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南方一个叫清水村的地方,有个叫王小二的年轻人。王小二聪明伶俐,但有个毛病——做事总是毛毛躁躁,从不在意村里的老规矩。
清水村有个世代相传的禁忌:任何人不得踩踏别人家的门槛。老人们常说:“门槛是家的守护神,踩了门槛会惊扰家神,带来厄运。”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村里最年长的周爷爷就会捋着白胡子说:“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规矩,自有它的道理。”
这年春天,王小二娶了邻村姑娘秀娥为妻。新婚燕尔,小两口恩爱有加,只是王小二依然改不了毛躁的性子,进出家门总是“噔噔”两脚踩在门槛上。
秀娥几次提醒:“相公,老人们说不能踩门槛呢。”
王小二不以为然地笑道:“这都是老黄历了,门槛不就是块木头吗?踩两下还能塌了不成?”
一日,王小二从市集回来,肩上扛着新买的锄头,手里还提着给秀娥买的布料。走到家门口,他照旧抬脚就要往门槛上踩。
“别踩!”秀娥突然喊道。
王小二被吓了一跳,脚已经落在了门槛上。就在这时,他肩上的锄头突然滑落,“咔嚓”一声,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他的脚背上。
“哎哟!”王小二疼得大叫一声,抱着脚跳了起来。
秀娥赶紧扶他进屋,一边替他包扎一边说:“看吧,叫你别踩门槛,这下吃苦头了吧?”
王小二呲牙咧嘴地说:“巧合罢了,锄头没扛稳,跟门槛有什么关系?”
几天后,脚伤好了,王小二又把这事忘到了脑后。
端午节前,村里家家户户准备包粽子。秀娥让王小二去周爷爷家借个粽模子。王小二一口气跑到周爷爷家,进门时又是“噔噔”两脚踩在门槛上。
周爷爷皱了皱眉,但没说什么,转身去拿模子。王小二等不及,跟在老人身后,没留意脚下的门槛,又被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摔了个大跟头,手里的糯米撒了一地。
周爷爷摇摇头:“孩子,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踩门槛。”
王小二红着脸收拾完,心里却更加不服气:“这门槛分明是故意跟我过不去!”
夏天到了,雨水渐多。一天深夜,狂风暴雨突然袭来,雷声震得窗户嗡嗡作响。
“不好!”秀娥突然从床上坐起,“我忘了收晾在院里的干菜了!”
王小二忙起身:“我去收,你躺着吧。”
他摸黑跑到院中,雨水打得眼睛都睁不开。匆忙收完干菜回屋时,王小二又是一脚踩在门槛上。谁知这次,门槛突然松动,他一个踉跄向前扑去,不仅摔破了额头,还撞翻了桌上的油灯。
“哎呀!”秀娥惊叫一声,赶忙点亮蜡烛。
只见王小二额头流血不止,地上油迹斑斑,更要命的是,油灯引燃了旁边的布帘,火苗正往上窜。
王小二顾不得疼痛,赶紧与秀娥一起扑火。好在火势不大,很快被扑灭了,但半幅帘子已经烧毁,墙上也熏黑了一大片。
望着狼藉的屋子,王小二终于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王小二带着礼物来到周爷爷家,诚恳请教门槛的来历。
周爷爷让王小二坐下,缓缓道来:“其实啊,这规矩不是迷信,里面有老祖宗的智慧。你看,古时候的门槛为什么做得高?一是防雨水进屋,二是防蛇虫爬入。咱们这儿蛇多,高高的门槛能挡住不少危险。”
“那为什么不能踩呢?”王小二不解地问。
“门槛下面是空的,常年踩踏容易松动。雨天进水,木头腐烂,不但挡不住水,还会成为隐患。你昨晚上摔跤,就是因为前些日子的踩踏让门槛松动了。”周爷爷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养成不踩门槛的习惯,能让人进出时低头注意脚下,这样既不会撞到门框,也能看清有没有蛇虫躲在门口。”
王小二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什么迷信,而是生活经验啊!”
周爷爷点点头:“老人们把经验变成规矩,代代相传,是为了保护子孙后代。只是时间久了,有些人只记得规矩,却忘了为什么立这规矩。”
王小二回家后,仔细检查了自家门槛,发现果然已经松动。他亲手拆下旧门槛,换上了新的。从此以后,他进出家门总是小心翼翼避开门槛,再也不毛躁了。
更让人称奇的是,自那以后,王小二做事越来越稳重,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一年后,秀娥生了个大胖小子,王小二成了父亲,更是时常把这个门槛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记住啊,”每当讲完故事,王小二总会说,“老规矩里往往藏着老智慧,我们可以不明白,但要先学会尊重。”
这故事一代传一代,清水村不踩门槛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住上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过去的门槛,但老人们还是会用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尊重传统,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