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的宏伟蓝图刚刚铺开,一个绝佳的应用验证机会便不期而至,如同命运给予奋斗者的馈赠。材料科学部,由严谨刻板的秦振华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为“启明一号”聚变示范堆寻找下一代高性能、抗辐照、耐极端热负荷的第一壁材料时,陷入了传统研发模式步履维艰的泥沼。
“我们已经穷尽了常规手段,系统性地筛选了超过四百种候选材料体系,包括多元高熵合金、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若干种受‘磐石之心’奇特性质启发而设计的新型非晶-纳米晶复合结构。”秦教授在月度重大项目进展汇报会上,指着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晶体结构图、相平衡图和性能散点图,眉头紧锁成了一个川字,“通过实验试错法进行合成与表征,周期动辄以年计,成本高昂到令人心痛。而依赖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对于如此复杂的多元体系、特别是涉及高通量中子辐照产生的点缺陷、位错环、氦泡等复杂缺陷的演化过程,其计算量是天文数字,并且dFt本身在处理强关联电子体系时存在的近似,可能会引入无法忽略的系统性误差。”
材料的宏观性能,归根结底由其原子和电子的量子行为所主宰。要准确预测一种新材料在聚变堆内部那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长期行为,理论上最完美、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直接求解描述该体系所有微观粒子运动的多体薛定谔方程。但这对于包含成千上万个原子的实际材料体系,在经典计算机上是绝对不可完成的任务,是计算能力无法逾越的“天堑”。
就在材料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何月山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为什么不把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抛给‘九章·星火’和我们正在孕育的混合架构去尝试一下?或许,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
这个提议让材料团队的成员们心情复杂,既有绝处逢生的期待,又有对这项尚未成熟技术的本能担忧。
攻坚任务迅速被确立并分解。目标锁定在一种最具潜力的五元高熵合金候选材料上,模拟其在受到14 meV高能中子持续轰击后,其内部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的产生、迁移、聚集形成团簇、乃至演化为宏观裂纹的整个动力学过程,并最终预测其对材料力学强度、韧性和热导率的关键影响。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跨越了从电子尺度(缺陷形成能)到原子尺度(缺陷迁移)再到微观结构尺度(缺陷聚集)的多个时空层次,涉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缺陷动力学、以及长期的时间演化。
“伏羲”AGI首先介入,扮演了“任务首席分析师”的角色。它对整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分析,将其智能地分解为多个相互耦合的计算层次:
基态与激发态电子结构计算(强烈依赖量子多体效应,是量子计算的天然舞台)。
声子谱计算与电子-声子耦合强度评估(部分核心计算适合量子计算,晶格动力学部分经典计算更高效)。
基于经典分子动力学的缺陷演化大规模模拟(经典计算占主导,但其核心——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准确性,可以由量子计算提供高精度参数)。
宏观力学与热学性能跨尺度预测(主要依赖经典计算与经验模型,但需要底层量子计算提供关键输入参数)。
接着,在“伏羲”的全局调度与智能裁决下,尚处于雏形阶段的“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开始展现其惊人的潜力:
“九章·星火”量子处理器被分配了其中最核心、也是最消耗算力的部分——精确计算材料在多种特定缺陷构型下的基态能量、电子密度分布以及态密度。这些计算在经典计算机上需要指数级增长的时间,但在“九章·星火”上,借助于量子并行性的神奇魔力,得以在数小时内完成,而经典方法可能需要宇宙年龄般漫长。
由第二代“星火”芯片测试版搭建的高性能经典计算集群,则负责运行大规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处理海量的初始结构准备、边界条件设置以及最终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其内部集成的光学计算单元在处理分子动力学中频繁出现的庞大矩阵运算时,展现出了远超传统cpU\/GpU的效率优势。
“伏羲”自身则作为整个计算的“中枢神经”和“粘合剂”,实时协调着量子计算单元与经典计算单元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指令同步,根据中间结果的收敛情况动态调整模拟参数与计算路径,确保整个多尺度模拟流程如同精密钟表般高效、可靠地运行。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量子比特不可避免的退相干、量子门操作误差、以及量子-经典接口处难以避免的延迟与数据转换损失,多次导致模拟中断或结果出现难以解释的异常。但在“伏羲”强大的实时错误检测、诊断与恢复机制,以及联合团队日夜不休的快速调试与算法修正下,一个个技术障碍被逐一攻克。
经过连续十八天近乎不眠不休的联合攻坚,当最终的综合模拟结果与性能预测曲线,清晰地呈现在指挥中心的主屏幕上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无论是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还是计算机专家,都忍不住发出了压抑已久的欢呼!
模拟不仅成功预测了该种高熵合金在中子辐照下缺陷聚集的临界通量远高于现有最佳材料,更揭示了一个之前被所有传统理论和模拟方法完全忽略的、由量子效应主导的 “动态自愈合”机制——在聚变堆特定的工作温度与应力场耦合作用下,材料中某些特定类型的点缺陷并非简单地随机迁移聚集,而是会以一种高度协同的方式,发生非平庸的复合与湮灭,从而显着延缓了材料性能的退化速率,极大地延长了其服役寿命!
“这……这完美地解释了我们之前在加速辐照实验中观察到、但始终无法理解的那个‘反常’韧性平台现象!”秦振华教授看着模拟动画中,那在微观世界里不断“生长”又不断“消融”的缺陷结构,激动得老泪纵横,“根据这个颠覆性的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立刻调整材料的成分配比和热处理工艺,有目的地去强化和稳定这种‘自愈合’效应!这至少能将我们的研发周期缩短五年!不,可能是十年!”
这意味着,一种性能远超预期、堪称“梦幻”级别的新型抗辐照材料,其可行的研发路径被奇迹般地、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原本可能需要耗费巨资、漫长时间试错的“炼金术”过程,在量子-经典混合计算这把“神兵利器”的助力下,看到了快速实现工程化突破的璀璨曙光。
这不仅仅是星火将量子计算应用于实际材料研发的首个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它更是一个无比强烈的信号:基于新物理原理的强大算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理论的云端降落,深刻地、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工程技术的研发范式。计算,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正在成为驱动科技突破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