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书报摊
夕阳把老街的墙面染成暖金色,巷尾的老梧桐树下,老周已经支起了书报摊。一块铺着蓝布的木板架在两个铁桶上,上面整齐码着各类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文学文摘、儿童绘本、娱乐周刊,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旁边的竹筐里堆着几本泛黄的旧书,是老周的珍藏,风吹过,书页轻轻翻动,像是在诉说岁月的故事。
老周守着这个书报摊十八年了,从青丝到白发,每天傍晚出摊,深夜收摊,风雨无阻。他记性极好,熟客的喜好倒背如流:李大爷每天必买一份《晚报》,王阿姨偏爱养生类期刊,放学的孩子们总围着漫画书挪不开脚。“看书看报是个好习惯,能知天下事,也能解闷。”他常对路过的人说,眼里满是对文字的热爱。
“周叔,早啊!来一本最新的《足球周刊》!”刚下班的小伙子小吴匆匆走来,手里还攥着公文包。“来啦!特意给你留了一本,刚到的货!”老周弯腰从木板底下抽出杂志,递过去。小吴接过杂志,熟练地翻到精彩章节,嘴角扬起笑意:“谢啦周叔,每次都记得我爱吃这口!”
暮色渐浓,书报摊前渐渐热闹起来。遛弯的老人拄着拐杖驻足,戴着老花镜翻看报纸;下班的行人停下脚步,买本杂志打发通勤时光;年轻的情侣并肩站在摊前,低声讨论着旅游手册上的目的地;放学的孩子们围在漫画书旁,叽叽喳喳地争论着剧情。老周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手脚麻利地收钱找零,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的书报摊不仅卖报刊杂志,还成了老街坊们的“信息站”。谁家有红白喜事,谁家常住人口变动,老周都了如指掌,路过的街坊总会停下脚步,和他闲聊几句,打听最新的消息。遇到不识字的老人,他还会耐心地读报纸上的新闻,直到老人听明白为止。
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女孩路过,被书报摊的烟火气吸引,停下脚步开始写生。老周看她站得累,搬了把小马扎过去:“姑娘,坐下来画,想看什么书随便翻。”女孩笑着道谢,接过小马扎,笔下的书报摊渐渐成型,夕阳、报刊、忙碌的老周、驻足的行人,构成了一幅温暖的市井画卷。
天色渐渐暗下来,老街的路灯次第亮起。老周开始收拾摊位,将散落的报刊杂志一一归位,用蓝布盖好,又把竹筐里的旧书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皮箱。这时,李大爷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老周,累了一天,喝口茶歇歇。”老周接过保温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有人劝他,现在大家都看手机了,别再摆摊受累,可他摇摇头:“总有老街坊习惯看纸质书报,我守着这里,就是给大家留个念想。”对他来说,这个小小的书报摊不仅是谋生的地方,更是与街坊邻居们情感连接的纽带,每一份报刊里,都藏着老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锁好铁皮箱,老周扛起木板,慢悠悠地往家走。晚风带着淡淡的墨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他知道,明天傍晚,他还会准时出现在巷尾的老梧桐树下,支起书报摊,等待着每一位热爱文字的顾客,用一页页油墨书香,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守护着老街的烟火与温情。