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上任后的平静,仅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他表现得像一个勤勉的调研者,频繁下到各地市卫健委和各级医院,听汇报,看现场,与基层医务人员座谈。
林杰作为“牵头负责全面工作”的副主任,大部分时间都陪同在侧。
张哲在调研中话不多,多数时候只是听和记,偶尔问的问题也多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维稳压力方面,对林杰主导的分级诊疗、药品集采等核心改革的具体技术细节和推进逻辑,似乎兴趣不大。
他对林杰的态度始终客气,甚至带着几分对“专家”的尊重,但那种客气里,总透着一种无形的距离感。
林杰不动声色,耐心介绍,细心观察。
调研结束后不久,张哲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党组会,议题是“研究确定下一阶段全省卫生健康工作重点”。
会议开始,张哲先简单总结了调研的“收获”,肯定了各地的工作,随即话锋一转,一脸严肃的说:
“同志们,通过这段时间的调研,我感受很深啊。我们省的健康事业,在高卫东同志和林杰同志的带领下,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探索分级诊疗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
他的目光看了一眼参会人员,最后落在林杰身上,又很快移开,然后继续说: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比如,在调研中,很多基层同志反映,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指标化’、‘一刀切’的现象,给医院和医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
林杰眼皮跳了一下,没有说话。
“还有,”张哲继续道,“药品集采虽然降低了药价,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部分临床必需但利润低的‘小众药’出现了短缺迹象,一些医生反映集采药品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患者有怨言。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同志们,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敏感度高,社会影响大。我们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只追求速度和声势,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和社会承受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继续盲目扩面、提速,而是应该稳字当头,在求进之前,先做好稳中这篇文章。”
“‘稳中求进’,”张哲加重了语气,“这不是保守,而是更加务实、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基于这个考虑,我提议,下一阶段,我们重点要烧好‘三把火’:”
“第一,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提升年’活动。全面梳理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重点是强化核心制度落实,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升患者满意度。这项工作,由我亲自牵头。”
“第二,启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专项行动。聚焦医院内部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营效率,苦练内功,不要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和门诊量。这项工作,由钱强同志负责。”
“第三,对现有各项改革政策,特别是分级诊疗和药品采购相关方案,进行一次全面的‘回头看’。组织专家进行系统评估,重点查找执行中的偏差、风险和不足,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临床一线专家的意见。根据评估情况,对不完善的细节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政策更加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这项工作,由林杰同志负责。”
这“三把火”,烧得不可谓不巧妙。
第一把火,“质量安全提升”,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可指摘,但由书记亲自牵头,直接抓住了医院管理最核心也最容易出成绩的“安全”和“满意度”帽子,既能快速树立权威,又能无形中淡化“改革”的锐利色彩。
第二把火,“医院内涵建设”,交给了之前与林杰若即若离的钱强,等于在林杰主导的改革体系之外,另立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山头,分化意图明显。
最狠的是第三把火,让林杰自己去“回头看”,去“评估优化”他自己一手推动的核心改革政策。这等于全盘否定了之前改革的成熟性和正确性,暗示其存在“偏差”、“风险”和“不足”。所谓“优化调整”,主动权却完全掌握在张哲手中,他随时可以依据“评估结果”对林杰的改革成果进行阉割甚至颠覆。
这“三把火”,几乎每一把都烧在了林杰改革思路的对立面。
从激进的资源重构和制度创新,全面转向了保守的内部管理和秩序维稳。
“大家都谈谈看法吧。”张哲身体靠向椅背,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看向大家。
钱强立刻接口:“我完全赞同张书记的意见!书记站得高,看得远,指出的问题非常准!前段时间改革步子确实有点快,下面怨言不少,是时候稳一稳,夯实基础了。医院内涵建设这块,我一定全力抓好!”
其他几位党组成员互相看了看,也纷纷表态支持。
有人称赞张书记“思路清晰”、“把握精准”,有人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能冒进”。
林杰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说:“张书记提出的这三点,确实是当前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特别是医疗质量安全和医院内涵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必须常抓不懈。”
他先肯定了方向,话锋随即一转:“关于‘回头看’和评估优化,我认为很有必要。任何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和药品集采推行以来,我们一直有动态监测和微调机制。我建议,这次评估可以更侧重于总结成功的基层实践经验,将其制度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在全省复制推广。同时,对于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比如张书记提到的小众药短缺、患者个体差异等,我们可以组织药学和临床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精准施策,打通堵点。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应该坚持。”
他没有硬顶,而是试图将“回头看”引向对改革成果的巩固和精细化方向,守住政策和方向的底线。
张哲脸上笑容不变,点了点头:“林杰同志说得很好嘛!评估就是要客观全面,既要找问题,也要总结经验。具体的评估重点和方式,你们下去好好研究,拿出一个详细方案报党组会审定。”
他轻描淡写地把林杰的意见纳入到需要“报党组会审定”的程序中,等于没有采纳林杰的核心意图,最终解释权和决定权依然牢牢握在他自己手里。
“如果大家没有其他意见,那就这么定了。”张哲一锤定音,“办公室尽快形成会议纪要,下发执行。”
散会后,林杰第一个走出会议室。
钱强笑着凑到张哲身边,低声说着什么。
张哲微微颔首,看了一眼林杰离开的背影。
张哲的“三把火”,与其说是新官上任的工作部署,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宣示和路线修正。
他几乎毫不掩饰地要将林杰和他的改革成果边缘化。
“稳中求进”,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林杰深知,在官场,很多时候“稳”就是“拖”,“求进”不过是句空话。
一旦改革的势头被打断,形成的利益格局被固化,再想启动,难如登天。
张哲这是要釜底抽薪。
他不是韩志邦那样躲在幕后的老派势力,他是手握一把手表决权、名正言顺的一把手。
他的否定,比任何暗箭都更难抵挡。
林杰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
他之前面对的,是来自旧有利益集团的明枪暗箭;
而现在,他最大的敌人,变成了能决定他政治生命、能否定他事业方向的新顶头上司。
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处在极不对等的力量对比之下。
他能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吗?
他该如何应对这位看似温和、实则手段老辣的新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