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深送来的金属数据胶囊,在特制的读取器上发出轻微的嗡鸣。输入“普罗米修斯之焰”的解码密钥后,一股经过高度压缩和加密的信息流被释放出来。里面没有煽动性的言语,也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只有一份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档案”。
李琟,六十二岁,国际顶尖的神经科学与脑机接口领域权威,“清源生物神经研究所”创始人及所长。档案详细罗列了他的学术成就、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三年来的公开行程与部分经过脱敏处理的合作项目清单。周慕深甚至附上了一些学术期刊上,李琟与其他合着者论文中,关于“非侵入式神经调控精度边界”的争论节选。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段标记为“推测”的分析:基于李琟研究所近期的设备采购清单和人才招聘倾向(尤其引进了数名计算神经学和量子生物学背景的专家),周慕深的分析团队认为,李琟的研究可能正试图突破一个关键瓶颈——建立一种能够稳定读取、乃至细微影响人类“潜意识决策层”电信号模型的通用算法。
“他在尝试为‘意念’编写方程式。”苏晚晴放下打印出的资料,感到一股寒意沿着脊柱爬升。如果“火种”是强大的、能与环境及认知交互的底层技术,那么李琟的研究,就是在为更精准、更隐蔽地“使用”这股力量,打造一把万能钥匙。文先生寻找他,目的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解除“约束”,更想获得精确引导甚至控制他人思维的能力。
直接接触李琟风险极高。他地位超然,与各方势力都有牵连,且其研究本身敏感度极高,必然戒备森严。更重要的是,苏晚晴无法判断李琟本人的立场。他是被迫合作?是出于学术探索的无心之失?还是……本身就是“诺亚生命”庞大计划中的一环?
她需要更贴近的观察,一个能切入其研究核心圈子,却又不会打草惊蛇的方法。
机会出现在一份公开的学术论坛邀请函上。李琟研究所将主办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神经科技伦理与边界”研讨会,受邀者多为学界精英和少数几家获得认可的产业代表。苏氏集团旗下的一个医疗科技子公司,凭借近期在神经信号辅助康复设备领域的一项突破,意外获得了入场券。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苏晚晴决定亲自前往,但不是以苏氏继承人的身份,而是以子公司“技术顾问”的化名潜入。叶深则作为她的随行助理,负责外围策应和安全。
研讨会现场气氛严肃而专注。李琟本人作为压轴发言者,阐述了其团队在“最小干预原则下的神经功能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他的演讲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始终强调着“伦理底线”和“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在场多数人的敬意。
然而,在提问环节,苏晚晴抓住了一个机会。她没有直接质问,而是以一个精心设计的、涉及“算法模型在极端认知负荷下的稳定性与潜在风险”的技术性问题,迂回地切入了李琟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理论漏洞。
她的问题专业而犀利,直指那试图为复杂意识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野心背后,所忽略的混沌与不确定性。
李琟在台上明显停顿了片刻,推了推眼镜,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苏晚晴身上,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这位……顾问,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李琟的回答依旧严谨,但苏晚晴捕捉到了他语气中一闪而过的谨慎,甚至是一丝防御性的僵硬。“的确,任何模型都无法完全复现意识的全部复杂性,我们的工作正是在无限逼近中,寻找那些相对稳定的规律。至于风险管控,正是我们设立重重伦理审查机制的原因……”
他的回答无懈可击,却让苏晚晴更加确信,李琟清楚知道他的研究一旦被滥用,将意味着什么。会议结束后的小范围交流中,李琟并未主动与苏晚晴交谈,但他几次看似无意的目光扫过,都带着沉甸甸的考量。
研讨会结束,苏晚晴与叶深随着人流离开会场。在停车场,一名穿着研究所制服的工作人员匆匆赶来,礼貌地拦住了她。
“苏顾问,请留步。”工作人员递上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文件袋,“李琟教授让我将这个交给您。他说,您刚才的问题,让他想起一些……值得重温的旧资料。”
回到车上,苏晚晴打开了文件袋。里面没有信件,只有一份泛黄的、影印的学术论文扉页。论文标题是《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生物神经网络信息传递模型初探》,作者署名是——苏正宏。
论文发表的时间,远在“普罗米修斯”基金成立之前!
而在论文标题的下方,有一行手写的字迹,墨迹陈旧,与父亲笔记中的笔迹一模一样:
“任何试图完全解析意识的方程,终将遇到‘观察者’本身。慎之。——苏正宏,致李琟学弟”
父亲不仅认识李琟,而且早在多年前,就对李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警告!李琟将这份东西交给她,是在暗示他并未忘记当年的告诫?还是在向她表明,他与文先生的合作,并非出于本心?
这份跨越了二十年的“旧资料”,如同一道无声的闪电,劈开了迷雾的一角。李琟这个人,比想象中更复杂。他可能不是敌人,但也绝非朋友。
他递来的,不是橄榄枝,而是一把双刃剑,一端指向过去的警示,另一端,或许指向一个危险的、未知的合作可能。
苏晚晴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知道与李琟的“交锋”,才刚刚开始。而父亲的身影,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风暴中,似乎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