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彻底褪去了寒意,变得温润而轻柔,像母亲的手拂过脸颊。阳光愈发慷慨,透过新换的薄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窗台上的格桑花幼苗已蹿到一掌高,嫩绿的叶片舒展着,蓄势待发。新学期步入正轨,日子像上了发条般,平稳而有序地向前流淌。
一个周六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春日特有的慵懒。季晨熙完成作业,正坐在地板上拼装一个复杂的军舰模型,这是对他期中考试进步的奖励。楚颜在书房整理旧物,阳光洒满书桌,尘埃在光柱中安静地舞蹈。她打开一个尘封的抽屉,指尖触到一个牛皮纸包裹的、方方正正的硬壳本子。她动作一顿,轻轻将它拿了出来。
纸包已经泛黄,没有署名。楚颜小心地解开细绳,里面是一本深蓝色布面、边角磨损的笔记本——是季诚的日记本。不同于之前那本满是数据图表的工作笔记,这本看起来更私人。楚颜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从未窥探过丈夫的日记,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此刻,拿着这本沉甸甸的本子,她犹豫了。
最终,她还是深吸一口气,缓缓翻开。扉页上,是季诚那熟悉的、刚劲有力的字迹:“给我的晨熙——待你识字满千,与父纸上谈心。” 日期,是季晨熙刚上小学那年。下面还有一行小字:“颜颜,若见此本,待其时,代我予之。”
楚颜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原来,季诚早已为儿子准备了这样一份特殊的“成长礼”——一场延期进行的、纸上的父子对话。他预设了一个条件:识字满千。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保护,等待儿子心智足够成熟,再去触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楚颜平复了一下心情,拿着日记本走到客厅。季晨熙正专注地调整着模型的炮塔。
“晨熙,”楚颜的声音温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看,妈妈找到了什么?”
季晨熙抬起头,目光落在妈妈手中的深蓝色本子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这是爸爸留给你的,”楚颜在他身边坐下,将本子递过去,翻开扉页,指着那行字,“爸爸说,等你认识很多很多字了,就能通过这个本子,和他‘纸上谈心’了。”
季晨熙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像被点燃的星火。他放下模型,用双手郑重地接过日记本,仿佛捧着易碎的珍宝。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与父纸上谈心”那几个字,眼神充满了渴望和一种庄重的神圣感。
“妈妈,我现在……认识多少字了?”他急切地问。
“很多了,”楚颜摸摸他的头,“虽然可能还没到一千个,但我们可以试着读读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妈妈教你,好不好?”
“好!”季晨熙用力点头,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
日记并非每日都记,断断续续,时间跨度很长。早期的记录,字迹略显青涩,记录着新兵训练的艰苦、思乡的情绪,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季晨熙读得很慢,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指给妈妈,楚颜耐心地教他读音和意思。他像在破解一份珍贵的密码,全神贯注。
“x月x日,晴。野外拉练,脚底磨了泡,疼。但星空真美,像小时候老家院子上空的那样。想家,想娘做的面,也想……将来有个小子,带他看星星。”
“x月x日,雨。收到颜颜信,说她一切都好,晨熙会叫‘爸爸’了(虽然是对着电话筒)。高兴,在宿舍蹦了两下,被班长笑话了。臭小子,第一声爹没听着,下次补上!”
“x月x日,雪。晨熙三岁生日,寄了玩具枪回去。想象他端着枪满屋子跑的样子,肯定像个小老虎。可惜,又缺席了。”
季晨熙一字一句地读着,时而因爸爸的糗事偷笑,时而因朴素的思念而沉默。他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爸爸:会想家,会怕疼,会因为儿子一声模糊的呼唤而雀跃,也会因为错过成长而遗憾。爸爸不再仅仅是照片上那个穿着军装、笑容坚毅的英雄,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一个深爱着妻子和儿子的丈夫与父亲。
他们读得很慢,一下午只读了寥寥数页。阳光西斜,在日记本上移动着光影。当读到季诚最后一次休假前写的一篇时,季晨熙的声音停住了:
“休假报告批了,月底回。这次定要带晨熙去爬山,兑现承诺。臭小子又长高了吧?上次教他下棋耍赖,这次得好好治治他。颜颜好像瘦了,得盯着她多吃点。团圆,真好。”
日记在这里戛然而止。后面是长长的空白页。
季晨熙低着头,小手紧紧攥着日记本的边缘,肩膀微微耸动。楚颜轻轻揽住他,没有说话,只是无声地陪伴。良久,季晨熙抬起头,眼圈红红的,却没有哭。他指着那句“团圆,真好”,小声说:“妈妈,爸爸……真的很想和我们团圆。”
“是的,宝贝,”楚颜的声音哽咽,“爸爸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从那天起,阅读爸爸的日记,成了母子间一项新的、安静的仪式。他们不贪多,每次只读一两篇,慢慢品读。季晨熙准备了一个新的生字本,专门记录从爸爸日记里学到的新词。他发现自己认识的字,真的能拼凑出爸爸的生活碎片和内心世界,这种“破译”带来的成就感,混合着与父亲“对话”的温暖,滋养着他的心灵。
夜里,他在成长记录本新的一页,画了一本摊开的日记本。日记本的左页,画着简单的星空、雨滴、生日蛋糕。右页,画了一个小人,正拿着铅笔,在空白的纸上写字。在画的旁边,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妈妈给了我爸爸的日记本,爸爸说,等我认字多了,就能和他“纸上谈心”。】_
**【我读到了爸爸想家,爸爸高兴,爸爸也想我。】
**【爸爸不光是英雄,也是会想妈妈、会想我的爸爸。】
**【爸爸写了很多“下次”,可是没有下次了。】
**【但是,我还能通过这些字,听到爸爸心里的话。】
**【我要认识更多的字,把爸爸的日记都读懂。】
【这样,就像爸爸还在和我聊天,告诉我他的故事。】
【爸爸,你慢慢讲,我慢慢读。我们的“谈心”,永远不会结束。】
通过阅读日记,季晨熙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与生死界限的、与父亲进行“无声对话”的独特方式。文字,成了连接父子心灵的桥梁,将抽象的思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陪伴。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也浸染了日记笔墨的温情,它不再仅仅指向地理的南方,更指向了父亲那丰富而温暖的内心世界,指引着孩子一步步走近、理解并最终成为像父亲那样——有担当、有柔情、值得被深深怀念的人。春夜温柔,一盏台灯,一本日记,一场跨越时空的纸上谈心,正静静地滋养着一颗幼小却日益丰盈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