次发现的沉船也载着景德镇瓷,就能进一步证实元代‘多窑口外销’的格局。”

与此同时,程远和郑海峰正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进行水下勘探。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穿透浑浊的海水,照亮了海底的泥沙——突然,一道深色的阴影出现在屏幕上,轮廓呈长方形,货舱区的光点密集得像星星。

“程队,找到了!”郑海峰的声音带着兴奋,“你看这个轮廓,船长约十二丈,宽三丈,和陈馆长说的一致!货舱区的信号很强,应该是瓷器或香料!”

程远盯着屏幕,手指在货舱区的光点上划过:“让机器人靠近一点,看看能不能拍到瓷片的影像。另外,注意检测海底的泥沙厚度,别让机器人陷进去。”

水下机器人缓缓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里,隐约能看到泥沙中露出的青白色瓷片边缘,还有一些深色的块状物体——像是香料的残骸。“程队,有瓷片!还有疑似香料的东西!”郑海峰大喊,“瓷片的釉色看起来像龙泉青瓷,还有一些泛着青白光泽,可能是景德镇瓷!”

程远立刻决定:“明天安排潜水员下潜,先采集样本,确定沉船的年代和货物种类。另外,让林珊准备好检测设备,样本一上来就进行分析。”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泉州湾的海水变得清澈了许多。郑海峰带着两名潜水员,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跳入水中。水下机器人在前引路,探照灯照亮了沉船的轮廓——这艘元代商船的船体保存得比想象中完好,船舷的木质结构虽然已经发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坚固。

“程队,货舱里全是瓷器!”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有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还有一些黑釉瓷!旁边还有很多黑色的块状物,闻起来有淡淡的香味,应该是香料!”

“小心采集样本,”程远叮嘱,“每种瓷器都要采,香料也要取一小块,注意别破坏文物的完整性。”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防水箱爬上甲板,林珊和张明轩立刻围了上来。防水箱里,放着几件完整的瓷器和一小块黑色的香料:龙泉青瓷碗、景德镇青白瓷盘、建窑黑釉盏,还有一块泛着油光的胡椒。

“先检测瓷器的年代!”林珊立刻将瓷器样本放进热释光检测仪。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烧制年代在元代至元年间,与1974年后渚沉船的年代一致!”

张明轩拿着放大镜观察龙泉青瓷碗:“这个碗的胎土成分和西沙张氏沉船的完全一致,都是龙泉窑大窑遗址的瓷土!景德镇青白瓷盘的釉料配方,也符合元代景德镇窑的特征!”

林珊又对香料样本进行检测:“这是胡椒,经成分分析,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和1974年后渚沉船出土的胡椒产地相同!这说明这艘商船和后渚沉船一样,都是从泉州港出发,前往东南亚或南亚进行贸易的!”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兴奋不已。程远立刻召开会议:“根据目前的证据,这艘沉船是元代至元年间的泉州商船,载着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建窑黑釉瓷和香料,目的地应该是东南亚或南亚。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清理货舱,争取找到更多带有文字标记的文物,比如船主的印章、贸易文书,甚至航海日志。”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开始对沉船进行系统性清理。郑海峰带着潜水员,每天下潜两次,小心翼翼地将瓷器从泥沙中取出;林新宇操控无人机,绘制沉船的三维模型;张明轩则在实验室里整理瓷器,对比不同窑口的器型和纹样;陈馆长每天都来船上,带来泉州海交馆的研究资料,为考古队提供参考。

这天,郑海峰在清理货舱中部时,发现了一个木质的工具箱。工具箱已经腐朽,但里面的物品却保存得比较完好:一把铜制的罗盘、几枚元代至元年间的铜钱、一把木质的船桨,还有一枚铜制的印章——印章上刻着“吴记”两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泉州后渚港”。

“程队!找到印章了!”郑海峰拿着印章跑过来,兴奋地说,“上面刻着‘吴记’和‘泉州后渚港’,这应该是船主的印章!”

