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
华夏军的治理工作也渐渐进入正轨。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军并没有忘记关外的满清。
在关内忙着收割秋粮的时候,两个旅的部队直接出动,向着盛京的方向赶去。
京师一战,华夏军的战士们将满清的主力几乎全部消灭,现在的辽东基本没有多少的抵抗力量存在。
华夏军的部队自山海关北上,第一步便是葫芦岛。
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两起着名的战役,那便是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天启六年,明军以不足两万人的兵力,凭借坚固的城防和先进的火炮技术,成功击退了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取得了胜利。此战是明朝对后金的首次大捷,对后金的军事扩张造成了重大打击。
天启七年,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成功抵御了后金军的进攻,保卫了宁远和锦州。此战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防御,延缓了后金的进攻步伐。
但可惜的是,即便是明军对满清打了多少胜仗,最终这江山还是被满清给夺了去。
留给关内百姓的只有无尽的杀戮和痛苦。
只是如今的情况不一样了,不再是满清一步一步蚕食关内,而是华夏军主动出击,将整个辽东全部收复,解救被满清掠走的同胞们。
葫芦岛驻扎的满清军队几乎没有,那些在京师一战中逃离的满清士卒们,早已把满清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带回了盛京。
跟历史一样,满清方面最终即位的还是顺治,爱新觉罗·福临,这位如今只有四岁的小孩子在其他人的推举下,成为满清的皇帝。
只不过真正执掌权力的却是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后世人们口中经常提起的大玉儿。
在她的命令下,满清收缩势力,将剩余的主要兵力集中在盛京,其他的地方全部舍弃。
并且,她知道华夏军早晚会打过来,还将盛京城内的所有汉奴全部赶出城去,让他们自生自灭。
面对其他人的不解,大玉儿是这样解释的。
“华夏军早晚会打过来,这些汉人在盛京不是帮手,而是威胁!你们平时怎么对汉人的你们心里清楚,难免这些汉人不会怀恨在心。
如果华夏军一但攻城,城内如此多的汉人集结起来,我们这么点人拿什么抵抗。
到时候我们不用打,只靠这些汉奴就能把我们全部生吞活剥了!”
不得不说,大玉儿的智商绝对不低,要不然在真正的历史上她也不会辅佐两帝,对于清初政权的巩固,统一及强盛作出重要的贡献。
因此,华夏军在抵达盛京的这路上可谓格外顺利,在短短的六天就兵临盛京城。
大玉儿虽然在逃兵的口中知道了华夏军的恐怖,但从人的语言中还是无法十分准确的做出判断。
她只是以为在盛京城中坚守应该问题不大,等华夏军久攻不下,再加上辽东的天气变化快。
刚到秋天盛京晚上气温就已经逼近零度,到时候华夏军忍受不了必然会撤离。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华夏军一到盛京城下就直接开始攻城,数十辆坦克的炮火一同发射,仅仅是三轮炮弹,盛京城就被轻易攻破。
大玉儿再想跑,也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攻入盛京城的华夏军长驱直入,很快便来到了盛京的皇宫。
在枪炮的威胁下,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光速投降,北上的华夏军也将拿下盛京的消息,报告给了已经在京师办公的开发委。
傅靑和陈易新三人看过之后乐得合不拢嘴,这代表着满清这个让华夏一百多年抬不起头的国度,在一刻正式烟消云散。
随后,经过讨论,三人达成一致。
陈易新给盛京方面下令,将再次派遣三个旅去支援盛京。
等大部队一到,除一个旅驻扎在盛京,其余四个旅再次向北进攻,将长春、尔滨、通辽等整个北方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根据盛京方面汇报,在辽东解救的汉人高达近三百万人。
陈易新命令,将这些解救的汉人就地安置在东三省,由驻扎的各个部队带领百姓进行建设。
由于满清的覆灭,整个辽东再也没有了抵抗势力,华夏军的队伍很快就将东三省全部掌控,百姓也开始了恢复性建设。
至此,整个北方基本全部落入华夏军的势力范围。
而下一步计划,就是南下。
在南方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华夏军去解决,相比于北方百姓,南方的百姓过的更加苦楚。
虽然南方富庶,但是这些财富却跟百姓们不沾一点边。
富庶和享受是士绅和官僚老爷们的特权,百姓只能依靠卖身才能勉强苟活。
南方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难啃的骨头,但华夏军早已做好了准备,这个世界只有打碎了才能重建。
华夏军来到这个世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不再有高高在上的人,当家做主的人都是百姓,也只有百姓。
任何胆敢欺压百姓者,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华夏军会将天下的百姓护在身后,虽死无悔。
因为他们也曾经是百姓,他们也从人民中来,也终将回到人民中去。
南下的计划参谋团也已经制定完毕,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同。
参谋部制定的南下计划,几乎与解放时期的南下计划雷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这次面对的敌人不是果党,而是大明。
同时,在华夏军治理北方的这个时间,明朝陪都南京保留有六部、都察院等跟北京一样的政权机构,并以此建立了新的朝廷。
皇帝依然还是历史上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
他们妄图用着半壁江山来对抗华夏军,再次骑在百姓的脖子作威作福。
这是华夏军不能容忍的,也是华夏军要坚决打击的。
因此,华夏军南下首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在历史上只存在了18年的政权,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