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物理课,照例是思维碰撞的时间。钱老师是位风趣的中年人,喜欢用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这天,他在讲完光的色散原理后,在黑板上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彩虹是阳光射入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经过色散、反射、折射形成的七彩光谱。这是一个经典的物理现象。”钱老师推了推眼镜,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狡黠的笑意,“那么,今天我们来个开放式讨论:彩虹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这不像是有标准答案的物理题,更像是一个带着哲学和诗意的遐想。
“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钱老师鼓励地看着台下。
学习委员率先举手:“老师,从物理学的角度,彩虹只是一种光学幻觉,它的位置会随着观察者的移动而改变,所以它本身没有尽头。”
“很好,标准的科学解释。”钱老师点点头,但眼神显然还在期待更多。
陆嘉嘉笑嘻嘻地说:“我觉得彩虹的尽头可能藏着宝藏,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
教室里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气氛轻松起来。这时,苏念晴举起了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老师,我认为虽然彩虹是光的现象,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终点,但人们赋予它的象征意义是真实的。”她声音清脆,带着一种温柔的坚定,“它出现在雨过天晴之后,象征着磨难过去的希望和美好。所以,在我的想象里,彩虹的尽头,连接着我们内心对未来的所有期待和梦想。它是一个通往美好可能性的入口。”
她的回答带着少女特有的浪漫和感性,让不少同学都露出了赞同的微笑。连钱老师也赞赏地点了点头:“很棒的视角,将科学现象与人文情怀结合了。”
苏念晴坐下,心情颇好,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旁边的顾言澈。却见顾言澈微微蹙着眉,似乎对她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他举起了手。
“顾言澈同学,你说说看。”钱老师点名。
顾言澈站起身,语气是一贯的平静无波,带着理科生特有的严谨:“我不同意苏念晴同学的观点。科学探索的核心是理性与求真。彩虹的本质是光线在无数水滴中经过特定角度折射和反射后,进入人眼形成的虚像。执着于讨论一个虚像的‘尽头’,并将其与虚幻的‘梦想’‘希望’这类无法量化的概念挂钩,这种感性联想对于认知世界本质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向非理性的误区。我们应该更关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本身。”
他的话语清晰、冷静,逻辑严密,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苏念晴充满诗意的想象,只留下赤裸裸的物理公式。教室里的气氛瞬间有些微妙的变化。
苏念晴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她并不是不明白彩虹的科学原理,但她讨厌顾言澈用那种“只有我是对的,你是在胡思乱想”的冷漠态度来否定她的感受。那种被全然否定的感觉,让她心里很不舒服。
她忍不住再次站起来,语气虽然还保持着礼貌,但已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顾同学,科学解释世界,但人文温暖世界。如果所有事物都只能用冷冰冰的公式和定律来定义,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太无趣了?人类的想象力、对美的感知,同样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顾言澈侧头看她,眼神里是全然的理性:“感性和想象可能带来灵感,但无法作为认知的基石。精确和逻辑才是。”
“但生活不只有逻辑!还有感受和情绪!”苏念晴有点急了。
“情绪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顾言澈寸步不让。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虽然都克制着音量,但那种针锋相对的气场,让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没想到这对平时默契十足的“王牌组合”,竟然会为了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当着全班的面争执起来。
钱老师倒是看得津津有味,适时地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两位同学的观点都非常有价值!顾言澈同学展现了科学的求真精神,苏念晴同学则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两种思维模式,它们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的!今天的讨论非常成功!”
下课铃适时响起,化解了这场小小的僵局。但苏念晴心里那点不快并没有随之消散。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她和顾言澈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异。他活在由理性和逻辑构筑的绝对世界里,而她,则愿意拥抱那些不确定的、带着温度的感受。
她闷头收拾书包,没有像往常一样等顾言澈。顾言澈看着她的背影,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几步的距离。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一前一后,中间隔着一段罕见的沉默。那道关于彩虹的裂痕,似乎也横亘在了两人之间。苏念晴心里有些乱,她不知道这算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的争吵,还是只是理念不同的一次普通交流。她只是隐隐觉得,有些东西,好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