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接下来几章,讲一下不同时期测量过程,工具以及其中的测量原理,

古代:

古人测量的核心不是直接测量天体本身,而是测量角度和时间。一切测量都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参考系:地平坐标系(以观测者为中心)和赤道坐标系(以天球极为中心)。

测量工具:

肉眼

简易仪器: 圭表、日晷、浑仪、象限仪等。

记录: 纸笔。

核心仪器与测量方法

1. 圭表 (Gnomon) —— 测影定历

这是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

构成:

表 (Gnomon): 一根直立的杆子。

圭 (Ruler): 一把平放在地面上正南北方向的尺子,用于测量影长。

测量方法:

1. 测定方向: 首先用表影确定正北方向。记录一天中表影顶端移动的轨迹,轨迹中最短的影长所在的线就是正南北方向。

2. 测定节气: 每天正午时分,测量表影的长度。一年中,影长最长的那天是冬至,最短的那天是夏至,影长适中的两天为春分和秋分。

3. 测定回归年长度: 通过连续多年测量冬至点(影长最长之日)的时间间隔,可以精确算出一回归年(阳历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回归年长度数值极为精确,正是靠圭表长期测量得出的。

测量目标: 时间(节气、回归年)、方向(南北子午线)。

2. 浑仪 (Armillary Sphere) —— 测角定位

这是古代最复杂、最精密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赤经、赤纬)。

构成: 一套嵌套在一起的多个金属圆环,分别代表:

子午环: 代表南北方向的经线。

地平环: 代表地平圈。

赤道环: 代表天球赤道,上面刻有度数(如365.25度或360度)。

白道环\/黄道环: 代表月球的轨道或太阳的轨道。

窥管: 一根贯穿仪器中心、可以自由旋转瞄准的管子。

测量方法(以测量某颗恒星为例):

1. 校准: 将浑仪对准北天极(北极星附近),调整各环的位置,使赤道环平行于天球赤道,子午环对准南北方向。

2. 瞄准: 转动窥管,使其对准要测量的恒星。

3. 读数: 窥管被多个环“固定”在空中,此时:

窥管与赤道环的交角,就是该恒星的赤纬(去极度)。

窥管与子午环的夹角,或它在赤道环上对应的刻度,就是该恒星的赤经(入宿度)。古人常用“距星”(标志星)来作为参考点。

测量目标: 天体的精确位置(赤经、赤纬)。

3. 象限仪 (quadrant) \/ 简仪 —— 简化测角

浑仪很复杂,环圈会互相遮挡。元代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将浑仪的各环圈分解开来独立使用,功能相同但更简便。象限仪是其中用于测量地平高度或赤纬的部分。

构成: 一个90度的扇形板,上面刻有度数,一端悬挂有铅垂线以确保垂直。

测量方法:

1. 将象限仪立直,铅垂线确保其垂直于地平线。

2. 通过象限仪边缘的窥管或照准器瞄准天体。

3. 读取铅垂线在刻度盘上所指的度数,这个度数就是天体的地平高度。

4. 如果已知观测地的纬度,通过数学换算(赤纬 = 90° 纬度 ± 地平高度),就可以求出天体的赤纬。

测量目标: 天体的地平高度或赤纬。

好的,中国的节气历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核心概念:什么是节气?

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黄道)位置划分的24个特定点,每个点对应一个时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一个时间段。它本质上是一种阳历成分,反映的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因此能精确反映气候和物候的变化。

一、历法基础:阴阳合历

中国的传统历法(俗称农历)是一种独特的阴阳合历:

阴历部分: 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约29.53天)为基础制定月份。初一为朔月(新月),十五为望月(满月)。这保证了日历与月相的同步。

阳历部分: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回归年,约365.24天)为基础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这保证了日历与四季寒暑的同步。

为了解决回归年(365.24天)和12个朔望月(约354天)之间的11天差,古人通过增设闰月(“十九年七闰”法则)来调整,使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保持一致。因此,节气在阳历日期上是相对固定的,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则会有较大波动。

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划分

1. 起源: 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通过观测“圭表”日影长度来确定。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长适中的为“春分”和“秋分”。这四大节点称为“四象”或“四分点”。

