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家政服务的全民大讨论就此爆发,而谴责的矛头,竟然有一部分调转方向,指向了那些高举“人类工作权”旗帜的家政公司和员工。
“我们消费者才是最终的评判者。”
一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长文写道。
“家政公司的先生女士们,你们在谴责“穆管家”夺走你们的工作时,是否反省过,为什么这么多家庭,包括许多曾经是你们客户的家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机器人?是因为我们冷血吗?”
“不!是因为我们受够了高昂的费用与不对等的服务,受够了所谓的‘专业人士’带来的糟心体验。”
“‘穆管家’也许没有温度,但它至少不会给我带来额外的烦恼和风险,它的标准化服务,远超许多人类家政员参差不齐的水平。”
“不是家政机器人夺走了工作,是你们自己固步自封。”
另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科技迭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新的、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工具出现时,旧有的服务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
“家政行业与其在这里抗议、谴责,不如思考如何转型,就像那些已经开始提供高端个性化服务的公司一样,找到机器无法替代的价值,比如真正有温度的情感陪伴、基于丰富经验的家政规划、或者需要高度创造性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家庭服务。”
“一味要求保护落后产能,是对市场规律的漠视,也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不尊重。”
民众的谴责如同冰雹,砸得抗议者们有些发懵。
他们原本期望博取同情,却意外地掀开了行业自身的遮羞布。
一些原本支持他们的声音也开始动摇:“说得也有道理,我以前请的钟点工确实不太靠谱……”。
“市场选择,优胜劣汰,没办法。”
面对这股汹涌的民意反弹,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仍然坚持强硬立场,要求政府补贴和立法限制机器人。
而另一些更具远见的人则开始意识到,纯粹的对抗没有出路,必须寻求变革。
尽管争议不断,但“穆管家”带来的便利性和性价比实在太高,订单依旧如雪片般飞向穆氏集团。
许多家政公司被迫转型,开始尝试为拥有机器人的家庭提供更高端的,机器暂时无法替代的个性化服务。
如专业收纳、家庭宴会筹备、幼儿启蒙教育等,试图在夹缝中求生。
而在穆家,这场风波虽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并未动摇其根基。
市场的选择已经明确,穆氏集团一边发布公告,承诺会加强机器人数据安全,并设立基金帮助受影响的传统家政人员再培训,一边继续开足马力生产。
他们甚至利用这次全民讨论的热度,进一步宣传了“穆管家”的标准化和可靠性。
一场看似针对科技公司的谴责风暴,最终却演变成了对传统行业的一次无情拷问和被逼转型。
冰冷的机械与温暖的人心,在这场风波中并非简单的对立,在技术洪流冲击下,社会行业与个体要如何适应与重塑。
旧的秩序正在破裂,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混乱与机遇,并存于这个被科技加速改变的时代。
穆家府邸的宴会厅,今夜灯火通明。
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彰显老钱格调的社交晚宴,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展示场。
流光溢彩的全息投影在墙壁上流淌,展示着穆氏集团的最新技术蓝图,其中“穆管家”系列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星辰。
身着统一制服、行动悄无声息的机器人侍者托着盛满香槟的托盘,在衣着光鲜的宾客间穿梭,它们的动作精准优雅,服务滴水不漏。
顾禹迟携温蓓蓓步入会场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
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场,将那些试图与穆家结交的新贵、心存疑虑但仍来一探究竟的行业元老、以及众多闪烁的媒体镜头尽收眼底。
温蓓蓓轻轻挽着顾禹迟的手臂,她今天穿着一袭简约却不失设计感的晚礼服,在珠光宝气的人群中显得清新脱俗。
她看着一个机器人侍者稳稳地将酒杯递给一位宾客,动作流畅得近乎艺术,不由低声对顾禹迟说:“它们确实很高效,只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少了不可预测的人为失误,也少了不必要的寒暄和情绪。”
顾禹迟目光却落在不远处被几人围住的穆家年轻掌舵人穆锦州身上:“对于追求确定性和效率的人来说,这是恩物。”
这时,一位明显是传统家政行业代表的中年男人,带着几分激动的声音略高地响起:“穆总,贵公司的‘穆管家’固然好,但难道我们这些为千家万户服务了几十年的人和公司,就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吗?情感陪伴,人性化的关怀,这些机器如何替代?”
众人的目光被吸引过去。
穆锦州从容地笑了笑,示意一位机器人侍者上前,然后温和地对提问者说:“王总,您看,它永远不会抱怨,不会疲倦,不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
他话锋一转,指向宴会厅一侧:“您所说的情感陪伴和人性化关怀,我们正在尝试新的方向。”
那里设置了一个体验区,几位身着更精致制服的人类家政员正在展示“高端个性化服务”:一位正在演绎精湛的技巧插花,一位在为客户进行专业的家庭收纳咨询,还有一位似乎在演示如何为不同体质的人调配养生餐。
穆锦州继续道:“标准化、重复性的劳动交给机器,解放出来的人力,则可以专注于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领域,我们设立的转型基金,正是为了帮助像您这样的公司和员工,迈向这片蓝海,这并非替代,而是升级。”
一番话,既回应了质疑,又顺势宣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前瞻布局,引得周围不少人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