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行动”的暂缓,让指挥中心内的每一秒都如同在绷紧的弓弦上颤动。24小时的等待期,是对耐心和判断力的极致考验。张浩的技术团队寸步不离地守在监控终端前,全力解析着“因果追溯”AI捕捉到的那段指向海底枢纽的异常加密指令。山猫则与作战参谋们反复推演着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细化到“海妖”突击艇的每一个机动动作和纳米胶囊释放的精确角度。
时间在压抑的寂静中流逝。12个小时过去,加密指令没有重复出现,公海浮标网络的信号流量也回归到往常的基线水平。海底枢纽方向的能量读数稳定,未检测到防御单位异常集结或主动扫描范围扩大的迹象。
“指令分析有初步结果了。”张浩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向屏幕上一段被高亮标记的代码结构,“这段指令的加密层嵌套方式,与我们在‘琉璃阁’事件中截获的、周瑞使用的紧急通讯协议有80%的相似度。但其指令头部的优先级标识符,显示为‘三级核查’——在他们的体系里,这通常代表区域性的、周期性的安全自检,而非针对特定威胁的最高级警报。”
“周期性的自检?”林凡追问,“能确定周期吗?”
“正在比对历史数据。”张浩快速操作着,“从我们有限的记录看,类似复杂度的广播信号,在过去两个月里,大约每7到10天会出现一次。这次的时间间隔……符合这个规律。”
这个消息让众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是例行公事,而非针对性预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不能完全排除是更高明伪装的可能性。”山猫保持警惕,“对方可能故意将真正的警报隐藏在例行信号里。”
“没错。”林凡点头,“但我们不能无限期等待。‘播撒行动’准备情况如何?”
“‘海妖’已完成最终检查,纳米胶囊装载完毕,艇员状态良好。”山猫汇报,“气象和海况预报显示,未来6小时是行动窗口期,洋流流向有利于胶囊的自然吸入。”
林凡沉思片刻,目光扫过屏幕上枢纽能量活动的实时曲线。此刻正处于一个能量水平的低谷期,符合计划中的“相对静默期”。
“风险可控,时机难得。”林凡做出决断,“命令‘海妖’,按原计划,一小时后准时出发。但授权艇长‘鬼鱼’临机决断权,若在接近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有权立即中止任务撤离。”
“明白!”山猫立刻转身传达命令。
一小时后,伪装成深海勘探船的辅助母舰悄然驶离秘密锚地,在夜色掩护下进入预定海域。“海妖”突击艇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鱼,无声地滑入冰冷的海水,下潜至巡航深度,向着东北方向的海底枢纽疾驰而去。此次航行,“海妖”将全程保持最高级别的静默。
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代表“海妖”的蓝色光点沿着预定的安全航线稳定移动。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注视着每一次定时的、简短的状态回报。
“航速15节,深度200米,所有系统正常。”
“进入枢纽外围50海里警戒区,切换至静音潜航模式,航速降至5节。”
“被动声纳未检测到异常活动,背景噪音水平正常。”
一切顺利的令人不安。
经过数小时的潜航,“海妖”抵达了预定的中继浮标布放点——一处距离枢纽主体约5海里、遍布海沟和礁石的海底丘陵地带。
“抵达‘信风’浮标布放点。深度1850米。”鬼鱼冷静的声音通过极低频水声通讯传来,带有几分钟的延迟。
“按计划布放。”林凡下令。
屏幕上,代表“海妖”的光点短暂停留。几分钟后,信号确认:“‘信风’-1号、2号浮标布放成功。浮标已启动自主锚定和环境伪装程序,进入静默待机状态。”
这两具浮标,将成为连接未来枢纽内部纳米网络与外部世界的关键桥梁。第一个步骤顺利完成。
“海妖”继续以极低的速度,沿着海底地形的阴影,向枢纽主体悄然靠近。距离在一点点缩短:4海里…3海里…2.5海里…
当距离接近到2海里时,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这里已经是敌方水下监听阵列的有效探测边缘。
“检测到微弱周期性主动声纳脉冲,来源方向枢纽外围,特征与之前记录的防御UUV巡逻航线吻合。”乌贼报告,“脉冲扫描扇区未覆盖我艇当前航路。”
“保持航向和深度,速度降至2节。”鬼鱼下令,“注意规避扫描扇区的变化。”
“海妖”如同一个幽灵,在声纳波的间隙中小心翼翼地穿行。艇内,鬼鱼和乌贼的呼吸都调整得极其平稳,生怕一丝多余的声响被灵敏的传感器捕捉到。
距离目标投放点——7号大型排水口的扩散区,只剩下最后1海里。也是最危险的1海里。这里的海底相对平坦,掩蔽物稀少,且排水口附近必然有重点监控。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警报!右舷30度,距离800米,检测到高速移动物体!数量一!速度……超过35节!正在向我艇方向切入!”乌贼的声音陡然升高!
声纳屏幕上,一个明亮的光点正从侧后方的一条海沟中猛然窜出,直奔“海妖”而来!是敌人的巡逻UUV!它似乎改变了常规的巡逻路线,或者……是收到了什么指令?