2. 发展: 到秦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

3. 划分方法:

“平气法”(古法): 将一回归年平分为24等份,每份15天多一点,从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气。

“定气法”(现代): 以春分点为0度,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份15°。太阳每运行15°,就对应一个节气。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速度不均匀,所以每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冬至附近节气间隔约14.7天,夏至附近约15.7天)。现行历法采用“定气法”。

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列表与含义

节气通常每半月一个,每月两个。

| 季节 | 节气顺序 | 名称 | 公历日期(大致) | 含义与物候 |

| 春 | 1 | 立春 | 2月35日 | 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

| | 2 | 雨水 | 2月1820日 |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 | 3 | 惊蛰 | 3月57日 | 春雷乍动,惊醒蛰伏的昆虫。 |

| | 4 | 春分 | 3月2022日 | 昼夜平分,春季中期。 |

| | 5 | 清明 | 4月46日 | 气候清爽,草木繁茂,是扫墓踏青的时节。 |

| | 6 | 谷雨 | 4月1921日 | 雨生百谷,雨水滋润禾苗生长。 |

| 夏 | 7 | 立夏 | 5月57日 | 夏季开始。 |

| | 8 | 小满 | 5月2022日 |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 | 9 | 芒种 | 6月57日 |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抢收抢种时节。 |

| | 10 | 夏至 | 6月2122日 | 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盛夏开始。 |

| | 11 | 小暑 | 7月68日 | 天气开始炎热。 |

| | 12 | 大暑 | 7月2224日 |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

| 秋 | 13 | 立秋 | 8月79日 | 秋季开始。 |

| | 14 | 处暑 | 8月2224日 |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 |

| | 15 | 白露 | 9月79日 | 天气转凉,清晨露水日益增多。 |

| | 16 | 秋分 | 9月2224日 | 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期。 |

| | 17 | 寒露 | 10月89日 | 露水已寒,将要结霜。 |

| | 18 | 霜降 | 10月2324日 | 天气更冷,开始有霜。 |

| 冬 | 19 | 立冬 | 11月78日 | 冬季开始。 |

| | 20 | 小雪 | 11月2223日 | 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 |

| | 21 | 大雪 | 12月68日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 | 22 | 冬至 | 12月2123日 |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开始。 |

| | 23 | 小寒 | 1月57日 | 气候开始寒冷。 |

| | 24 | 大寒 | 1月2021日 | 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记忆口诀: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节气历法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1. 指导农业生产: 这是其最核心的起源价值。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忙,忙着种”等,直接指导农事活动。

2. 影响日常生活: 许多民俗节日与节气相关,如“立春”迎春、“清明”扫墓、“冬至”吃饺子等。中医养生也讲究“顺应四时”,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之道。

3. 蕴含哲学智慧: 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包含了阴阳平衡(如春分秋分)、物极必反(如夏至冬至)的哲学思想。

4. 文化遗产: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总结来说,中国的节气历法是一套将天文、气象、物候与农事、民俗完美结合的精密系统,它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更是中华文化深层结构和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古人计算出一年约有365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达千百年的持续天文观测和精密数学计算才得以实现的。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

核心原理在于观测太阳的回归运动,即季节循环。他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

方法一:圭表测影 —— 最精确、最直接的方法

这是中国古代最主流和精确的方法。所谓“圭表”,是两种工具的合称:

表(Gnomon): 一根直立的杆子。

圭(Ruler): 一把平放在地面上正南北方向的尺子,用于测量影长。

计算过程如下:

1. 确立“冬至”和“夏至”:

每天正午时分,测量“表”在“圭”上投下的影子长度。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

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就是「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

2. 连续测量,寻找周期:

古人会年复一年地记录“冬至”或“夏至”发生的具体时刻。

他们发现,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或者从一个夏至到下一个夏至,所经历的天数总是相同的。

3. 精密计算:

通过累计多年(比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测数据,取平均值,就能极大地提高精度。

例如: 记录下连续100个“冬至日”之间的总天数,然后除以100,就能得到一个非常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中国古代的成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古人通过圭表测量就已得出 “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 的结论,即 365.25天。这个数值被称为 “回归年”。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通过大规模、长周期的精密测量(使用了40尺高的超高表),将回归年长度计算到 365.2425天(与现代实测值365.2422天仅差26秒),这个精度领先世界数百年。

