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湄依旧保持着距离,只是那定期送来的、针对杖伤和调理身体的汤药,成了两人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她通过花月楼对太后势力的敲打,也变得更加隐蔽和精准,往往在对方即将有所动作时,便提前让其“意外”频出,无功而返。她像一位冷静的棋手,在暗处悄然布局,维持着朝堂上那脆弱的、利于实务推进的平衡。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陆其琛深知,仅靠被动防御和内部整顿,无法让晟国真正走出困境。外部,渊国虽暂时保持了和平姿态,但其国力日盛,对晟国的压力与日俱增;内部,旧贵族残余势力仍在暗中窥伺,太后一党也只是暂时蛰伏。晟国需要更强的实力,也需要……打破某种僵局。
这日,陆其琛收到了一份来自边境的密报,提及渊国在其境内大规模兴建的“格物院”与“广闻阁”已初见成效,新式农具、改良稻种、水利技术乃至一些奇巧军械开始涌现,虽未直接用于军事,但其带来的国力提升显而易见。密报中还提到,渊国皇帝萧景宏在安若欢的辅佐下,威望日隆,国内新政推行顺畅,民心凝聚。
看着这份密报,陆其琛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回想起自己那段被软禁时日,埋头于书卷,苦苦思索的种种强国之道,与安若欢如今所为,竟有不少暗合之处。只是,他空有想法,却困于现实的重重枷锁,难以施展。而安若欢,却能在渊国那片相对宽松的土壤里,将理念付诸实践。
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不甘,如同毒焰般灼烧着他的内心。
他必须做点什么,不能坐视晟国被远远抛在后面。
几日后的大朝会,陆其琛在奏对完日常政务后,忽然出列,面向珠帘后的太后和龙椅上的小皇帝,沉声道:“陛下,太后娘娘。如今内乱初平,百废待兴。然,强国之本,在于人才,在于革新。臣观邻国渊国,设立‘格物’、‘广闻’之所,聚才研技,成效卓着。我晟国亦当效仿,开设‘励耘阁’,广召天下精通农桑、水利、工巧、算学之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专司研究改良之术,以利民生,以强国力。同时,改革科举,加设实务策论,引导士子关注现实,非止空谈。”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这不仅是要模仿世仇渊国的制度,更是要触动科举取士的根本,挑战延续数百年的士大夫传统!
珠帘后立刻传来了瑾太后尖锐的声音:“摄政王此言差矣!祖宗之法不可变!科举取士,乃国之根本,岂能轻易更张?至于效仿渊国,更是荒谬!我晟国自有国情,何须拾人牙慧?摄政王莫非是见了渊国强势,便心生怯意,欲改弦更张,动摇国本吗?”
她的话立刻引来了不少保守派官员的附和。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四起。
陆其琛早已料到会如此,他面色不变,朗声反驳:“太后娘娘!祖宗之法若皆不可变,我晟国何以立国?何以传承至今?世间万物,皆在流变,治国之道,岂能固步自封?渊国所为,虽有可鉴之处,臣提出‘励耘阁’,乃是为我晟国探寻自强之路,何来怯意?至于科举,加设实务,正是为了选拔真正能治国安邦之才,而非只会吟风弄月、不通世务的腐儒!此正是巩固国本,何来动摇之说?”
他据理力争,引经据典,将设立“励耘阁”和改革科举的必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部分较为开明的官员,尤其是些受过实务之苦的中下层官员,开始暗暗点头。
但太后及其党羽岂会轻易罢休?双方在朝堂上激烈争辩,谁也说服不了谁。小皇帝李余然被这阵仗吓得噤若寒蝉,小脸发白。
最终,这场争论毫无结果,不欢而散。
退朝后,陆其琛脸色阴沉地回到摄政王府。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想要推动任何实质性的变革,在目前的朝局下,都难如登天。
果然,接下来的几日,弹劾他“擅改祖制”、“心向渊国”、“必有异志”的奏折如同雪片般飞向宫中。太后更是几次三番召他入宫,或疾言厉色,或“语重心长”地加以“劝诫”,甚至再次祭出“廷杖”威胁。
陆其琛心力交瘁。他空有强国之志,却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举步维艰。
安湄得知朝堂之争后,默然许久。她理解陆其琛的意图,甚至认同其部分观点。晟国若不能自强,仅靠内部的权术平衡和外部的小心周旋,终究非长久之计。但她也知道,以陆其琛如今的身份和处境,强行推动此事,只会适得其反。
她再次动用了花月楼的力量,但这次目标并非太后党羽,而是那些跳得最欢、言辞最激烈的保守派官员。不久,几位带头反对的官员便“巧合”地爆出了些不大不小的丑闻——或是家中子弟横行霸道伤了人,或是本人多年前科举有舞弊嫌疑的旧账被翻出,或是收受地方孝敬的证据“意外”泄露……虽然不足以将他们彻底扳倒,却也足够让他们焦头烂额,暂时闭嘴。
朝堂上的反对声浪,因此稍微减弱了一些。
与此同时,安湄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她通过花月楼的特殊渠道,将陆其琛关于设立“励耘阁”和改革科举的详细构想,以及他在朝堂上为此据理力争却遭遇重重阻力的情况,悄然送回了渊国,呈至安若欢案头。
她在信中并未直接为陆其琛求情或请求帮助,只是客观陈述了事实,并在最后写道:“兄长官居相位,深谙治国之艰。若见此景,不知当作何想?晟国积弊已深,非猛药难救。然用药之人,困于荆棘,举步维艰。可叹,可叹。”
这是一种极其隐晦的试探,也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对治国理念的探讨。
安若欢收到妹妹这封不同寻常的信后,沉思了整整一夜。他看得出陆其琛的努力和困境,也明白安湄字里行间那复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