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载誉归来后,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参赛成果汇报暨表彰大会。大会在学校最大的礼堂举行,校领导、各院系师生代表、当地媒体记者济济一堂,气氛庄重而热烈。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各自团队的核心成员和主要答辩人,将上台进行项目展示。
台下座无虚席,灯光聚焦在舞台上。苏念晴和生物信息学团队的成员们坐在舞台一侧的候场区,她能听到自己清晰的心跳声。虽然经历过全国赛的大场面,但面对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仍不免有些紧张。她下意识地在台下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顾言澈和机器人社的队友坐在另一侧。他看起来一如既往的平静,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微微绷紧的下颌线,显示他同样在全神贯注。他的目光扫过候场区,与苏念晴的目光在空中相遇。没有言语,他只是极轻微地、几不可察地对她点了点头。那个眼神,平静、坚定,仿佛在说:“你可以的。”
就是这个眼神,像一颗定心丸,瞬间抚平了苏念晴心中最后一丝波澜。她深吸一口气,对他也回以一个浅浅的、自信的微笑。
首先上台的是顾言澈所在的机器人团队。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机器人实地搜救的震撼视频,顾言澈作为主答辩人,走到演讲台前。聚光灯下,他身姿挺拔,冷静自持。他用清晰沉稳的嗓音,配合着精美的ppt,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难点、创新点以及应用前景。他的陈述逻辑严密,数据翔实,面对台下专家突如其来的技术追问,他对答如流,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与专业素养。
台下,苏念晴坐在候场区,目光始终追随着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身影。她听着他条理清晰的阐述,看着他与评委从容交锋,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自豪和欣赏。她知道,这背后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努力,是他对技术极致追求的执着。当顾言澈讲到算法核心部分,提到“受到生物神经系统启发”时,他的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苏念晴的方向,停留了不到半秒。苏念晴的心微微一颤,她知道,那是他独有的、将她融入自己世界的表达方式。她放在膝盖上的手,悄悄握紧,为他无声地鼓劲。
顾言澈的展示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鞠躬致谢,走下舞台,经过候场区时,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目光与苏念晴再次交汇。这一次,他的眼神里带着询问和鼓励,仿佛在问:“准备好了吗?”苏念晴用力眨了眨眼,表示肯定。
轮到苏念晴所在的生物信息学团队上场了。她作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部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陈述。走上演讲台,调整话筒,抬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和评委犀利的目光,苏念晴起初有一瞬间的恍惚。但很快,她看到了坐在台下前排的顾言澈。他坐得笔直,目光专注地落在她身上,那眼神里没有任何担忧或审视,只有全然的信任和支持,像深邃的海洋,包容而有力。
这目光给了苏念晴无穷的力量。她迅速进入状态,声音清脆悦耳,语速适中,开始展示她们如何从海量的单细胞测序数据中抽丝剥茧,发现关键的细胞亚群和信号通路。她制作的图表直观精美,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将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讲述得生动有趣。在回答评委关于算法可靠性的质疑时,她不仅引经据典,还巧妙借用了顾言澈之前建议的非线性降维方法进行佐证,回答得有理有据,赢得了评委的点头认可。
台下,顾言澈专注地听着她的每一句话,看着她自信从容、侃侃而谈的样子。舞台上的她,仿佛自身在发光,将科学的严谨与表达的艺术完美结合。他的嘴角,在她巧妙回应评委质疑、赢得满堂彩时,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那是一个极其短暂、却充满赞许和骄傲的弧度。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像最忠实的观众,也像最了解她的知己,读懂她每一个细微表情背后的努力与智慧。
答辩环节结束,表彰仪式开始。当念到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名字,他们分别代表团队上台领取一等奖证书和奖杯时,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站在聚光灯下,接过沉甸甸的荣誉,他们不约而同地再次望向对方。
这一次,目光中不再有紧张和鼓励,只剩下纯粹的、为彼此感到的巨大喜悦和骄傲。他们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见证了对方最闪耀的时刻。这一刻,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彼此最坚实的拥趸和最亲密的战友。答辩台上的彼此目光,无声却胜千言万语,交织着理解、信任、欣赏和共同攀登后俯瞰风景的酣畅淋漓。这份在万众瞩目下共享的荣光,将成为他们青春记忆中最璀璨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