方法二:观测星辰 —— 作为辅助和验证

古人也会通过观测夜空中的星象来验证年的长度。

1. “偕日升”或“偕日落”:

观察某颗特定的亮星(如昴星团、大火星<心宿二>),在一年中第一次在日出前短暂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偕日升),或是在日落后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偕日落)。

记录下两次相同天象之间所间隔的天数,也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2. 验证作用:

这种方法受天气和地平线环境的影响较大,精度不如圭表测影。

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证据,与圭表测量的结果相互印证,证明“年”确实是一个稳定的周期。

中西方的智慧交汇

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天狼星的“偕日升”(每年尼罗河泛滥前夕,天狼星会与太阳同时升起)来确定一年的长度,也得出了365天的结论,并以此制定了历法。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天文学家也通过类似的方法不断修正年的长度,最终在儒略历中采用了365.25天的数值。

总结

古人计算一年天数的方法,体现了长期、系统化的科学观测精神:

1. 找到基准点: 首先通过圭表找到“冬至”或“夏至”这个绝对不变的基准日。

2. 长期记录: 持续数十年、上百年地记录基准日之间的天数。

3. 数学平均: 通过求平均值来消除误差,得到极其精确的数值(365.25天左右)。

因此,这个数字不是某个人某一天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无数代古代天文学家用尺子一寸一寸量出来的,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

一、赤道 (the celestial Equator)

1. 定义: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想象一下: 把地球的赤道线(那条位于南北极正中间、环绕地球最宽的线)无限向外扩大,投射到遥远的“天球”背景上,形成一个大圆圈。这个圈就是天赤道。

它的位置是固定的,由地球的自转轴决定。天赤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轴垂直。

2. 功能与意义:

天球坐标系的基石: 它是赤道坐标系的基圈,相当于地球上的0°纬度线。

赤纬 (declination): 测量天体位于天赤道以北还是以南的角度(类似地球上的纬度)。天赤道是0°,向北到+90°(天北极),向南到90°(天南极)。

赤经 (Right Ascension): 测量天体沿着天赤道向东距离春分点的角度,以时、分、秒表示(类似地球上的经度)。

划分南北天球: 天赤道将天球正式分为北天球和南天球。

二、黄道 (the Ecliptic)

1. 定义: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想象一下: 从太阳系的角度看,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把这个公转的轨道平面无限向外扩大,投射到天球背景上,形成另一个大圆圈。这个圈就是黄道。

它是太阳的“年度路径”: 由于地球的公转,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像是在背景恒星之间缓慢移动,太阳一年中在天球上走过的路径就是黄道。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星座)就分布在黄道带附近。

2. 功能与意义:

行星和月球的“高速公路”: 太阳系的行星(以及月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非常接近,因此从地球上看,所有行星和月球也总是在黄道附近运行的一片区域内(称为黄道带)。

季节的成因: 黄道与天赤道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约 23.4° 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正是这个交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更替。

核心区别与联系:一张表格看懂

| 特征 | 赤道 (celestial Equator) | 黄道 (Ecliptic) |

| 定义依据 | 地球自转 | 地球公转 |

| 是什么的投影 | 地球的赤道面 | 地球的公转轨道面 |

| 主要功能 | 赤道坐标系的基础 | 描述太阳、月亮、行星的视运动路径 |

| 与季节的关系 | 无关 | 直接相关(因黄赤交角产生四季) |

| 角度关系 | 与地球自转轴垂直 | 与天赤道有约 23.4° 的夹角(黄赤交角) |

| 重要性 | 定位所有天体的基础参考系 | 理解太阳系内天体运动和历法的基础 |

一个生动的比喻

你可以把天赤道想象成剧院舞台上固定不动的一条中心线(由地球自转决定)。

而黄道则是主角太阳一年中在舞台上走过的固定路线(由地球公转决定)。

其他配角(行星和月球) 的戏份也几乎都在这条主角路线附近上演。

这条主角路线(黄道)和舞台中心线(天赤道)不是平行的,而是斜着交叉的,这个交叉的角度(黄赤交角)决定了这场“宇宙戏剧”的精彩程度——四季的变化。

总结来说:

赤道是关于地球自己怎么转的参照系。

黄道是关于地球怎么绕着太阳跑的参照系。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踏入天文学大门的关键一步!

