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妧立刻调配新的混合液,将含有复合元素的提取物加入其中,当混合液滴入培育着玉米种子的培养皿时,不到一小时,种子就冒出了白色的芽尖——比之前的培育速度快了近一倍。“成功了!”苏景妧看着培养皿,语气难掩兴奋,“只要能批量提取这种元素,就能大规模培育高产种子。”
陆承宇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结论:“明天我联系基地的工程队,在老井周边搭建临时提取站,你负责优化微生物的培养环境。”苏景妧点头,目光落在窗外——夕阳下,基地的人们正在翻耕土地,准备迎接第一批改良种子的播种,末世的荒芜里,终于透出了清晰的生机。
接下来的半个月,两人几乎扎根在种子库和溪田间,临时提取站顺利建成,复合元素的提取效率稳步提升;微生物培养环境优化完成,活性稳定在90%以上,当第一批结满饱满籽粒的小麦成熟时,张主任带着基地的人涌进种子库,看着培养箱里金黄的麦穗,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按照这个产量,基地的粮食储备至少能支撑两年,”陆承宇拿着产量报告,语气坚定,“接下来我们可以研发抗干旱的玉米品种,覆盖更多贫瘠土地。”苏景妧翻开新的实验计划:“我已经整理了不同区域的土壤数据,咱们可以分区域测试种子适应性,争取让更多幸存者用上改良作物。”
夜色再次笼罩基地,种子库的灯光依旧明亮,苏景妧和陆承宇趴在实验台上,讨论着下一步的研发计划,培养箱里的新一批种子正悄然萌发,就像他们共同搭建的希望,在末世里稳稳扎根,向阳生长。
抗干旱玉米品种的研发刚进入关键期,基地的通讯设备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信号,张主任拿着通讯器匆匆赶到种子库,眉头紧锁:“西北的风蚀区基地发来求助,他们的储备粮只够撑半个月,想问问咱们能不能提供改良种子的幼苗。”
陆承宇立刻调出风蚀区的气候数据,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那里昼夜温差大,土壤保水性差,咱们现有的玉米幼苗直接运过去,存活率恐怕不到三成。”苏景妧凑过来,指着数据里的土壤湿度曲线:“可以在幼苗根系裹上含微生物的营养胶,既能锁住水分,又能让根系提前适应贫瘠土壤,我之前做过类似的保活实验,存活率能提到六成以上。”
三人当即敲定方案,种子库瞬间进入忙碌状态,苏景妧带着助手熬制营养胶,将溪田井水培育的活性微生物均匀混入胶质;陆承宇则筛选出根系最健壮的玉米幼苗,每一株都仔细修剪老根,确保营养胶能完全包裹新根,连续两天两夜的赶工,第一批两千株幼苗终于打包完成,装上了前往西北的运输车。
送走运输车的当天,陆承宇发现之前采集的岩石样本里,除了硅-镁复合元素,还含有微量的抗冻因子,“如果能提取这种因子,”他拿着检测报告找到苏景妧,“咱们的种子就能适应北方的低温环境,明年春天就能在更广阔的区域播种。”苏景妧立刻点头,两人当天就调整实验计划,将抗冻因子的提取纳入重点研发方向。
半个月后,西北风蚀区传来好消息——运过去的玉米幼苗存活率达到了七成,已经成功移栽到田间,张主任把通讯里的照片投影在种子库的墙上,照片里,嫩绿的幼苗在风蚀土地上扎了根,几个穿着防护服的人正弯腰浇水,脸上满是笑意。
“接下来可以推进大豆品种的改良了,”苏景妧看着照片,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新的目标,“大豆能固氮,正好能改善贫瘠土壤,和小麦、玉米轮作,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陆承宇认同地颔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大豆种子样本:“我已经筛选出耐旱性较强的品种,咱们可以先测试复合元素和抗冻因子对它的影响。”
种子库的灯光依旧在夜里亮着,培养箱里的大豆种子开始萌发,新抽的嫩芽带着淡淡的绿意,苏景妧和陆承宇趴在实验台前,记录着每一组数据的变化,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他们专注的身影上,也落在那些承载着希望的幼苗上——在这片曾被末世荒芜笼罩的土地上,属于人类的生机,正随着这些幼苗一起,悄悄蔓延。
一周后,基地周边的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批改良小麦的收割,金黄的麦穗压弯了麦秆,收割机驶过田间,传来阵阵轰鸣,苏景妧和陆承宇站在田埂上,看着装满麦粒的粮车驶向仓库,张主任走过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有了这些粮食,咱们就能接收更多周边的幸存者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陆承宇看向苏景妧,语气里带着几分肯定:“接下来可以扩大种子培育规模,同时把种植技术整理成手册,传给其他有需要的基地。”苏景妧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技术手册初稿:“我已经整理好了微生物培养、营养胶制作的步骤,咱们再补充上不同作物的种植参数,就能尽快发出去。”
夕阳下,试验田的麦浪翻滚,远处的基地里,新的种子储存仓库正在搭建,苏景妧和陆承宇并肩走在田埂上,讨论着下一步的研发计划,他们的脚步坚定,目光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在这条重建家园的路上,他们用科学和坚持,一步步把希望变成了现实。
技术手册发往各地基地的第三周,东南沿海的潮汐基地突然传来紧急通讯,张主任拿着加密文件冲进种子库时,苏景妧和陆承宇正忙着测试大豆的固氮效率,培养箱里的豆苗已长出细细的根瘤。
“潮汐基地遭遇了特大风暴,”张主任的声音带着急促,“海水倒灌淹了他们的试验田,刚种下的改良玉米全泡了,现在土壤盐渍化严重,他们急需耐盐作物的种子和改良方案。”
陆承宇立刻调出潮汐基地的土壤数据,屏幕上的盐度数值刺眼地红着:“普通耐盐种子在这种盐度下根本活不了,得针对性改良根系的排盐能力。”苏景妧凑过来,指尖点在数据图表上:“可以用溪田的微生物和抗冻因子结合,微生物能分解部分盐分,抗冻因子或许能增强根系的抗逆性,我这就做组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