“全艇静默!紧急下潜,贴底!关闭非必要系统!”鬼鱼反应极其迅速,“海妖”艇首猛地向下扎去,同时推进器功率降至最低,仅靠惯性滑向下方一处凸起的岩架阴影。
那艘UUV高速掠过“海妖”刚才所在的位置,主动声纳波束如同探照灯般扫过那片水域。最近时,距离不足500米!
指挥中心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通过“海妖”被动声纳传回的音频,可以清晰地听到UUV螺旋桨的呼啸声和声纳波的“砰砰”声。
万幸,“海妖”的量子隐形涂层和完美的静默姿态再次发挥了作用。加上岩架的遮挡和海底背景噪音的掩护,那艘UUV似乎没有发现异常,在盘旋扫描了两分钟后,转向离开了。
“威胁解除。”鬼鱼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但我们的位置可能已经引起注意。必须加快行动速度。”
“同意。”林凡通过延迟的通讯回应,“评估情况,如可行,按计划执行投放。若风险过高,授权立即撤离。”
短暂的评估后,鬼鱼回复:“排水口方向未发现异常增援。判断为偶发性巡逻路线变更。请求执行投放。”
“批准执行。注意安全。”
“海妖”再次悄然上浮,以不到2节的爬行速度,向最终目标点挪动。几分钟后,终于抵达了7号排水口外围的混合水域区。这里水流紊乱,温度略高,充斥着各种悬浮物。
“抵达投放点。启动纳米胶囊释放程序。”
“海妖”腹部的一个专用发射管悄然开启,数十个仅有指甲盖大小、外表模拟成深海有机物团块的特种缓释胶囊,被轻柔地弹射入海水中。这些胶囊立刻被排水口涌出的暖流裹挟着,翻滚着,向着幽暗的管道深处漂去。
“所有胶囊释放完毕。‘海妖’开始撤离。”
任务最关键的第二步,终于在惊险中完成了。现在,希望就寄托在这些小小的胶囊和里面数以万计的纳米机器人身上了。
“海妖”迅速而安静地撤离了危险区域,按预定路线向接应点驶去。指挥中心内,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更大的悬念接踵而至——那些纳米机器人,能成功潜入并激活吗?
等待是漫长的。纳米胶囊的设计溶解时间在2到4小时之间,取决于内部水流速度和温度。之后,纳米机器人需要时间启动、自检、寻找附着点并尝试建立初步的网络连接。
整整6个小时后,当“海妖”已经安全返回母舰时,布放在外围的“信风”-1号浮标,终于接收到了一段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加密信号!
“有信号了!”张浩激动地喊道,“是纳米集群的握手协议!它们……它们成功了!至少有部分机器人成功激活并建立了初步链接!”
信号非常不稳定,数据包残缺不全,但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他们成功地将“眼睛”送入了“织网”的核心节点内部!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技术团队全力投入到对纳米网络信号的稳定接收和解码工作中。信号时强时弱,表明内部的通讯环境极其恶劣,纳米机器人在努力维持着脆弱的网络。
就在这紧张的信号调试阶段,新一天的签到到来。这次的奖励,似乎正是为了巩固这初步的战果。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第4级(星系级)每日签到奖励:特殊技能【纳米集群网络优化与抗干扰协调(精通)】。】
【技能说明:被动提升宿主对分布式纳米机器人集群网络运行的理解与优化能力。可间接增强已部署纳米集群的网络自愈性、通讯链路稳定性及在复杂电磁\/能量干扰环境下的存活率。效果作用于宿主拥有或控制的所有纳米级分布式传感单元。】
这个技能无法直接操控纳米机器人,却能在系统层面优化它们的表现,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纳米集群网络优化】技能的隐性加持下,信号接收状况果然开始改善。断线重连的频率下降,传输的数据包完整性提高。几天后,第一批较为清晰的传感数据开始被解析出来:
* 环境数据:确认纳米机器人主要分布在一条宽阔的金属管道内壁,环境温度恒定在12摄氏度,湿度100%,水流速度缓慢。管道内壁有明显的、规律性的机械振动,疑似大型泵机工作。
* 初步图像:通过纳米机器人搭载的微型光学传感器,捕捉到了极其模糊的、充满水渍和斑驳金属反光的管道内部景象。虽然看不清细节,但证实了机器人确实进入了人工建筑内部。
* 声学采样:记录到了持续的低频嗡嗡声(大型机械)、间歇性的气流嘶嘶声,以及……隐约的、经过扩音器放大的语音片段!由于噪音干扰,内容无法听清,但证明了内部有人员活动!
“内部之眼”,终于睁开了!虽然视线还模糊不清,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已经打开。真正的侦察,现在才刚刚开始。深海的暗流,已然携带着无形的哨兵,潜入了巨兽的血管之中。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等待这些“微尘”飘向更关键的位置,拼凑出枢纽内部真实的图景。而林凡知道,随着视野的清晰,更巨大的危险和更惊人的秘密,也将随之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