我们来彻底讲清楚“经纬”具体指的是什么。

“经纬”是经度和纬度的合称。它们是一组用于表示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位置的坐标系统,相当于地球的“地址”。

这个系统非常巧妙,它用两个简单的数值就能精确定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一、纬度 (Latitude ?)

1. 是什么?

纬度表示一个地点到地球赤道的南北角度距离。它回答的是 “在南北方向的哪里?” 这个问题。

2. 如何定义和测量?

基准线(0°): 赤道是纬度的起点,将其定为0°。

测量方法: 从地心到地球表面某一点作一条连线,这条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纬度。

范围: 从赤道的 0° 向北至极点为 北纬90°(北极),向南至极点为 南纬90°(南极)。

单位: 度 (°)、分 (′)、秒 (″)。1° = 60′,1′ = 60″。

3. 重要特征线:

北回归线: 约北纬23.5°

南回归线: 约南纬23.5°

北极圈: 约北纬66.5°

南极圈: 约南纬66.5°

4. 如何记忆?

“纬” 字是绞丝旁,让人联想到 “横线”、“腰带”。

地图上的纬度线正是一圈圈平行的横线,像地球的腰带。赤道就是最粗的那根腰带。

纬度线是平行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为一点。

二、经度 (Longitude λ)

1. 是什么?

经度表示一个地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角度距离。它回答的是 “在东西方向的哪里?” 这个问题。

2. 如何定义和测量?

基准线(0°):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国际协定为 本初子午线,定为0°。

测量方法: 某地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经度。

范围: 从本初子午线的 0° 向东至 东经180°,向西至 西经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同一根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

单位: 同样为度 (°)、分 (′)、秒 (″)。

3. 重要特征:

所有经线都汇集于南北两极,长度相等。

经度与时间直接相关。地球每24小时自转360°,因此每1小时对应15°经度。

4. 如何记忆?

“经” 字是丝字旁,让人联想到 “竖线”、“纵向”。

地图上的经度线正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竖线(弧线)。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三、经纬度如何共同工作?—— 定位一个点

我们可以把经纬度系统想象成一个坐标网格:

1. 纬度(横线) 告诉你需要沿着南北方向走哪条“街”。

2. 经度(竖线) 告诉你需要沿着东西方向走哪条“道”。

只有“街”和“道”交叉的地方,才是精确的位置。

举例:北京故宫的坐标大约是北纬39°54′,东经116°23′。

北纬39°54′ 告诉我们:它在赤道以北约39.9度的“横线”上。

东经116°23′ 告诉我们:它在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以东约116.4度的“竖线”上。

这两条虚拟的“线”在全球唯一相交的点,就是北京故宫的位置。

总结与类比

| 特征 | 纬度 (Latitude) | 经度 (Longitude) |

| 方向 | 南北方向 | 东西方向 |

| 基准线 | 赤道 (0°) | 本初子午线 (0°) |

| 范围 | 0° to 90° N(北) or S(南) | 0° to 180° E(东) or w(西) |

| 线缆特征 | 平行线,长度不等 | 汇于两极的竖线,长度相等 |

| 记忆口诀 | “横纬竖经” | “横纬竖经” |

也可以理解为,纬腰带,经圆1

所以,“经纬”具体指的就是经度和纬度这一套全球通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它是地图学、导航、天文测量和所有地理信息系统(GpS)的基础。

日晷——这个古代世界最优雅、最普遍的计时工具。

日晷(Sun dial),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的指示器”。它是一种通过观察太阳投射指针(称为晷针)的影子位置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一、核心原理

日晷的计时基于两个基本原理:

1. 太阳的视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从地面上看,太阳仿佛在天空中由东向西移动。

