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隆重的朝会,没有繁琐的仪式。李余然在宫中设下家宴,仅有安湄、韩霆等寥寥数人在座。
席间,陆其琛郑重地将北境兵符,交还到了李余然手中。
“北境军务,已交由韩霆,臣……可以放心了。”他语气平静,如同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使命。
李余然双手接过兵符,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郑重道:“王爷之功,天地可表。此后,便在京中荣养,让朕……略尽孝心。”
权力的交接,在这一刻,以一种最平和、最温情的方式,彻底完成。
夜深,陆其琛居于李余然特意为他安排的、紧邻皇宫的宁静府邸。 他屏退众人,独自坐在院中,望着满天星斗。卸下所有重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也感到一丝……虚无。
安湄悄然来到他身边,为他披上一件外袍。
“王爷,可还习惯?”她轻声问。
陆其琛没有回头,良久,才缓缓道:“习惯?或许吧。只是这双手,握了半辈子剑,突然空了,有些不自在。”
安湄在他身旁坐下,看着星空,柔声道:“王爷握剑,是为了守护。如今,陛下已能执剑守护这江山,王爷……该学会,守护自己的安宁了。”
府邸轩敞,却透着一股初建的清冷。陆其琛屏退侍从,独自在演武场练剑。剑风凌厉,身形矫健,丝毫不见病态疲态。他收剑而立,气息平稳,望着皇城方向,目光深邃。
“王爷,陛下赐下的补药……”老仆上前。
“搁着吧。”陆其琛淡淡道,“本王无病。”
他所谓的“旧伤复发”、“精力不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主动递出的台阶,意在告诉李余然,他自愿且有能力在此时急流勇退,彻底消除权力双核的最后一丝影子。他要的,是一个完全由李余然主导、毫无隐患的新朝。
皇宫,南书房。
李余然摩挲着那枚象征着北境绝对军权的兵符,心情复杂。他深知陆其琛年富力强,此举的牺牲与诚意有多大。这不仅是交权,更是一种毫无保留的托付与信任。
“王爷……用心良苦。”他低声自语。这份情谊,比任何功勋都更重。他必须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这份托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陆其琛的骤然退隐,让许多潜藏的矛盾失去了最大的震慑,开始浮出水面。
首先发难的,竟是看似已尘埃落定的“勋贵限禄及子弟考核”政策。 以几位老牌国公为首的勋贵集团,联名上奏,以“祖宗之法不可轻废”、“寒了勋臣之心”为由,要求重新审议,甚至暗示恢复部分世袭特权。他们敢于此时发声,正是看准了陆其琛这位最强硬的推行者已不在其位。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部分依附勋贵的官员也随声附和。
李余然端坐龙椅,面色沉静。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寻求妥协或交由“评估司”评议,而是直接看向新任枢密使韩霆:
“韩卿,你久在边关,深知将士用命所需。依你之见,国库岁入,是优先保障边军粮饷、更新军械,还是用来供养一群无所事事、徒耗国帑的蠹虫?”
他的话,冰冷而锐利,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关乎国防安全的高度。
韩霆出列,声音铿锵:“陛下,北境将士,枕戈待旦,浴血沙场,所求不过饱暖与精良器械。若后方蠹虫横行,耗空国库,致使边军缺饷少械,则军心必散,国门危矣!臣以为,限禄考核,非但不能废,更需严格执行,淘汰无能,激励有为!”
这位由皇帝和陆其琛共同培养、战功赫赫的新锐统帅,态度鲜明,毫无转圜余地。他的表态,代表了军方的最新意志,其分量远超文官的口水之争。
勋贵们脸色难看,却不敢再强辩。他们意识到,陆其琛虽退,但他留下的军方体系,依旧坚定地站在皇帝身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关于东南水师扩建与海外探索的议案,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这次不仅是保守的文官,连部分在内陆有巨大利益的商贸世家也加入反对行列,认为耗资巨大,风险难测,不如将资源用于开拓西北陆上商路。
议案在“新政评估司”的评估中也出现了分歧,支持与反对的数据几乎旗鼓相当。
就在朝议僵持不下之际,一份由“镇国柱石亲王陆其琛”署名、直接呈送御前的密奏,被李余然当庭展示。
奏疏中,陆其琛没有谈论具体政争,而是以超越朝堂的视角,纵论天下大势:
“……臣观四夷,西有强邻虎视,北有部落狼顾,然其势虽凶,终有穷时。唯有无垠瀚海,连接未知之地,蕴藏无限可能。昔年臣局限于北疆,未能远谋。今陛下欲扬帆四海,此乃放眼千秋之伟业!海权之重,关乎国运兴衰,商路命脉,乃至文明传播。今日不争,他日必受制于人。些许钱粮损耗,与未来之广袤天地、亿万生计相比,何足道哉?望陛下圣心独断,排除万难,坚定前行。”
这份奏疏,高瞻远瞩,气势磅礴,在关键时刻点破了迷局。它不仅仅是对水师扩建的支持,更是对李余然开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战略指引。
陆其琛虽不在朝堂,其影响力却以另一种方式,在这关键时刻,发挥了定鼎乾坤的作用。
反对的声音,在这份融合了赫赫军功与深远战略眼光的重量级背书面前,顿时显得短视而苍白。
李余然心中激荡,他环视群臣,声音斩钉截铁:“皇叔之言,老成谋国,掷地有声!朕意已决,东南水师,按计划扩建!海外探索,即刻启动!此事,无需再议!”
退朝后,李余然微服出宫,亲自前往镇国亲王府。
没有仪仗,只有寥寥数名护卫。他在书房见到了正在挥毫泼墨的陆其琛。
“王爷今日一纸奏疏,胜过千军万马。”李余然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