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皇宫,丹桂余香尚未散尽,御花园内的菊花开得正盛。一场规模不大却意义非凡的仪式,在环境清幽的“勤政阁”偏殿内举行。
这里聚集了帝国农业领域最顶尖的一批人才——不仅有劝农司的核心官员、各地涌现出的杰出“农师”、大型工坊的技术大匠,还有几位在红焰薯“优选优育”及深加工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奇人。而坐在上首的,除了皇帝与初颜公主,还有几位须发皆白、却目光炯炯的老臣,他们是帝国农桑界的泰山北斗。
今日,并非为了庆功,而是为了成立一个全新的机构——“天晟农桑院”。这是初颜公主酝酿已久的构想,如今终于在皇帝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农桑院并非寻常衙门,它不直接管理政务,而是集农桑研究、技术推广、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最高学术与智库机构。
皇帝亲自为农桑院题写了匾额,并在成立仪式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强调了农桑乃立国之本,鼓励众人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为帝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随后,他将象征院长权威的印信,郑重地交给了初颜公主。这一举动,无疑确立了初颜在帝国农桑事业中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也标志着她的角色,从一位锐意改革的推行者,进一步转变为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初颜接过印信,心情澎湃。她环视在场众人,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和新晋的面孔,声音清晰而充满力量:“诸位,农桑院之立,非为虚名,实为重任。红焰薯之成功,已证明革新之力,可撼动旧局,可富国强民。然,一木虽荣,难成森林。我朝疆域万里,水土各异,物产不同,岂能仅赖一物而安天下?”
她提出了农桑院未来的三大方向:“其一,曰‘继往开来’。红焰薯之育种、栽培、储藏、加工,仍需深耕不辍,力求精益求精。然,目广亦需放远,需系统整理、研究我朝各地之传统作物、耕作智慧,去芜存菁,加以提升。更需留意海外、西域传入之新物种,大胆引种试验,丰富我朝物产图谱。譬如,近日有海商带回一种名为‘玉黍’的异域作物,籽粒金黄,产量亦是不凡,大可试种观察。”
“其二,曰‘格物致知’。农事非仅凭经验,更需探究其理。农桑院将设立‘格物所’,聘请精通算学、博物之学的人才,与经验丰富的农师合作,研究土壤成分、水肥关系、作物生长之规律,乃至尝试制造更高效的农具、水利机械。我们要让农事,逐渐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
“其三,曰‘薪火相传’。知识若不能传承,终将断绝。农桑院将设立‘教习馆’,不仅培养年轻的农官、技术人才,更要将最新的农桑知识,编纂成通俗易懂的教材、画册、歌诀,通过各地‘劝学堂’和‘推广社’,普及于万千农户。我们要让科学的种田知识,如同这红焰薯的藤蔓一般,扎根于每一片田野,深植于每一个农夫心中。”
初颜的构想,高远而务实,为帝国的农桑事业描绘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尤其是那些老农师和老臣,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超越前代、真正将农桑提升到“大道”层次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
仪式结束后,初颜与几位核心成员进行了农桑院的第一次议事。她并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直接切入具体事务。
“关于‘玉黍’的试种,选址至关重要,需选不同气候土壤之地,同时进行,对比观察其适应性。此事由王老农师总负责。”
“格物所的首批课题,我建议重点研究红焰薯连作对地力的影响及缓解之法,以及北方草场退化的生态修复技术。所需银钱、器物,由农桑院专项拨付。”
“教习馆的教材编纂,需尽快启动。第一册,不妨就以《红焰薯全典》为名,集目前所有知识技术之大成,图文并茂,务求精准实用。可面向天下征稿,择优录用,重金酬谢。”
她的指令清晰明确,雷厉风行。农桑院这台崭新的机器,在成立之初,便开始了高速的运转。
夜色渐深,众人散去。初颜独自留在勤政阁偏殿,殿内还残留着白日仪式留下的淡淡墨香和菊香。她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和璀璨的星河,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
红焰薯的星火,已然燎原。但它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起点。农桑院的成立,是她将个人推动的改革,转化为国家制度化、常态化发展的关键一步。她要建立的,不是一个依赖于某个明君或能臣的盛世,而是一个拥有强大内生创新动力、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抵御风浪的稳固基业。
星火传承,方能永不熄灭。新的篇章,已然在她手中开启。
前路或许仍有未知的挑战,但有了农桑院这个汇聚智慧的平台,有了越来越多人被点燃的热情与才华,初颜相信,帝国的未来,必将如同这秋夜的星空一般,广阔而充满希望。她的传奇,也由此翻开了更加厚重、更加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