2. 影子的变化: 一个固定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规律地移动。影子就像是太阳在天空中的指针。

二、主要类型与结构

日晷种类繁多,但最常见、最经典的是赤道式日晷。

1. 赤道式日晷

这是设计最直观、最符合天文学原理的日晷。

结构:

晷面(dial plate): 一个平行于天赤道平面的圆盘。因此,在中国,它需要与地面呈一个角度(角度 = 90° 当地纬度)。例如,北京纬度约40°,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就是50°。

晷针(Gnomon): 一根垂直于晷面、穿过晷面中心的金属杆。晷针必须平行于地球的自转轴,即指向北天极(北极星附近)。

计时原理:

太阳照射晷针,在晷面上投下影子。

由于晷面平行于天赤道,太阳每天视运动的轨迹也是平行的,因此影子的移动是均匀的。

晷面上的刻度是等分的,每小时对应15°(因为360° \/ 24小时 = 15°)。

特点: 计时均匀,设计科学。但有个缺点:在春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北,照射晷面上表面;秋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南,照射晷面下表面。因此很多赤道式日晷会做成双面的,两面都刻有刻度。

2. 地平式日晷

这是最常见、也最易于安装的日晷,但设计更复杂。

结构:

晷面: 水平放置。

晷针: 仍然需要指向北天极(与当地纬度角相同)。

计时原理:

晷针的影子投射在水平晷面上。

由于晷面是水平的,而太阳的运动轨迹与地平线不平行,导致影子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上午和下午慢,中午快)。

因此,晷面上的时间刻度是不等距的,需要通过复杂的三角计算来刻画。

特点: 安装方便,但刻度不均匀,设计计算复杂。

十二时辰完整划分及对应时间:

子时?(23: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象征一日之始。??

丑时?(1:003:00):鸡鸣或荒鸡,牛反刍时段。

寅时?(3:005:00):平旦,黎明前夕,虎始活跃。??

卯时?(5:007:00):日出,太阳初升,官员“点卯”时段。??

辰时?(7:009:00):食时,古人早餐时间。??

巳时?(9:0011:00):隅中,临近中午,蛇匿草丛。??

午时?(11:0013:00):日中,太阳正中,午休时段。??

未时?(13:0015:00):日昳,太阳西斜。??

申时?(15:0017:00):晡时,古人晚餐前活动时间。??

酉时?(17:0019:00):日入,日落归家,鸡归巢。??

戌时?(19:0021:00):黄昏,天将黑未黑,点灯时分。??

亥时?(21:0023:00):人定,夜深安寝。??

三、如何读取时间?

以赤道式日晷为例:

1. 看影子的尖端: 读取晷针影子尖端所指的刻度。

2. 辨认刻度: 晷面上的刻度是小时线,影子指向哪条线,就是大概几点。

3. 注意“真太阳时”: 日晷显示的是 “真太阳时” ,即根据太阳真实位置确定的时间。这与我们手表上使用的 “平太阳时” (将一年中的真太阳时平均化后的时间)有差异,这个差异称为 “时差” 。时差在一年中会在快几分钟和慢十几分钟之间变化。所以日晷显示的时间与钟表时间通常有出入。

四、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结构简单,无需动力: 完全依靠自然现象运行。

可靠耐用: 只要制作精确,可长期使用。

直观展示天文: 是天文知识的立体教学模型。

局限性:

依赖阳光: 阴天、雨天、夜晚完全无法使用。

显示“真太阳时”: 与现代标准时间存在“时差”,需换算。

有地域性: 一个日晷只能在特定的纬度使用。如果把它搬到另一个纬度城市,晷针的倾斜角度和刻度都会失效。

文化意义

日晷远不止是一个计时工具。它象征着:

时间的流逝: “寸光阴”原意就是指日晷上影子移动一寸所代表的时间。

科学精神: 是人类将天文观测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伟大发明。

古典与优雅: 至今仍常见于公园、花园、大学和古建筑中,作为一种雕塑和文化的象征。

总结来说,日晷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用影子无声地诉说着宇宙的秩序和时间的脚步。

古人没有太阳时怎么看时间:水钟与沙漏

浑仪——这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复杂的仪器之一。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位置的精密天文仪器。它的诞生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所达到的极高成就。

