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的权威,在王小伟平定宫变、辅佐幼主登基后,达到了顶峰。然而,权力的稳固并非一蹴而就,潜藏在帝国肌理深处的顽疾与敌意,并不会因为一次成功的政变而消失,反而在高压之下,酝酿着更剧烈的反弹。
登基大典的余音尚在,一场不见硝烟却更为凶险的战争,已在朝堂与地方同时打响。
首先发难的,是那些被触及了根本利益的旧势力残余。他们不敢明火执仗地反对摄政王,却利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话语权,开始了软抵抗。
朝堂之上,以几位自诩清流、实则与地方豪强关系密切的御史言官为首,再次上书,弹劾的焦点集中在新政的“弊端”上。他们不再直接攻击王小伟本人,而是将矛头指向具体执行新政的官员。
“摄政王殿下,臣弹劾河南清丈使李信,行事操切,滥用刑罚,逼死乡绅,激起民怨,致使归德府民变蜂起,此非安民,实乃害民也!”
“臣附议!还有那北疆商行,以官营之名,行垄断之实,打压民间商贾,与民争利,致使市面萧条,此非富国,实乃敛财!”
“新政条例,摒弃圣贤之道,专重功利,长此以往,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
这些奏章,引经据典,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歪曲事实,将李信依法惩处抗法豪强污蔑为“逼死乡绅”,将北疆商行平抑物价、打击奸商说成“打压民间”,极具蛊惑性。若在以往,这等言论足以让一个能臣干吏身败名裂。
摄政王府议事厅内,气氛有些沉闷。徐锐等武将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去把那些饶舌的御史揪出来痛打一顿。
“王爷,这些腐儒,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让末将去……”徐锐按着刀柄,怒目圆睁。
“徐将军,稍安勿躁。”沈玉茹轻声制止,她看向王小伟,“夫君,此事需谨慎应对。他们此举,意在抹黑新政,动摇夫君执政的根基。若处理不当,恐寒了前方办事官员的心。”
王小伟面色平静,手指轻轻敲打着那份弹劾李信的奏章,眼中寒光一闪而逝。
“他们不是要证据,要道理吗?”他冷笑一声,“那就给他们证据,给他们道理!”
“传令!”
“一、 令《皇明通报》(由原《北疆新闻》升级改组而成的官方喉舌)下一期头版,详细刊载归德府民变真相!将那几家抗法士绅如何隐匿田产、欺压佃户、煽动无知乡民冲击官府的罪证,以及李信如何依法处置、如何安抚真正百姓的过程,原原本本,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看看,到底是谁在‘害民’!”
“二、 将北疆商行近一年的账目(经过处理的核心部分),择要公开!显示其利润大部分用于军饷、赈灾和兴修水利!同时,采访那些因北疆商行平价售粮而得以活命的普通百姓,让他们来说说,商行是在‘敛财’还是在‘活人’!”
“三、 ”他目光转向新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由王小伟提拔的寒门官员),“都察院不是风闻奏事吗?那就去风闻一下这几位御史,他们本人,以及他们的亲朋故旧,名下是否有隐匿田产?是否有不法经商?是否有收受贿赂?查!一查到底!将结果,同样公之于众!”
“四、 以摄政王令,嘉奖李信及所有在地方推行新政、不畏强权的官员!告诉他们,只要依法办事,秉公执法,天塌下来,有本王顶着!”
这一套组合拳,既有事实澄清,又有舆论引导,更有凌厉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的政治斗争范例。
当最新一期的《皇明通报》发行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上面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尤其是那些被欺压百姓的血泪控诉,与御史们空洞的指责形成了鲜明对比。舆论风向瞬间逆转!民间对清丈田亩等新政的支持度不降反升。而那几位跳得最欢的御史,很快也被扒出自家屁股不干净,有的家中田产数以万亩计,有的子侄横行乡里,顿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灰溜溜地被罢官去职。
朝堂之上的反对声浪,被王小伟以雷霆手段暂时压制了下去。
然而,地方的阻力更为直接和血腥。
河南,归德府。
尽管真相已经大白,但被触及核心利益的几家大族并未甘心。他们暗中勾结了溃散在此的一股李自成残部——绰号“一阵风”的马匪,许以重金,企图制造更大的混乱,迫使朝廷收回成命。
月黑风高夜,“一阵风”率领数百亡命之徒,突袭了李信所在的县城!他们目标明确,直扑县衙和清丈使临时驻地,企图杀害李信,焚毁清丈档案!
县城守军不多,且多为地方卫所兵,战力孱弱,顿时陷入苦战。衙门外喊杀震天,火光四起。
李信手持佩剑,站在衙署院中,面色凝重,但眼神坚定。他身边只有数十名亲随和文吏。
“大人!贼人势大,快从后门走吧!”县丞惊慌地喊道。
“走?”李信断然拒绝,“清丈档案在此,岂容有失?我若走了,如何对得起摄政王信任,如何对得起那些支持新政的百姓?守不住,便与档案共存亡!”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城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嘹亮的军号!
是徐锐派来的那支五百人的精锐骑兵,日夜兼程,终于赶到!
这支生力军如同虎入羊群,瞬间冲垮了马匪的阵型。装备和训练上的巨大差距,让这场战斗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一阵风”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带队的一名“燎原营”校尉一箭射落马下,生擒活捉。
叛乱被迅速平定。李信安然无恙,清丈档案完好无损。
随后,王小伟下令,将参与勾结匪徒的几家士绅首脑,与“一阵风”等匪首一同,在县城外公开处决,人头传示各县!其家产全部抄没,土地分给无地佃户和流民。
这一次的铁血镇压,彻底震慑了河南乃至整个北方的豪强势力。他们终于明白,这位摄政王,不仅有雷霆手段,更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绝非以往那些可以靠关系和舆论摆平的文官。新政的推行,终于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铺开。
消息传回北京,王小伟并未感到多少喜悦。他站在摄政王府的高楼上,俯瞰着渐渐恢复生机的京城,心中却想着更远的地方。
“内部的钉子,算是暂时拔除了。”他对身边的沈玉茹说道,“但更大的威胁,还在关外。皇太极,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的。”
沈玉茹依偎在他身边,轻声道:“夫君已做得够好了。至少,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可以集中精力,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了。”
王小伟握住她的手,点了点头。肃清朝野,推行新政,稳固内部,这一切,都是为了积蓄力量,去迎接那场决定华夏命运的终极之战。
(第十一卷第二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