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原浆的困局,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被短暂成功冲昏头脑的王龙飞和李强。两人冷静下来,对着账本和所剩无几的沙棘果库存,意识到靠天吃饭、零敲碎打的野生采摘,根本撑不起一个稳定产品线。
“必须自己种。”王龙飞下了决心,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味,“野生资源有限,采摘太难,品质还没法保证。想长远做,就得把根扎到自己地里。”
李强有些犹豫:“飞哥,种沙棘…咱没经验啊!那玩意儿野得很,能伺候得好吗?长起来得好几年吧?咱等得起吗?”
“等不起也得等。”王龙飞眼神坚定,“野生采摘是寅吃卯粮,不长久。自己种,虽然慢,但长远看,成本可控,品质稳定。先去打听,看村里有没有合适的地,再找农科院问问技术。”
说干就干。王龙飞负责跑土地和技术。他去找了村支书,绕着村子转了好几圈,最终看中了村西头那片撂荒多年的坡地。地不算肥,坡度大,种庄稼费劲,但日照足,通风好,排水佳,据说沙棘就喜欢这种“不娇气”的地。租金也便宜。
他又托人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一位果树专家,电话里磕磕巴巴地说明情况,请教沙棘种植的门道。专家很热心,告诉他沙棘耐旱耐瘠薄,适合丘陵山地,但选苗、栽植密度、修剪施肥都有讲究,最好能去实地看看。
李强则负责调研市场和核算成本。他泡在网上,查沙棘苗的价格、种植周期、亩产量、管理成本…算出来的数字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前期投入不小,见效慢,风险不低。
“飞哥…”他把算好的账推过去,脸色发苦,“好品种的苗,一棵就得十来块!一亩地少说种两百棵!头三年基本没产出,光投入!肥料、人工、管理…这…这赌得有点大啊!”
王龙飞看着那串数字,沉默了很久。压力如山,但他没有退缩。
“赌。”他最终吐出一个字,“地,先租五亩试水。苗,买最抗病丰产的品种,贵点也认。技术,我去学,请人来教。钱…挤一挤,贷款再贷点。三年,咱等得起。”
合同很快签了下来,五年租期。王龙飞跑去农科院请来的技术员指导下,带着李强和几个临时工,开始整地。坡地碎石多,清理起来费劲,深翻、挖坑、施底肥…每一步都比平整土地麻烦数倍。
沙棘苗运到那天,像迎接新生儿。两人小心翼翼地把带着土坨的树苗卸下车,按照技术员画的线,一棵棵放入坑中,扶正,填土,踩实,浇水…动作轻柔,生怕伤到根须。
五亩坡地,种了将近一千棵沙棘苗。嫩绿的枝条在春风里微微摇晃,看上去弱小又顽强。
“这就…种下了?”李强直起酸痛的腰,看着这片新开辟的、还光秃秃的沙棘园,心里七上八下,“得等…三年才能结果?”
“嗯。”王龙飞蹲下身,摸了摸一棵幼苗的叶片,目光深远,“三年。这三年,咱好好伺候它们,也好好琢磨加工技术。野生采摘…不能停,但要有节制,细水长流。等咱自己的果子下来了,就好了。”
希望,有时需要深埋进土里,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的守护。它不再是不劳而获的野果,而是需要汗水浇灌的幼苗。
视频里,王龙飞记录了租地、整地、种苗的全过程,没有回避投入的巨大和回报的漫长。
标题带着隐忍的期待:《野生沙棘靠不住,咬牙自己种!五年租期,三年等待,赌一个未来!》
评论区充满了鼓励与祝福:
“博主有远见!支持!”
“农业就是周期长!坚持住!”
“小苗加油!三年后我来买果!”
“期待自种沙棘产品!”
“注意防病虫害啊!”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语音,语气欣慰:“娃们路子走对了!栽树栽根,做事做实。沙棘虽野,家种需精心。头年保成活,二年促生长,三年才见果。水肥修剪皆有章法,莫急莫慌。野生资源可暂补空缺,但需取之有度,莫竭泽而渔。”
王龙飞把技术要点一一记下,心里踏实了些。
夕阳下,新栽的沙棘苗在坡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一片静谧,却孕育着漫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