一、核心功能与地位

功能: 主要用于精确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相当于现代的赤经和赤纬),也可以测量黄道坐标和地平坐标。

地位: 在古代,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或空间观测站,是国家级的科研设备,由皇家天文机构(如司天监、钦天监)掌管使用。

二、结构解析:嵌套的圆环宇宙

浑仪的设计哲学是“浑天如鸡子”的浑天说宇宙模型。它是一套由多个纯金属(通常是青铜)圆环嵌套组合而成的复杂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 基本框架(固定部分):

这些环固定在一起,代表了宇宙的基本参考系。

子午环(双环): 安装在正南北方向上的固定双环,代表子午圈。它是仪器的基本骨架,用于校准方位。

地平环: 水平放置的单环,代表地平圈。上面刻有方位(如二十四向)。

天常环: 一个与地平成特定角度(等于当地纬度)固定的环,有些设计中它代表赤道环的基座。

2. 可旋转部分(测量部分):

这些环可以绕极轴旋转,用于瞄准和读数。

赤道环: 这是最核心的环。它平行于天赤道安装,上面精确地刻有365.25度(与中国古度一周天度数一致)或更精细的刻度(如365又1\/4度)。所有天体的位置最终都以此环为基准进行测量。

四游环(双环): 嵌套在赤道环内的一对双环,可以绕极轴在赤道平面内东西方向旋转。它相当于现代望远镜的赤经轴。

窥管(望筒): 一根贯穿四游环南北极轴的管子和一条照准线。它可以南北方向在四游环的环面内俯仰转动,相当于现代望远镜的赤纬轴。

窥管是真正的“瞄准器”,天文学家通过它来对准要观测的星星。

三、工作(测量)原理:如何用它测星?

以测量一颗恒星为例,古代天文学家的操作流程如下:

1. 校准:

首先调整整个浑仪,确保子午环精确对准正南北方向。

调整赤道环的倾角,使其平面与天赤道平行(即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90°减去当地纬度)。

2. 瞄准:

松开四游环和窥管的卡扣。

转动四游环(调整赤经方向),然后俯仰转动窥管(调整赤纬方向),直到能从窥管中看到目标恒星正好位于照准线的中央。

3. 读数:

一旦瞄准,立即锁紧所有卡扣。

读取去极度: 在四游环上读取窥管所指的刻度,这就是该恒星距离北天极的角度(“去极度”)。

读取入宿度: 在赤道环上读取四游环所指向的刻度。这个刻度通常以“距星”(28宿中的标志星)为参考,表示该恒星与某个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入宿度”)。

通过这两个读数,就唯一地确定了这颗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四、历史演变与意义

起源与发展: 相传为西汉的落下闳等人发明,历经历代天文学家(如东汉的贾逵、张衡,唐代的李淳风、一行,元代的郭守敬)不断改进,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精度越来越高。

简化与巅峰: 元代郭守敬发现过于复杂的环圈会互相遮挡,影响观测。于是他大胆革新,创造了结构简化、精度更高的简仪。简仪将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装置,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意义:

科学价值: 凭借浑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编制了空前精确的星表(如《甘石星经》),详细记录了行星运动、彗星、超新星等天象,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象征意义: 浑仪是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探索宇宙秩序的象征,代表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艺上的极高水准。

总结

浑仪不是一件简单的教具或装饰品,而是一台集科学理论、机械工程、精密制造于一身的大型科学仪器。它通过金属环圈模拟天球,用窥管进行照准,通过刻度系统进行读数,完美地将抽象的宇宙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工具。

它代表着中国天文学实测传统的核心,是古代天文学家“仰望星空”时手中最强大的武器。

象限仪(quadrant)深度解析

象限仪是一种古老的天文和航海测量工具,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高度角(仰角),从而辅助导航、天文观测和大地测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伊斯兰黄金时代和欧洲大航海时期,对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象限仪的历史发展

(1) 起源与早期应用

古希腊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数学家希帕克斯(hipparchus)可能最早使用象限仪测量恒星位置。