程远接过印章,仔细观察:“‘吴记’?我记得《岛夷志略》里记载过,元代泉州有个船商叫吴世昌,旗下的商船都标着‘吴记’,他主要经营瓷器和香料贸易,经常往返于泉州和东南亚之间。”

陈馆长凑过来,看着印章说:“没错!我们馆里的《泉州府志》复刻本里,也有关于吴世昌的记载:‘吴世昌,至元年间泉州商人,拥船十艘,货通南洋,富甲一方’。这枚印章,很可能就是他的!”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张明轩在整理瓷器时,发现了一个景德镇青白瓷盘,盘底刻着“吴记”两个字,与印章上的字体一致:“这说明这些瓷器是吴世昌专门定制的,上面的‘吴记’是他的商号标记!”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耀世灵尊写书成神:我真没想武侠变玄幻啊开局获得宗门系统冰雪风云录万界熟练度成仙从魔教鼎炉到万古共主器君陈少君末世:抱歉我的军团只有女兵华娱激荡年代御兽:我能不断进化兽娘圣虚(圣墟)蠕虫君主的崛起斗罗:我的魂技是九秘横推一切敌无敌御兽从黑帝开始九州霸业魂分阴阳我复苏了华夏神明血月代行者修仙:肌肉修士,物理飞升在恐怖片里当万人迷沉睡八万年,圣人老祖出关了狂刀,道主,葬天棺穿越成公主我的玩家太会创造了时光流派转生地龙:地龙怎么是蚯蚓啊见面一张卖身契,仙界全是我小弟木河剑帝万法千通伏神灵唐逗穿越诸天,武神之躯横推万界让你当好圣孙,你养一群女妖?我在修仙文里养成萝莉刚入圣地,就给人家老祖拐走了锦衣卫:靠着吃拿卡要我无敌了寻觅超脱我在诸天反套路斗罗:满级刀武魂,被胡列娜曝光身为反派,我的马甲多亿点点很合理吧穿越万界之开局黄帝内经诸天四合院我打禽兽捡碎片凡人长生,我选择仙武同修重生最强丹帝天呀!那位长生者怎么那么多前任穿越唐朝之旅灵魂王座邪神的小巫女废材小姐太妖孽新时代导师苟在巫族写日记,后土杀疯了
方浪书院搜藏榜:携千亿物资空间重生,她被七个哥哥团宠了斗罗之开局一只鸟玄幻:我率地府镇世间!穿越综玄,从绑定陈北玄模板开始我在修真界创办三只牛传媒宗门无敌升级逆天废材:鬼医大小姐抗战英雄谱太古凌霄诀我的命运改变器儒道:我是三界圣人!镇压诸天系统我是神国大尊杀戮变强之武道长生全职法师:煞渊起手以示尊敬病娇美人不当白月光请个律师打官司一剑逍遥斩红尘异能诡妃:邪尊,好火爆永生轮回系统护体:渡怨女大王阴阳碎天诀重生猛虎:率领雄狮南征北战奇异传她靠生崽火遍全星际修仙:我用超算成剑仙九星轮回诀诸天:无限兑换从斗罗开始女装大佬的家教日记从洪荒逃走当幕后黑手微醺迷恋虚灵神位神木图腾:重生沙漠树地狱法典重瞳藏不住玄幻:我能查看人生剧本校园捉妖师仙武成双我喜欢欺负我的青梅竹马仙途之绝品灵灯使我在异世界当写手你捅谁不好,捅这挂逼家族不朽魔心重生后嫁给了敌国太子影视世界从匆匆那年开始无限强化我不可能是精神病开局从大树开始进化木叶之忍者人生关于魔王这件事牵起你温暖的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死后变强?那就来作死!焚天剑途:从废少到剑尊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逆天龙神决欢喜妙法,女帝尤怜平民冰法如何靠小绿瓶逆袭镇乾坤!现代兵王携九凤杀疯了!双界非命奥术徽记星辰耀九州红楼:开局吕布战力的我强夺金钗清瑶踏仙途仙子,需要疏通一下吗?九转丹劫:废材狂妃逆九天签到玄天,我成了万界守护者本心即可入宗选择水灵根,总跟师姐们鬼混特工世子妃:战神黑化宠翻天囚禁我的魔主天天想喂我玄灵异界主宰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凡尘神只剑狱苍穹:杨玄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逆潮之主玄幻:我的情绪银行满级帝女归来,开局觉醒昆仑灵最强系统传承萧凛:禹洲问道纪诸天万界之大主宰希望城主考古浮海记讨封失败?没事,我能模拟重开!从F是ma开始修仙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代码与魔咒变身猫娘,被萝莉控领主收养逆袭传说:大妖王天道严选,开局契约五个夫郎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开局核聚变词条,圣女要吸干我?灵修逆途乘风破浪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杀手重生之毒妃传仙君,您的坟我挖错了!剑傲川灵如意请我去修真原始人?不!我将进化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