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晋升大三后的第一项强制性集体活动,并非课程或训练,而是一次覆盖所有新晋学员的深度心理评估与潜意识测绘。地点设在学园医疗中心最深处,一系列彼此独立、绝对隔音的纯白评估室。
李婉晴按照分配,走进其中一间。房间内除了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对面墙壁上一块巨大的、尚未亮起的显示屏外,空无一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淡的、类似臭氧的气息,据说有助于稳定被测者的生物电信号。
她在座椅上坐下,椅背和扶手自动贴合她的身体曲线,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束缚感。
【李婉晴:进入特殊环境。精神感知敏锐度提升。】
显示屏亮起,浮现出简洁的指令和第一个问题。没有机械的电子音,文字直接映入脑海。
“请定义‘现实’。”
问题简单,却直指核心。李婉晴面色不变,意识中飞速闪过【信息核心】碎片中的描述、张起灵笔记的疑问、以及学园本身存在的悖论。她沉默了三秒,用平稳的语调回答:“由可观测、可验证的信息流构成的认知框架。其稳固性取决于观测者的感知精度与逻辑自洽能力。”
她没有提及物质,没有提及感官,而是将“现实”锚定在“信息”与“认知”上。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她当前认知模型且不易被挑错的答案。
评估系统没有评价,直接跳转到下一个场景模拟:
“你与一名队友身陷绝境,唯一逃生通道仅能容纳一人通过。队友重伤,意识模糊。选择:A. 独自离开。b. 尝试携带队友,共同承担风险。c. 其他(请阐述)。”
全息影像在她周围生成,逼真地再现了险恶的环境和队友痛苦的呻吟。浓烟、灼热感、结构即将崩塌的巨响冲击着她的感官。
李婉晴闭上眼睛,屏蔽了大部分外部干扰。“绝境”的定义是什么?“唯一”通道是否绝对?队友的“重伤”程度是否已到无法逆转的地步?这些变量在问题中都被模糊化处理。
她没有立刻选择A或b。片刻后,她睁开眼,清晰地说道:“c。优先评估通道稳定性与外部环境。若通道确系唯一且即将崩溃,且队友生命体征低于可逆阈值,选择独自离开,保留有生力量。若存在哪怕百分之一的共同生存几率,则执行风险可控的救援尝试。决策需基于实时数据,而非预设的道德困境。”
她的回答冰冷而高效,将情感因素降至最低,完全从生存概率和资源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李婉晴:理智检定通过。逻辑优先级高于情感本能。】
问题一个接一个,愈发刁钻:
“如果你的记忆被证实并非完全真实,而是被植入或修改,你将如何自处?”
她回答:“区分‘我’与‘我的记忆’。‘我’是此刻进行认知与决策的主体。记忆是信息,可被分析、验证、甚至舍弃。主体性不依赖于记忆的绝对真实。”
“为了拯救多数人,牺牲一个无辜者是必要的吗?”
她回答:“‘必要’是结果论陷阱。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信息完备性与权限合法性。在信息不完备且无合法授权前提下,任何基于‘必要’的牺牲都是谋杀。”
评估平稳地进行着,李婉晴凭借高度理性与精心构建的逻辑防线,如同精准的导航仪,穿行于一个又一个认知陷阱之间。数据波动始终控制在极低的阈值内。
直到最后一个板块——“潜意识深层映射”。
没有具体问题。显示屏暗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频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声波,以及墙壁上开始流转的、毫无规律的色块与几何图形。一股微弱但持续的意念试图渗透她的思维屏障,引导她放松,放空,让潜意识浮出水面。
李婉晴立刻加强了【意志锚点】的构筑,默念自我定义:“我是李婉晴,是信息的解析者,是真相的追寻者。” 理性如同坚固的堤坝,抵御着外来的扰动。
然而,在意识的最深处,一些被严密封锁的画面依旧被这柔和却顽固的力量撬开了一丝缝隙。
她“看到”林洛书在昏暗的地下河中回头,那眼神不再是残影的空洞,而是带着强烈的、未说出口的警告。
她“看到”名单上那些消失的名字,化作一串串破碎的代码,在虚无中哀嚎。
她“看到”沈啸天执着的眼神背后,那深不见底的、可能将两人一同吞噬的漩涡。
她甚至“看到”自己,站在无尽的数据库光流前,眼神冷漠地审视着一切,包括她自身的情感波动,如同审视无关的实验数据。
这些画面一闪而逝,却被高精度的监测设备捕捉到了相应的生理指标和神经活动模式。
映射结束。房间内的异常声波和光影停止。
短暂的沉寂后,评估报告生成,投射在屏幕上:
【评估对象:李婉晴】
【逻辑缜密度:S级】
【情感模块抑制度:A+级】
【认知稳定性:A级(存在轻微认知撕裂风险,源于对‘信息真实’与‘自我定义’的过度探求)】
【意志锚点强度:b+级(构建稳固,但基础偏于理性,缺乏情感韧性支撑,极端环境下存在脆性断裂风险)】
【建议:加强意志锚点构建,尤其是融入非逻辑性情感支撑点,以提升整体抗压性与存在韧性。】
李婉晴平静地阅读完报告。对于“认知撕裂风险”和“情感模块抑制”的评语,她并不意外。这甚至符合她的自我预期。至于“缺乏情感韧性”,在她看来,情感才是最大的变量和不稳定因素。
她起身,离开评估室。门外等候的学员看到她面无表情地出来,眼神中都带上了几分探究。
回到个人空间,她立刻调出评估数据的后台记录。她重点关注了潜意识映射阶段自己那些细微的波动。林洛书的警告、名单的代码、沈啸天的漩涡、冷漠的自我……这些,都是她需要警惕的“内部敌人”。
评估不仅是对她状态的检测,也反过来为她指明了需要加固的防御工事所在。
【李婉晴:理智-1(评估引发的深度自我审视)。意志锚点稳固度+1(通过抵抗潜意识映射并获得明确反馈)。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优缺点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她知道,这份评估报告,不仅她会看到,学园的某些部门,也一定会看到。她展现出的绝对理性与潜在风险,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可能引来忌惮,也可能招致……更进一步的“关注”或“测试”。
尤其是,在《盗梦空间》这样一个以意识为战场的副本即将来临之际。
【校长评语】
李婉晴:以冰封之心通过考验,但冰层下的裂痕亦被系统精准记录。她能以近乎完美的逻辑应对直白的诘问,却在潜意识的深海中暴露了无法完全割舍的关联与内在冲突。绝对的理性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非理性的偏执,尤其在面对旨在瓦解“自我”的攻势时。评价:“机器不会迷茫,但人会。试图成为机器,恰是人性挣扎的证明。你的锚点坚固却失之柔韧,在意识的风暴中,过刚易折的道理,或许你很快便会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