伊斯兰天文学(815世纪):阿拉伯学者(如阿尔·巴塔尼、乌鲁伯格)改进了象限仪,制造了大型固定式墙壁象限仪(如撒马尔罕天文台),精度可达弧分级别。

欧洲中世纪: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在16世纪制造了巨型象限仪,用于高精度天体测量,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奠定基础。

(2) 航海应用(1518世纪)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使用简易航海象限仪(如“雅各布杆”)测量太阳或北极星高度,计算纬度。

被六分仪取代:18世纪后,六分仪(可测量120°范围,抗船体晃动)逐渐取代象限仪,但仍用于教学和辅助测量。

2. 象限仪的结构与类型

(1) 基本组成

90°圆弧(四分之一圆,刻有角度刻度)。

瞄准装置(窥管、照准器或游标尺)。

铅垂线或水平仪(确保测量基准)。

指针或游标(提高读数精度)。

(2) 主要类型

| 类型 | 特点 | 用途 |

||||

| 墙壁象限仪 | 固定于天文台墙壁,尺寸巨大(直径可达数米) | 高精度恒星观测 |

| 航海象限仪 | 便携式,木质或金属制,带铅垂线 | 测量太阳或北极星高度以确定纬度 |

| 炮兵象限仪 | 用于火炮仰角调整 | 军事弹道计算 |

| 电子象限仪 | 现代数字版本,结合传感器 | 工业测量、建筑校准 |

3. 测量原理与使用方法

(1) 测量天体的高度角

步骤:

1. 将象限仪垂直悬挂(铅垂线校准)。

2. 通过照准器瞄准目标(如太阳、北极星)。

3. 读取圆弧上的刻度(如太阳高度角=50°)。

计算纬度(航海应用):

北极星高度 ≈ 观测者纬度(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 + 赤纬 = 90° 纬度(需结合航海历)。

(2) 误差与修正

船体晃动:铅垂线摆动导致误差,后来被六分仪(利用水平镜补偿)改进。

大气折射:靠近地平线的天体需修正折射影响。

刻度精度:早期木制象限仪误差较大,金属刻蚀版本更精确。

4. 象限仪的现代应用与遗产

天文教育:用于演示古代天文学原理。

历史重现:航海爱好者仍制作传统象限仪进行实验。

工业测量:数字象限仪(如电子倾角仪)用于机械校准。

文化影响:象限仪座(quadrans muralis)曾是一个星座,后废弃,但留下“象限仪座流星雨”(每年1月)。

5. 象限仪 vs. 六分仪 vs. 八分仪

| 仪器 | 测量范围 | 优点 | 缺点 |

|||||

| 象限仪 | 090° | 结构简单,适合固定观测 | 易受晃动影响,精度较低 |

| 八分仪 | 090°(反射原理) | 比象限仪更便携 | 仍限于90° |

| 六分仪 | 0120°(双反射) | 抗晃动,更高精度 | 需熟练操作 |

6. 自制简易象限仪(实验方法)

材料:硬纸板、量角器、细线、重物(如螺母)、吸管。

步骤:

1. 剪裁一个90°圆弧,标记角度刻度。

2. 在圆心固定吸管(照准器)。

3. 悬挂铅垂线校准垂直方向。

4. 通过吸管瞄准太阳,读取角度。

7. 结论

象限仪是人类早期探索天文和航海的重要工具,虽然已被现代仪器取代,但其原理仍影响深远。理解象限仪的使用方法,有助于认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快穿渣女万人迷结婚生娃帝女临安策秋凉了,婆家该灭门了!全员团宠郡主别太坏快穿:绑定大佬后不辜道者从诡异大陆开始军爷以身许国,军嫂许他也许家[射雕同人]妖女摄政王带娃娇宠野玫瑰穿书后,恶毒女配携带空间发大财寻龙藏珠重生婚宠:总裁撩上瘾我家有直男被弃鬼宅?玄学大佬的直播间火了引她深爱弑天刃面甜心黑小白菜,重生八零撩了狼小姑娘腰细身软,三爷诱吻成瘾毕业后,我回村种地直播四合院:随身一个成长空间逃婚后,她在古代养殖创业暴富了滨城霸主:虐妻悔途剑修小师妹,她六艺全通灵异万界人在奥特:吾乃雷奥尼克斯摆烂吃瓜:满朝文武嘻嘻?不嘻嘻直播算命:遇到亲生父母人偶们的舞台剧这个法师怎么比战士还能打冷面大理寺少卿,天天热脸把我宠扮演舔狗后,深陷修罗场超兽武装:轮回者的系统八零娇妻妩媚,高冷学神食髓知味堂堂女大学生,你说我是阴间使者不灭钢之魂林有德摄政王的王妃狂炸天命格被夺后,她被五个哥哥争着宠重活一世避祸为上清穿:病弱贵妃的荣宠路终极一班:抓住这只丁小雨给残疾老公生三个崽,他乐傻了水仙:悲惨女配跳崖后回到了过去算命直播抓鬼魔圣传丫鬟宁死不做妾,世子执着不放手缝进灵魂的回忆这么玩居然也可以龙游天下:天地秘闻奇案录
方浪书院搜藏榜:我在末世拥有了躺平生活恭送道友飞升偷偷招惹重生七零美女画家拿捏工程师神算疯玫瑰,撩得恶犬贺爷心尖宠LOL:快苟到世一上,你玩实名制?综影之我在清剧里想摆烂美漫:什么年代了还当传统蝙蝠侠葱茏如叶八零换亲女配?我靠签到系统杀疯青鲤修仙记摆烂后我重生了福天记等穗抽芽等爱开花茵绝遥全家重生,五岁萌宝被全京城团宠我爹是皇上鬼帝狂妃倾天下在朝堂被偷听心声后,他们都颠了梦回花国娘子别走,为夫一定认真背夫纲现实世界里的爱丽丝我用重生埋葬他勾魂的眼神末世重生,只想囤粮摆烂度日非人世界的人类生活普通人快穿指南八零年代探案日常情逢对手就是爱你,小糯米梦初迷离总有叹惋穿成末世文漂亮女配,男主宠上瘾全民武道:我以诡魂凶兽为食逃荒海岛,奶包福运绵绵赶海发家小马宝莉:马格分裂的公主炮灰好像变了你好呀,作文民国聊斋杀穿诡片世界前任求着我回去先离后爱,前妻在恋综市场杀疯了云阁飞梦穿成修仙界的凡人公主后我登基了高门军官灭妻:要她改嫁送她进监人在武动,开局签到药老戒指我看上了哥哥的战友尘世长生仙爱我吧,稳赢契约新妻怀孕出逃除我以外,全队反派厉少你前妻带崽来抢家产啦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焚寂枪神开局仙子大师姐,我真不是靠山王快穿,神明退休指南杀手帝师:开局继承破烂书院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超甜妥俗!打工妹的流水情债西游系统纪元假面骑士:元素纪元六零奶团被读心,带飞全家成团宠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星际战争?我的新品发布会罢了HP白眼给你顶级魔药天赋穿越流民的腹黑小夫郎别叫我老祖,我只是个筑基修士京圈大佬们的重生妹宝,又甜又乖宇宙地球人类三篇退婚?废你江山做女帝!宁尊仙途星轨蚁途人民的名义:胜天半子,与天争命爱情公寓:续章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凡人修仙:魂体双修快穿:不当血包了,我创翻所有人现代神侦探古代小捕快穿梭位面?转手跟国家合作!穿越七零:炮灰亲妈养崽记前世今生:再续千年缘夺回家产,资本家大小姐下乡边疆民间故事选集名侦探柯南:都给我坐下喝红茶【HP】我就是来度个假而已啊港片:我古惑仔,慈善系统什么鬼乖软宿主又被BOSS盯上了风起京华,携手一生疯批总裁,天价债,她带球跑了撩精驾到,天尊皇叔求着宠离然北墨被圣女推倒后,我无敌了saber,我爱你我爱助人为乐宇智波的月光我在异世修儒道海贼:暴虐法典四合院:开局获得迷你版蓝星听哥话,妹宝嫁反派天天被喊宝宝宝可梦:从波波走向世界冠军当工藤新一重生在初见基德那天我在东莞捡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